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理工大学《孙子兵法》大作业

武汉理工大学《孙子兵法》大作业

武汉理工大学
孙子兵法大作业
课程名称《孙子兵法》
开课学院
指导老师姓名余殿情
学生姓名 XXXXXXX
学生专业班级 XXXXXXX
2015 —2016 学年第一学期
1.《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表现在哪五个方面?
答: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2.孙子始计篇之【五事】、【七计】、【十二诡道】内容为何?
答:
由《孙子兵法》中“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民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可以知道:
【五事】:道、天、地、将、法。

【七计】:1 主孰有道,也就是说参战双方那一方师出无名,那一方师出有名。

有名者胜,无名者败。

2 将孰有能,就是看哪一个将领的本事大。

3天地孰得,作战环境对那一方有利如何利用的问题。

4 法令孰行,简单的说就军队纪律的问题。

5 兵众孰强,看谁的兵厉害。

6 士卒孰练,兵士是否训练有素。

7 赏罚孰明,军队的赏罚制度谁的更严明。

【十二诡道】:“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就是著名的诡道十二法。

3. 知胜之道有五,其内容为何?
答:
由《孙子兵法》中“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预测胜负有五条原则。

1.懂得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能够获胜; 2.懂得根据兵力众寡而灵活运用战术的,能够获胜; 3.将帅与士兵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能够获胜; 4.以有准备之师去攻打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获胜;5.将领富有军事才能而君主又不横加干预的,能够获胜。

4.《孙子兵法》的地位和影响?
答:
地位: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虽然只有六千字左右,但却是一部论述军事斗争领域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的兵学杰作。

它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及详备富瞻的内容,书中充满对智慧的弘扬,饱含着对昏聩的鞭挞,显示出对穷兵黩武的警告贯穿着对军事哲理的探索对用兵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是一部从战略的高度论述军事问题的不朽之作。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历来被尊为兵经,号称兵学鼻祖,两千多年来久负盛誉。

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的问世,标志着独立的军事理论著作从此诞生,因而在世界
军事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它比色诺芬的号称古希腊第一步军事理论专著《长征记》,比罗马军事理论家弗隆廷的《谋略例说》、韦格迪乌斯的《军事简述》,不仅成书时间要早,学术性要强,而且有其独特新颖的思想体系。

它几乎涉及了军事学中理论科学的各个门类,各个分支学科。

它在军事学本上的理论意义,不仅跨出了奴隶制时代,也跨出了封建时代。

影响:
《孙子兵法》的研究,不仅体现在军事上,还极大地吸引着广大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甚至连企业家,商人等也争相研读《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已渗透到了人们的政治文化生活之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成为人们的口头格言,就连法国的电影《蛇》的序言也以《孙子兵法》中的话为导语。

日本的体育运动和营业战略也直接引用《孙子兵法》中的辞句作口号。

《孙子兵法》俨然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性的宝库。

随着《孙子兵法》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各式各样的著作也应运而生。

这些著作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对《孙子兵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的从哲学方面研究,有的从政治外交方面研究,有的从战史和名将言论方面研究,有的从海军理论方面研究,有的从空军战略战术方面研究,有的从战斗纲要、军队教育等方面研究,还有的从近现代战争理论方面研究,各有研究宗旨。

但他们共同的目的是吸取《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兵书中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为其现实服务。

也进一步地证实了《孙子兵法》对当代的深刻影响。

----本题参考来源:百度文库《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分析与研究
2015年10月28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