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活力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活力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活力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摘要: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

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交互影响,以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当是热情地参与,积极地融入与教师、文本等构成的交流平台,获得主动的生成与发展。

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学生课堂语文活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

这些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供了正确的导向,让我们可真正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形式,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一、培养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

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枯燥乏味。

读书、识字、分析使学生毫无兴趣,想起令人头疼的作文更是退避三舍,学习还没开始就认为语文单调无味,学习起来没有热情。

“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1这就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堂设计一个精彩的序幕,往往可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形成情融景乐的浓厚的探究氛围。

因此,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时,我出示一段视频,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有一个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镇而过。

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的铜像、石像到处都是,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厅一个又一个的出现。

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地上,也有用鲜花组成的音乐符号。

优美的维也纳城市风光,再配上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一种舒适优雅的环境中。

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这是什么地方呢?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呢?大家看了课文就知道了。

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培养了兴趣,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搭设舞台,张扬多彩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

语文课堂要把学生全方位的调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他们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才能使学生处于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中。

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读、写、唱、跳、演、画、做、玩。

我们既可以搞同类词语联想,又可以对对子、猜谜语;既可以搞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也可以搞演讲比赛、辨论赛;既可以点评推荐佳作、概要简介名家,也可以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

如教《三亚落日》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一段落日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落日的美丽,请学生用一些经典诗词句赞美落日后再引入新课,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落日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这样学生自然就有了兴趣,提出了不少问题: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三亚落日的?每个阶段的落日有什么不同……我把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再去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落日的色彩,画一画落日的样子,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来,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议一议自己的发现,共同解决碰到的难题。

这样的训练,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动起来,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

三、启发创新,展开丰富的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②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

想象力就是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尤其语文教学要在新课程、新设计、新教学中,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活动中,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由情境入手,激发学生产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情感体验活动中,尽情地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

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我们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我们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

师生之间没有心理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园地。

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学生与教师的情感沟通,注重学生、教师与教材之间的情感沟通,运用饱含深厚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对具体词句进行阅读、讨论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自由赞叹,以此来激发我们的积极性,震撼我们的心灵,形成强烈的感情共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动脑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这是探究学习的基础。

想象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想象被心理学家誉为是智慧的翅膀,它可以使孩子冲破狭小的生活领域飞向广阔的认知世界,使孩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最大限度的被激发出来。

在学习苏教版小语第二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第五小节时,我针对前面两行设问:为什么把荷叶比作一柄大伞?谁看见过荷塘里的荷叶?让学生想象荷塘水面上碧绿的荷叶的样子,体会诗中比喻的贴切,感受荷叶的惹人喜爱。

通过“嬉戏”来体会小鱼有荷叶这把“大伞”遮挡烈日,可以在水里自由地游动玩耍,通过“唱歌”来想象下雨时,雨点落在荷叶上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利用末尾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学生畅游在诗的美好意境中,更好地体会了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在动脑筋,发表自己的意见,任由想象驰骋,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气氛活跃,充满了活力。

四、及时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

”③做了一件事,完成一次作业渴望得到别人赏识,这是学生的近景动机,也是直接动机之一。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与我们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有灵活的教学方法,不轻易指责学生,常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关爱那些中差生。

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环节后,及时进行学习评价,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就能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由于认识理解水平和知识驾驭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在学习尝试中,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难以到位,须加以引导,予以拓宽、引申、激活,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

课堂上,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中差生,稍有不适往往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一旦失去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当然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了,所以,教师要积极参与作表率,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

同学的掌声、教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

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成功,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

对待优等生,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评价,我会说:“你的看法很独特!”而对于那些中差生,我会鼓励他们多举手。

如果他们站起来回答正确了,我会带头给他们鼓掌,或者伸出大拇指对他竖一竖,让他们知道老师很满意,他们哪怕回答有错误,也不去批评,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用微笑和眼神去支持。

如教苏教版小语第二册《识字3》时,我通过古今文字的比较,引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当中有一个“舟”字,我是这样教的:这是一()小舟?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我知道,这是‘一叶小舟’。

老师,我还会背一首诗呢!‘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我不禁竖起大拇指:“你真了不起!不光会背古诗,还会运用呢!”其他同学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

第二天,我就发现好几个小朋友带来了古诗文诵读,比赛背诵呢。

实际上,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可适时参与。

对任何人来说,正面的表扬都要比批评有意义得多。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些批评。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体会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

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他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张扬生命,用心灵激扬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

理想课堂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运动、在交融、在成长,无处不见灵活的智慧在闪动、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当是热情地参与,积极地融入与教师、文本等构成的交流平台,获得主动的生成与发展,而不是消极地接受。

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真正主人,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活力。

活力会让我们语文课堂更精彩。

主要参考资料:1、转引自厉志敏《构建创新型课堂策略点滴》《扬州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期2、转引自王勇《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长的启示》哈尔滨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