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康复护理PPT课件
侧卧位的摆放
头下置一个枕头,不宜过高, 双手之间放置一个枕头,如果患侧 上肢在上,使患侧肩部前伸,肘关 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 位于上方的腿、髋、膝、踝屈曲成 90度角,在床面与腿之间放置1—2 个枕。
医学课件 36
侧卧位
医学课件
37
坐位的摆放
头部置一个枕头,患侧上肢下放置一个枕 头,双侧膝关节下横放一个枕头。足板(长 枕)置足底,尤其对四肢瘫、截瘫、足下垂 明显者更重要。
医学课件 33
平卧位的摆放
头下置一个枕头,不宜过高,患 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将上肢伸展 20~30度置于枕上,患侧骨盆后缩及 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呈轻度 屈曲位,双侧膝关节下面可摆放一 个枕头。踝关节于中间位,摆放时 顺手托起足跟,长枕或足板置足底, 防足下垂。
医学课件 34
平卧位
医学课件
35
常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失语、偏瘫和偏身感 觉障碍。
医学课件 7
临床类型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症状 和体征持续时间超过24h,但在1~3 周内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完全型:起病 6h 内病情达高峰,为 完全性偏瘫,病情重,甚至出现昏 迷,多见于血栓-栓塞。
医学课件
8
临床分类
进展型: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阶梯式加重, 可持续6h至数日,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 觉障碍、失语等,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昏迷、死亡。
缓慢进展型:症状在起病 2 周后仍逐渐发展。 多见于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且多与全 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流减少有关。此类 应与颅内肿瘤、硬脑膜下血肿鉴别。
医学课件 9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 血常规检查 CT检查 24h以后脑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灶。 MRI 可早期显示缺血部位。 TCD 对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痉 挛、侧枝循环建立程度有帮助。 DSA 可显示血栓形成的部位、程度,但 不作为脑梗死的常规检查。
医学课件 22
2、重视患侧刺激:加强患侧刺激可以对抗其感觉丧
失,避免忽略患侧身体和患侧空间。房间的布臵如
床头柜应臵于患侧;护理工作如洗漱进食、测血压
脉搏都应在患侧进行;与病人交谈时也应握住患侧
手,引导患者头转向患侧,尽量不在患侧输液,慎 用热水袋。
医学课件
23
3、保持良好的肢体位臵: 1)病人卧床时床应放平,床年病人。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发病 前有TIA史。 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发病时意识清醒,偏瘫、失语等NS局灶症 状体征明显。 结合头部CT及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医学课件 11
治疗要点
急性期治疗(尽快恢复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是急性期的 主要治疗原则) 1.早期溶栓 发病后 6h内采用溶栓治疗可使血管再通,减轻 脑水肿,缩小梗死灶。 常用的溶栓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 链激酶等。
脑梗死的护理
五河县中医院 护理部
医学课件
1
脑
概述:
梗
死
(cerebral infarction,CI)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 起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 性坏死或软化。 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发病率为110/10万。包括:脑血栓 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梗死。
医学课件 3
病
因
最常见的是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常与脑动脉硬 化并存、两者相互影响,使病情加重。高脂血症、 糖尿病等也加速脑动脉硬化的进展。 脑动脉炎:如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脑动脉炎。
胶原系统疾病、先天性血管畸形、巨细胞动脉炎、 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高凝状态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 栓塞
医学课件
5
临床表现
好发于中老年人,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 动脉硬化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 尿病。男性稍多于女性。
通常可有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痛等;部 分病人发病前曾有TIA史。
医学课件 6
起病形式:多数在安静休息时发病,不少 病人于睡眠中发生,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 一侧肢体瘫痪。病情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 到高峰。多数病人意识清醒,少数可有不 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短。
医学课件 20
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治疗时,可 出现发热、皮疹甚至过敏性休克,应密切观察
(5)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病人, 开导病人,同时嘱家属给予病人物质和精神上 的支持,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医学课件
21
(6)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干预:一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病 人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 展后48h后即可进行,多数脑出血康复可在病后 10-14天开始,只要不妨碍治疗,康复训练开展 的越早,功能康复的可能性就越大,预后就越 好。
医学课件
38
坐位
医学课件
39
谢谢!
医学课件
40
床上运动训练 正确的运动训练有助于缓解痉挛和改善已形 成的异常运动模式。
医学课件
26
握手 桥式运动:训练用患腿负重,抬高和放下臀部。 关节被动运动 起坐训练 鼓励并入尽早从床上坐起来。 恢复期康复训练(转移动作、坐位、站立、步 行、平衡及日常生活训练) 综合康复治疗(针灸、理疗、按摩等)
医学课件
13
7.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8. 脑保护治疗 药物可用胞二磷胆碱、依达拉 奉 9.中医药治疗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10. 外科治疗 大面积梗死出现颅内压危象,内 科治疗困难时。 11.血管内介入治疗 如颈动脉支架放臵等 恢复期治疗:目的是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医学课件
14
肌力的评估
0级: 肌肉无任何收缩(完全瘫痪)。 1级: 肌肉可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不 能活动节) 2级: 肌肉收缩可引起关节活动,但不能抵抗 地心引力抬起 3级: 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 阻力。 4级: 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但未达到正常。 5级: 正常肌力。
医学课件 15
医学课件
16
偏瘫步态(右侧偏瘫)
医学课件
17
医学课件
18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1)生活护理:卧位舒适、皮肤护理、压疮预防、
个人卫生处臵等
(2)安全护理: 防止跌倒、坠床等安全措施、
医学课件
19
(3)饮食护理: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如有吞咽障碍,饮水 呛咳时,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给予鼻饲饮食。 (4)用药护理: 溶栓抗凝药:严格药物剂量,密切观察意识和血压变化, 有无皮肤及消化道出血倾向;观察有无并发颅内出血和 栓子脱落引起的小栓塞,如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可引起腹 痛,下肢静脉栓塞可出现皮肤肿胀、发红肢体疼痛。 扩血管药尤其是尼莫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时,可导致头 部胀痛、颜面发红、血压下降,滴速应慢(<30d),同 时应监测血压变化。
的反应与活动,是抑制痉挛和减少患侧受压最具治疗
意义的活动。
患侧卧位 :是所有体位中最重要的体位。肩关节向 前伸展并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 在最高处。患腿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 仰卧位 应尽可能少用,因为受颈牵张性反射和迷路
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增强。
健侧卧位:(后面有图展示)
医学课件 25
和不舒适的体位。如患者手应张开,手中不应该放任何
东西,以避免让手处于抗重力的姿势。 2)不在足部放臵坚硬的物体以试图避免畸形,因为硬物压
在足底部可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
3)不同的体位均应备数个不同大小形状的软枕以支持。 4)避免被褥过重或太紧。
医学课件
24
4、体位变换:翻身主要是躯干的旋转,它能刺激全身
2.调整血压 急性期的血压应维持在发病前平时稍高的水平, 除非血压过高(收缩压> 220mmHg) 一般不使用降压药, 以免血压过低导致脑血流量不足,使脑梗死加重。血压 过低,应补液或应用多巴胺等升压药物。
医学课件
12
3.防治脑水肿 常用20%甘露醇、地塞米松 (还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每天 2-4 次, 连用7-10天、呋噻米、清蛋白等。 4. 抗凝治疗 主要用于进展型脑梗死病人。 5.血管扩张剂 脑水肿基本消退(2-4W)时适 当应用。 6.高压氧治疗
医学课件 4
发病机制
在颅内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在睡眠、失水、心 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情况时——出现血压下降、 血流缓慢——胆固醇易于沉积在内膜下层—— 引起血管壁脂肪透明变性、纤维增生、动脉变 硬、迂曲、管壁厚薄不均、血小板及纤维素等 血液中有形成分粘附、聚集、沉着形成血栓— —血栓逐渐扩大,使动脉管腔变狭窄,最终引 起动脉完全闭塞。
医学课件
27
握手
医学课件
手指伸展与手部背屈运动
28
床向轮椅转移训练
上 下 梯 级 训 练
医学课件 29
磨砂板
手撑板 木钉板
医学课件
手部运动训练
30
医学课件
语言训练(借助于图片)
31
鼓腮
吹吸训练
舔舌
医学课件 语言训练 (肌群运动)
32
良肢位摆放的作用
良肢位是为防止瘫痪病人早期肢体痉挛、 肌肉萎缩畸形而采取的功能体位,贯穿于瘫 痪患者治疗的全过程,在发病初期尤为重要, 是康复护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通过良 肢位的摆放还有助于关节保护,防止足下垂 压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静脉血栓等并 发症的出现。利于皮肤清洁,利于生活护理, 大小便护理,通风透气。
医学课件 2
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CT)
脑血栓形成(CT):
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指颅内外供 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血管腔 变狭窄,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 局部急性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 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常出 现偏瘫、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