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教程1、地理景观格局:包括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三大经济区(东部沿海经济带,中部带,西部带)2、地理景观特征:(1)、地形多样,山地高原占主体,成网格状分布。

(2)、景观复杂性。

(3)、现代景观与遗存景观叠置交织。

(4)、人类活动广泛深刻,复杂多样。

3、地理过程特征(1)、气候季节变化明显。

(2)、季风降水不稳定。

(3)、地壳物质不稳定,构造运动活跃。

(4)、地表起伏显著。

(5)、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

4、中国的地貌特征及地理意义:(1)、地势较高,高差显著,地表起伏大,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成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走向,便于东西航运。

(3)、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阶梯开发。

(4)、地势高低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

5、领海:是领海基线以外宽度为12n mile的海域。

6、专属经济区:为领海基线以外的海域,宽度不超出200n mile.8、土地利用: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的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经营活动。

它是一个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9、土地利用的驱动力:(1)、西部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的共同驱动,即生存性经济福利—生态安全驱动。

(2)、东部城市化,工业化与耕地保护的共同驱动,即最优经济福利—粮食安全驱动。

10、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标诸要素的综合体。

11、土地覆盖类型的宏观变化特征:从东南向西北呈现为森林、农地与森林、草地与灌丛、半灌木与沙漠覆盖的递变。

12、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指示大尺度植被覆盖和植被生产力的良好指标,广泛应用于大尺度植被活动状况的研究。

13、中国水热格局的特点(1)、东寒冷夏暖热(2)、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3)、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

(4)、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5)、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6)、降水变率大。

14、几条重要等值线的分界意义:800mm 旱地和水田小麦和水稻湿润与半湿润亚热带与温带400mm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森林、草原植被农耕区与游牧区东南和西北200mm干旱与半干旱沙漠与草原15、中国河流的径流地带: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缺水带16、中国耕地的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藏东南边缘一线以东以南地区17、中国人口总量特征:(1)、基数大(2)、人口波动上升(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出生率,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18、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1)、人口自然构成:性格结构不均衡,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2)、人口社会构成: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3)、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

19、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特征:(1)、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2)、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3)、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4)、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20、胡焕庸人口分界线及其地理意义:(爱辉——霍林河段(地形温度影响),霍林河——榆林段(降水影响)、榆林——天水段(黄土分布与降水限制)、天水——腾冲段(地势及气温条件))意义:(1)、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爱辉—腾冲线或黑河—腾冲线)(2)、奠定了中国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基础;是中国人口分布的突变线;从膳食年代到至今是一条岿然不动的线。

21、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特征:(1) 、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

(2)、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3)、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分布于山地和高原(4)、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

22、城市规模政策: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23、中国城镇化的特点和影响:(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

(2)、城市的规模等级结构基本合理。

(3)、城市化的区域差异较明显(4)、流动人口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明显。

(5)、大城市的中心地位在城市化过程中得以加强。

(6)、当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中小城市数量出现迟滞。

24、自然资源的特点:(1)、类型齐全,分布广泛。

(2)、总量大,人均量少。

(3)、数量减少,后备不足。

(4)、质量差异较大,优质自然资源比重小。

(5)、可更新的自然资源质量降低,影响生态环境。

25、农业生产的三大地域及九大农业区:(1)、东部地域,中部地域,西部地域(2)、东部:东北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中部:内蒙及长城沿线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区;西部:甘新区,青藏区。

26、林业发展的基本格局:东扩、西治、南用、北休。

27、我国能源流动的格局: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北油南输、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28、中国遗产资源的四种类型: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9、我国工业集聚区:辽中南,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31、中国自然区划的原则: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应用性原则。

32、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地势低平,季风影响显著,气候湿润,河网纵横;西北干旱区: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土壤贫瘠,主要的风沙来源地;青藏高寒区:空气稀薄,气温低寒,辐射强,风力强,环境恶劣。

33、南水北调工程基本路线:西: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道,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东:东线工程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送水,途径苏、皖、鲁、冀到天津。

中: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34、自然分界线:(1)、秦岭—淮河一线,中国南北方的分界,亚热带与暖温带,零度等温线;(2)、400mm 等降水量线,中国东南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农区与主要牧区,森林与草原。

35、三条重要的农业地理分界线:400mm等降水量线;东部以秦岭—淮河线为界;西部以青藏高原北缘为界。

36、行政区:是指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根据政治、经济、民族、历史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把领土划分成大小不同,层次不等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政权机关,进行社会管理的制度。

37、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的最终区划结果(一级城市经济区):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北方区、东中区、南方区)。

38、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地带:全国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

中部地带:全国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

西部地带:全国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

39、七大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长三角及沿江经济区、中部五省经济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东南沿海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区、西北沿海经济区。

40、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41、中国土地退化的基本特征:(1)、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发展快。

(2)、类型组合的地域差异大。

(3)、危害严重。

43、土地退化对中国区域的影响:1)加剧土地资源短缺,影响食物安全;2)加剧自然灾害,影响生态安全;3)加剧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全;4)降低固态能力,加剧气候暖干化。

44、土地侵蚀:是在水力、风力、冻融力和重力等自然力以及人类活动力的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45、土地盐渍化:是指在特定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壤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及人为引水灌溉不当所引起的土地盐化与碱化过程,主要是土地质量的退化。

46、水土流失:是脆弱的自然环境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不稳定的季风降水和较低的森林覆盖度)。

47、水土流失的区域影响:(1)、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和丧失,使农业可持续条件丧失;(2)、水土再分配使江河淤积、洪水泛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使经济损失,社会失稳。

48、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49、灾害系统的四个要素: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

50、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1)、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2)、自然灾害灾情严重;(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51、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

52、自然灾害带:海洋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西北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

53、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在有些地区超过环境自净能力;(2)、环境污染具有“压缩型”、“复合型”特征;(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引起的污染特征;(4)、面源与点源并存,有些地区面源污染趋于严重。

54、生物多样性的特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55、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内涵包括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性原则,主权原则,共同性原则。

56、全国生态建设总体布局分区: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南方丘陵红壤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漫岗区,青藏高原冻融区,草原区。

57、生态建设工程的名称:“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长江上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建设体系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退牧还草工程。

58、地理工程: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