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免疫系统中任何一种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所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均称为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涉及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传导等的缺陷。
由免疫缺陷引发的临床症状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一、免疫缺陷的分类按起病原因,免疫缺陷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和继发性免疫缺陷(secondary immunedeficiency disease,SIDD)。
原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先天性或遗传性免疫缺陷,是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继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后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是因其他疾病或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
免疫缺陷按免疫系统中缺陷的环节又可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和非特异性免疫缺陷;前者又可再区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后者又可再区分为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等。
在动物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由B细胞异常和/或T细胞功能亢进所致的体液免疫缺陷,如马的原发性无丙球蛋白血症、鸡的腔上囊成熟缺陷、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牛的选择性IgG2缺乏症、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马和小鼠的选择性IgM 缺乏症等;由T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所致的细胞免疫缺陷,如牛的遗传性胸腺发育不全,犬和小鼠的免疫缺陷性侏儒等;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所致的联合性免疫缺陷,如阿拉伯马的瑞士型严重联合性免疫缺陷。
属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屏障功能缺陷,如犬的纤毛无活动性综合征;吞噬功能缺陷,如犬的周期性粒细胞生成症,牛和犬的粒细胞病综合征,牛、狐、猫和貂的色素缺乏易感性增高综合征;补体功能缺陷,包括犬、豚鼠及小鼠遗传性C3、C2、C4、C5和C6缺乏症等。
继发性免疫缺陷与遗传因素无关,继发或伴发于其他病态或疾病,其原发病态或疾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未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见于新生马驹、犊牛、仔猪和羔羊等不能从胎盘途径获得母源抗体的动物,一旦吸吮或吸收初乳不足,而发生新生畜低丙球蛋白血症;②感染性疾病,许多微生物感染和某些寄生虫感染,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而造成继发性免疫缺陷,常见牛副结核肠炎、牛病毒性腹泻、新生驹Ⅰ型疱疹病毒感染、犬瘟热病毒感染、鸡法氏囊病、貂阿留申病毒感染以及锥虫、旋毛虫、蠕形螨等重度侵袭,此外,还有多种动物慢病毒和白血病病毒感染。
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如动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③恶性肿瘤,大量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恶性肿瘤与免疫缺陷互为因果,免疫功能低下是发生恶性肿瘤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网状组织肿瘤患畜常继发免疫缺陷;④蛋白质合成不足或消耗过度,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内的蛋白质异化作用增强或消耗过度,常导致体液免疫缺陷,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蛋白丢失性肠病、大面积重度烧伤、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等;⑤免疫抑制处置,见于超量接受射线辐射,抗淋巴细胞血清使用不当,超量或长期使用化学免疫抑制剂等。
上述关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分类方法比较笼统、机械,1979年WHO对原发性免疫缺陷重新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17种:①重症联合免疫缺陷;②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③ PNP缺乏;④免疫缺陷伴运动失调毛细血管扩张;⑤免疫缺陷伴胸腺瘤;⑥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⑦转钴氨蛋白Ⅱ缺乏症;⑧选择性IgA缺乏;⑨其他Ig或其亚型缺乏;⑩分泌部位的抗体缺陷;⑾ Ig缺乏伴IgM增高;⑿Ig缺乏伴IgM正常并缺乏γ和α细胞;⒀婴儿暂时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14)抗体缺乏伴丙种球蛋白正常或升高;(15) Kappa链缺陷;(16) Wiskott Aldrich综合征;(17)常见多样性免疫缺陷。
1980年日本全国免疫缺陷病研究中心根据淋巴系统、吞噬细胞系统和补体系统的免疫状态和病理改变,将原发性免疫缺陷分为以下六型:Ⅰ型:T细胞免疫缺陷,T细胞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存在异常,包括DiGeorge综合征,Nezelof综合征等。
Ⅱ型:B细胞免疫缺陷,指B细胞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存在异常,包括性联无丙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A缺乏症、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
Ⅲ型:T、B淋巴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包括瑞士型及Gitlin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等。
Ⅳ型:指T细胞和B细胞在相互调节、协同方面存在功能缺陷,包括普通变异性免疫缺陷病等。
Ⅴ型:指具有特异性临床表现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如伴有运动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免疫缺陷病、Wiskott Aldrich综合征、胸腺瘤伴免疫功能不全症等。
Ⅵ型:分类不明确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目前暂包括Duncan综合征、Schwartzman综合征等。
以上各种分类方法虽较过去有所改进,但由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种类很多,发病机理甚为复杂,有的至今还不太清楚,而且新的免疫缺陷性疾病也不断出现,因而必需不断地补充和修订。
二、免疫缺陷病的病因(一)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因1.染色体异常大多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均伴有染色体异常,如属于常染色体异常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有Nezelof综合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伴软骨毛发发育不全症、免疫缺陷伴运动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先天性腺苷脱氨酶缺乏症等。
性染色体异常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有Bruton型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性联丙球蛋白缺乏伴高IgM血症、Wiskott-Aldrich二氏综合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的Gitlin型等。
2.免疫组织器官的先天发育障碍如由于第3、4咽裂发育障碍引起的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病症(DiGeorge综合征),由于网状组织发育不全引起的DeV aal综合征,以及先天性脾脏发育不全引起的体液免疫缺陷等均属于此类。
3.宫内病毒感染胚胎早期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影响部分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正常发育,并导致某些免疫缺陷病的发生。
如胎儿在宫内感染风疹病毒后,可引起低丙球蛋白血症伴高IgM,有人认为是由于风疹病毒侵犯了胎儿的淋巴组织,抑制了免疫细胞的DNA复制,从而导致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障碍。
妊娠早期的病毒感染,也可引起胸腺细胞的发育障碍,致使T细胞功能不全,诱发产生了各种自身抗体,有人认为这可能是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基础。
又如选择性IgA缺乏,既可能是因染色体异常所致,也可因宫内病毒感染引起,故属于多种病因所造成。
4.淋巴细胞内的酶缺陷或免疫活性细胞间的调节机制失常前者如由腺苷脱氨酶缺乏所致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和核苷磷酸化酶缺乏引起的T细胞免疫缺陷。
普通变异性免疫缺陷则属于因免疫活性细胞间的调节机制失常所致。
以上列举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因,仅属于目前比较明确的几种,但对大多数这类疾病而言,其确切的发病原因还不够十分清楚。
(二)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因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因更为复杂和多种多样。
可继发于多种疾病,如细菌性、病毒性或原虫感染、营养缺乏、肝肾血液内分泌疾病、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等。
也可来自各种理化因素对免疫组织或免疫活性细胞的损伤,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某些外科手术脾切除等医源性因素对免疫系统所造成的损伤。
三、免疫缺陷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生IDD后,在临床上表现的共同特点是:(一) 感染是发生免疫缺陷后最重要、最常见的后果和临床表现,分一般感染和机会感染两类:1.一般感染患者出现严重的、反复的或连绵不断的急、慢性或迁延性感染,且难治愈,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肠炎、败血症、上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都是抗体缺陷、补体缺陷和吞噬细胞缺陷的常见症状。
细胞免疫缺陷的患者易发生各种霉菌性、病毒性以及某些原虫性感染。
2.机会感染人、畜体内常住菌群或低毒力微生物以及经常在周围环境中存在的腐生菌,对机体造成的感染称为机会感染,这类感染在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中均容易发生,如大肠杆菌等肠道菌、绿脓杆菌等引起的机会感染。
(二) 肿瘤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如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达10%。
肾移植时,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而患继发性免疫缺陷特别是T细胞免疫缺陷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100~300倍。
(三) 由于免疫功能失调,免疫缺陷病患者中,发生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者均较正常人多。
此外,诸如非化脓性关节炎、血液系统合并症、消化系统疾病、肝胆系统损害等也是免疫缺陷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四、免疫缺陷病的诊断原则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建立诊断。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具家族病史,一般可通过调查病畜的谱系和测交试验确认其遗传类型。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常伴随于其他病态或出现在某些疾病的过程中,可通过病史调查发现其原发疾病或病因。
不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均具备三个基本临床特点:即严重感染反复发生,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对真菌、大肠杆菌、疱疹病毒、卡氏肺囊虫等常在的、兼性致病的、低或非致病微生物的易感性显著增高;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低下,弱毒苗常可造成接种损失。
实验检查:①体液免疫缺陷的检查,即通过测定血清丙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组分以及B 细胞数量和功能等,以判定体液免疫功能是否缺陷;②细胞免疫缺陷的检查,通常进行的是T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迟发型皮肤超敏试验、巨噬细胞移行抑制试验以及淋巴结活体检查等。
五、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确认和识别免疫缺陷及其类型。
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感染和纠正缺陷。
治疗处置包括消除感染的对症疗法,及补其所缺的替代疗法,如骨髓移植、输入Ig或免疫细胞,以及纠正缺陷的病因疗法。
六、动物常见的免疫缺陷病(一) 联合性免疫缺陷病又称遗传性联合免疫缺陷病或原发性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是由骨髓干细胞先天缺陷、淋巴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一种遗传性细胞并体液免疫缺陷综合征。
本病只报道发生于马,如阿拉伯纯种及杂种马驹。
马驹联合性免疫缺陷病,一般认为是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缺陷,属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通过病理学方法证实马驹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均发育不全,T、B细胞的生成都有缺陷,而骨髓粒系、红系和巨核系造血功能相对完好。
这就表示,主要发病环节在免疫细胞分化的早期,即骨髓干细胞以至原始B细胞和T细胞分化过程中存在先天性缺陷。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发生障碍,病驹不能合成抗体,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对PHA刺激的母细胞转化应答低微,对皮内注射PHA和皮肤涂二硝基氯苯(DNCB)的24~48小时迟发型超敏反应能力降低,对异种皮肤移植反应微弱。
(二) 免疫缺陷性侏儒病又称消瘦综合征,是由于生长激素缺乏及胸腺发育不全所致的一种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
临床特征是生长迟滞(侏儒)、消瘦、虚弱和易感染,见于Ames,SnellBagg两品系的小鼠和近亲繁殖的Weimarner犬,实验复制于一般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