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⑤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 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 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 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⑦为国内经济 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世界历史上三大重要发展模式比较
模式 生产资 西方模式 “斯大林 中国特色社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1953年,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在稳固了地位之后,开 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1956年, 苏共“ 二十大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内容:改革的重点放在 农业 方面。
(1)农业: ①取消农产品的 义务交售 制,实行 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 家庭副业 集体农庄 和 国营农场 的自主权。 收购 ,扩大
术导弹、战略核导弹队列,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 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 ‘这两个人的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 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 )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B.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
解析:两个国家计委人员的破坏力超过核武器的破坏力, 暗喻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发展的桎梏,一针见血地揭露了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答案:B
(4)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
3.结果:缺少 宏观决策 和相应配套措施;继 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 平继续下降。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情况下,戈尔 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 政治 领域,最终导致国 内局势的失控和 苏联解体 。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①斯大林时期经济方面的缺点:过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 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另外一贯侧重重工业的发 展,导致农、轻、重的比例失调。 ②斯大林时期政治方 面的缺点: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严重,党政不分, 缺少群众监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由于体 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 多问题和矛盾,并且逐渐激化。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 面。
2.内容: (1)管理体制改革:是用 经济管理 方法代替原 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减少 指令性 计划指标,代之以 指导性 计 划指标。 (2)所有制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 个体 劳动 者和 合作社 得到迅速发展。 (3)经营方式改革: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 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
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 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 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 性。
4.“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坦克、战
(英国)
生产资料私有 制
模式”
生产资料公 有制
会主义模式
公有制为主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料所有

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
工业化 先发展轻工业, 优先发展重 农、轻、重协调
道路 后发展重工业 工业 发展
模式
西方模式 (英国)
“斯大林 模式”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模式
农业 资本主义大农 农业集体 家庭联产承 制度 经济 体制 场 化 高度集中 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的计划经
济体制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
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1) 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 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 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 策有何不同? 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严重失调。答案
B
二、罗斯福新政与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比较
1.作用 (1)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一方面使美国经 济缓慢恢复起来,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使美国走上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挽救
了现代资本主义。
(2)邓小平做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开 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挽救 了现代社会主义。
1.毛泽东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 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里批判的主要是 A.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B.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只抓农业不抓工业 解析:毛泽东的这段话是对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 策的批判。斯大林体制下,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 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国民经济比例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玉米 。 (2)工业: ①废弃 部门管理 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 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 人的 物质 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因对斯大 林模式的弊端缺乏 科学 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这一模式而失败。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效果)。
2.共同点
(1)都是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都注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遵循经济 发展规律。 (3)都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注重改
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
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
)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答案:D
“一条主线”:即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
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
“两个核心”:即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三个阶段”:一是列宁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理论与实践);二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及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
(2)内部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 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 平演变”战略等。
(3)苏联改革给我国的启示: ①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 我完善;②社会主义改革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③改革是一项复 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 曲折性和艰巨性;④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