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展保护性耕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开展保护性耕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开展保护性耕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但由于偏重农艺技术研究,忽视农机具研发,推广应用面积不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部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列入引进项目,根据我国广大农村地块小、拖拉机动力小、经济购买力弱等有别于美、加、澳等的国情,积极开展了适合旱作地区的轻型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浅松机和适合一年两熟高产地区的免耕播种机创新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得以体现,应用面积快速增长。

尤其是2002年以来,国家奖保护性耕作技术列入农业部示范项目,累积投入上亿元资金,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步伐明显加快。

二、近年来我国在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上开展的重点工作在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业部以及各级农机部门从借鉴国外发展保护性耕作先进经验开始,积极探索符合各地种植制度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开展机具研究开发,进行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相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一是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借鉴国外经验,进行了免耕、深松、覆盖等单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验和研究,在麦地免耕留茬、机械深松和玉米整秆半覆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1992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在山西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引入澳大利亚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系统实验,在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国产化上进行了成功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年一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开发了多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型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以系统科学的数据证明这种耕作模式在我国北方是可行和适用的。

二是努力开展试验示范。

从2002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技术的实验推广力度。

截至2007年底,北方15省(区、市)已建成部级项目县173个,省级项目县328个,实施保护性耕作3000多万亩(全茬作物实现少免耕播种),免耕播种面积1.38亿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达到3.27亿亩。

各类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33.62万台其他配套农机具26.6万台(套)。

在农业部和省级示范县的带动下,各地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示范力度明显加大,一些省市区也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增加了对保护性耕作的投入。

为探索整体推进保护性耕作的方法和路子,2006年农业部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启动了“北京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项目”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北京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实现秸秆的全面还田和利用。

2008年6月22日,农业部和北京市在顺义区共同举办了北京市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现场观摩活动。

大家认为,项目实施顺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全国首个已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省(区、市),北京市为各地规模化推进保护性耕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活动期间,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副部长张宝文、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现场观摩了“秸秆粉碎还田”和“秸秆捡拾打捆”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孙政才部长表示:“北京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标志着我国保护性耕作规模化推进取得新突破,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促进全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要求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中把握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胜负扶持,农民自愿;强化合作,共同促进和突出创新,监理机制五项原则。

三是加强技术指导与创新研究。

保护性耕作是涉及工程技术、农艺技术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大技术指导,发挥农机农艺多部门的积极性。

农业部成立了由工程、土肥、植保、栽培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部级保护性耕作专家组,各地也纷纷成立省级、县级保护性耕作专家队伍,加强对国内外保护性耕作相关技术发展情况的研究分析,结合农时季节深入项目实施县、乡、村,对农户和机手开展农机操作、病虫草防治、良种选用、播量确定等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保护性耕作的示范推广。

为了熟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探讨项目运行长效机制,开展了不同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目前适应各地农业生产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已趋于成熟,各种有效运行机制也得到了既是的总结和推广。

四是认真组织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

为做好保护性耕作项目管理工作,农业部制定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监测规程》等技术文件和管理规范。

各级党委和政府也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各地的推广应用。

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北京市、辽宁省等以政府名义印发了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加大了推广实施力度。

为让农民用上放心机具,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机具试验选型,向农民公布了保护性耕作推荐机具,为保护性耕作项目示范区和广大农民选购机具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是加强宣传培训。

组织编写制作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教材》、《保护性耕作机具参考目录》和《保护性耕作宣传片》等资料。

各级政府农机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利用现场会、展览会等形式,对农民和基层技术骨干进行培训,为提高农民的认识程度、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实施保护性耕作取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2002年设立保护性耕作专项以来,农业部在旱作地区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夏玉米已普遍实行免耕播种,春播和秋播作物的免耕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建立了501个部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

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减少了翻耕、重耙、轻耙碎土、镇压、施底肥等工序,采用机械化复式作业,一季可减少作业工序2~3道,降低作业综合成本30%左右,可有效提高农民种田效益。

2007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2041千公顷(3062万亩),共节省用工1.2亿个,节约生产成本9亿元,节本增收总效益15亿元。

同时保护性耕作实现了作物的稳产增产,促进了农民增收。

在农业部监理的10个检测点的14种作物产量数据中,有13种表现出了增产效果。

其中,玉米增产4.1%,小麦增产7.3%,小杂粮增产11.2%,大豆增产32%。

在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节本增产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为101元/亩,一年一熟区为43.5元/亩。

(二)生态效益。

秸秆覆盖还田和免耕播种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了水分蒸发,增强蓄水保墒保肥能力,可以实现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内蒙古武川、松山和河北丰宁等地的田间检测和风洞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分别减少农田扬尘60%、54.4%、和48%,大面积实施可以有效抑制“沙尘暴”。

秸秆覆盖还可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

对于一年两熟地区,全程采用保护性耕作后,每季作物可以少灌水100m³/亩。

以北京市为例,100多万亩作物全部实施保护性耕作,每年至少可节约灌溉用水一亿m³,相当于整个怀柔水库的蓄水量。

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肥力,麦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1%~0.03%,玉米田年可增加0.02%~0.06%。

此外,由于秸秆还田,有效避免了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减少了CO²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缓温室效应。

(三)社会效益。

保护性耕作的全面实施,改善了传统的耕作方式,用最简单、直接、最经济的方法实现了农作物的种植,增强了农民科学种田及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各地农机部门共举办各种培训班、机具演示现场会、技术讲座、科技下乡活动1.3万多期(次),印发宣传技术资料930万份,培训技术人员14.6万人次,培训农民197万人次。

此外,保护性耕作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机具结构调整与优化,一些先进适用、经济安全、节能环保的新型机具得到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我国开展保护性耕作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我国约有10亿亩的旱作面积适宜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但目前实施面积只有3000多万亩,仅占3%左右,实施面积小,主要有一下一些原因:一是思想认识不尽一致。

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先进技术。

但是,由于在我国的实施时间短,试点面积小,不少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缺乏足够的认识。

由于保护性耕作的长期效益大于短期效益,国家社会效益大于农民效益,一些干部一方面存在等靠要思想,另一方面有畏难情绪;有些技术人员认为改变农民传统观念困难,农机与农艺结合要求高,推广保护性耕作劲头不足;部分农民认为种地就应该把地耕的平平整整,不能种这“懒汉田”。

由于思想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项技术的推广难度。

二是资金投入缺乏保障。

保护性耕作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需要经过多年的连续实施才能够更好的显现出来,其显著的公益性,要求政府必须长期给予扶持。

但是,目前保护性耕作专项资金每年只有3000万元,没有基本建设资金投入,缺乏促进长期发展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措施,实施面积扩大缓慢。

三是支撑体系不够完善。

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一些地方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困难,长期深入研究与跟踪条件差,基层技术指导力量薄弱;技术指导不规范,影响了实施效果;一些地区缺乏先进适用的机具,影响了推广的进度;保护性耕作的实施要建立在大中型农机具应用基础上,目前不少地区机耕道、农机场库棚不完善,影响了农民购买大型先进机具的积极性。

五、下一步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设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2006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发展保护性耕作。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将保护性耕作作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一项重要工作,并要求尽快编制规划。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加大工作力度,精心组织实施,进一步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编制规划,促进全面发展。

按照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完善保护性耕作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保护性耕作全面发展。

(二)争取投入,扩大实施面积。

在积极争取财政和基本建设增加投入的同时,整合项目资源,将现有的购机补贴资金向保护性耕作机具适当倾斜,进一步扩大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

(三)搞好宣传,提高社会共识。

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农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转变传统耕作观念,树立科学种田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加强管理,提高实施质量。

在原有项目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