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

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

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学生学习母语,并不是站在零起点上的,课文再新,学生也能把握其中95%以上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该把学生实际能力估计得太低,一味分析讲解,在该放手时要敢于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一、让语文课充满情感。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课堂教学氛围是通过师生间相互提问交流、相互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

1、教师要充满激情
教师在上课时要充满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激情胜过任何技术的力量,一堂有激情的课肯定是一堂好的课。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有高昂的教学热情,适度地袒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则会感染学生,易于形成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应对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怀着积极、热情和信任的态度,并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真诚的关怀、挚爱和期望时,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也就有了“亲其师,则信其道;而听其言,遵其嘱”
的效果。

反之,如果学生感到教师对其漠不关心甚至藐视,学生对你的提问往往也会漠不关心甚至不予理会。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美好的童年。

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全在于老师的引导与提问,在经过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再加上老师高昂的教学热情和真情实感,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感染力!
2、教师要注重激趣
质疑问难,激趣读文。

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演一演、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春、夏、秋、冬的图片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各种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四季!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四季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让语文课互动对话。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性。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对话不同于“讨论”“交流”,重在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促使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对话中,作为自我的主体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把别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1、文本对话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本文从课堂教学的教师操作层面出发;如何组织学生展开有层次地阅读课文,逐步深入地与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上,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达到主动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是体验中的自主创造。

走进文本的前提必须让学生先走近文本、接触文本,让学生和文本对话。

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做记号、加批注,学生才能悟出其中某些东西。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

2、师生对话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充分、能动的发展。

新课程以此为基础强调教学的本质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我——你”关系,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

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也正逐渐代替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如果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肯定。

无论是对的或暂时的错的理解都能得到被老师接纳的感觉,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

3、生生对话
所谓“生生对话”,即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它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改思想的重要方面,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才是课改的终极目标,因此加强生生对话对培养学生语文多方面能力、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

所谓合作学习,即将班内学生按成绩、兴趣、能力、性别与性格等诸方面的差异,编成异质小组,系统利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合作性来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为评价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是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

三、让语文课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因此,我认为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走向。

1、在生活中学语文
现行教材紧紧地贴近学生生活,编排科学合理。

我们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

例如: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重点是初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抓住特征的能力,而我们生活在城区的孩子,绝大多数并不知道蔬菜究竟是怎样种出来的,于是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去菜市走一走、问一问、说一说,将蔬菜图画涂上对应的颜色挂在教室四周,再请学生做解说,把你了解到的,特征一一介绍给大家。

所有学生兴趣盎然,贴近了生活,更加具体地了解了蔬菜的栽种,食法的区别,更能了解到菜农的辛苦。

2、从课文联想生活
教师要创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开发课程。

教师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学生实践活动最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例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以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每个季节还有什么事物可以代表的,并用课文的句式说一说。

”教学《借生日》一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妈妈的生日又是怎么过的,自己今后要怎么对待妈妈等。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