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0MKK战斗机苏-30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
其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最初的两架原型机在80年前首飞,被命名为苏-27PU或苏-30。
当时苏联空军并没有计划装备该型飞机,因此这两架飞机由试飞院买下。
其中的一架曾两次参加珠海航展。
点击查看俄罗斯苏-30发展史,及出口中国的苏-30MKK详细介绍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毫无疑问是一种优秀的第三代战斗机,我国经过与苏联/俄罗斯艰苦的谈判,于90年代中起开始购入和仿制苏-27SK/SMK战斗机。
在苏联/俄罗斯,苏-27的改进自80年代苏-27定型就已经全面展开。
作为单座战斗机的共同特性,苏-27的使用经验表明,现代空战带给飞行员的工作量很大,加上高机动产生的高过载、大航程产生的长时间留空,使飞行员在单独应付复杂的作战情况、机载电子综合设备和机载武器时手忙脚乱。
这不利于挖掘战斗机本身的性能潜力,例如当先进的雷达、通信指挥系统出现后,一个飞行员是无法兼顾本机的飞行作战和与友机的通信指挥的。
为此,许多先进战斗机加入了第二名飞行员。
这名飞行员一般不负责具体航行操纵和近距格斗,将精力集中于负责操作机上雷达、通信等各种电子系统,观察空情,甚至为单座战斗机提供预警、通信和指挥。
同时因为有了第二名飞行员,战斗机更适合执行危险而复杂的对地攻击任务,一名飞行员可负责驾驶战斗机进入攻击路线,观察周围空情,另一名则控制火控系统和武器,发起攻击。
假如只有一名飞行员,攻击效果和生存力肯定会有所降低。
如美国、法国就分别发展了F-15E和幻影2000D等双座战斗轰炸机。
在这种思想下,苏联军方决定以苏-27UB双座教练机为基础研制生产这种双座战斗机。
研制工作始于1986年,总设计师伊戈尔·伊万诺夫,武器系统的设计师是维克托·加鲁申科。
研制中首先解决了加装空中受油系统的问题。
空中受油管装在机头右侧,不增加飞机的阻力,不影响机载雷达工作。
该系统后来为苏-33、苏-35战斗机、苏-34战斗轰炸机所采用。
这架空中加油型苏-27UB飞机于1987年首飞,随后完成了莫斯科-共青城-莫斯科的不着陆飞行,飞行距离13440千米,连续飞行15小时42分,4次空中加油。
1988年开始,苏-30研制工作转入正规。
设计中将在苏-27UB的基础上改进一种采用空中受油系统、新型导航系统、先进的惯导系统和火控系统的双座战斗机,命名苏-30。
1989年12月31日苏-30在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机场首飞。
2006年开始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的我军最新进口的新型苏-30MK3苏-30与苏-27UB教练机结构上有一定变化。
苏-30MKN增大了方向舵的舵弦,材料广泛采用钛合金。
机翼有自动偏转的缝翼前缘,前线后掠角41摄氏度。
改用K-36IIM弹射座椅。
苏-30能长时间进行空中巡逻飞行,不进行空重加油的续航时间达到10小时。
该机最大的特点是在保留苏-27的空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指挥战斗机编队作战的能力。
这使得苏-30在空战中的作用与普通战斗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它能使多架战斗机组成整体,协同作战。
为此座舱后舱安装了战术情况显示器和编队指挥通信专用设备。
机上还安装了先进的H001“宝剑”雷达,能使用新型的R-77中距空空导弹。
该雷达可同时制导两枚导弹攻击两个空中目标,并具有对地攻击能力。
座舱还配备了飞行员排泄处理装置,飞行员可以解决小便的问题,以适应长时间飞行所需。
试飞成功后,批量生产的首批5架苏-30飞机装备俄空军(原防空军)萨沃斯特别伊克飞行员训练中心,主要用于飞行战术演习。
并进行了与A-50预警机、米格-31截击机、伊尔-78空中加油机配合下编队作战方法的演练。
后来俄空军因经费不足,停止了购买苏-30。
在这种情况下苏霍伊飞机设计局与伊尔库茨克飞机生产股份公司一起开始研制生产苏-30出口型,命名为苏-30K(K是俄文出口、商业的意思)。
出口型增强对地作战功能。
苏-30K又衍生了新改型,换装新型机载雷达,增加了武器的种类,发展出苏-30M战斗机,出口型称苏-30MK。
其中出口印度的型号为苏-30MKI,出口中国的为苏-30MKK。
苏-30MK的作用类似于F-15E,突出了对空对地双重用途的能力。
下图上方苏-30MKK的前后座舱。
下方为苏-30的座舱,可见MKK的座舱更为先进。
苏-30MKK使得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拥有了比空军更为先进的对地攻击手段。
据称该机装有SUV-VE空空火力控制系统,计算能力更为出色,具备了使用主动雷达制导反舰导弹的能力。
甚至可以增加“宝石”和“俱乐部”反舰导弹。
此外还可使用Kh-29L、KAB 1500等导弹。
苏-30的武器系统包括一门30毫米GSH-301航炮,装在机翼边条右侧前翼,带弹150发。
12个外挂架,翼下8个,机身下4个,总载弹量8000千克。
可携带8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P1或R-27P1F中距空空导弹,两枚红外制导R-27T中距空空导弹,或6枚主动雷达制导的R-77。
格斗可使用6枚带红外制导的R-73近距空空导弹。
对地可使用6枚电视制导或激光制导的X-29T、X-29II或X-29MII,或6枚电视制导KAB-500KP制导炸弹,每枚重500千克。
非制导武器包括10枚500千克或31枚250千克普通炸弹,8个KMT-Y集束炸弹,或6组S-13和S-8火箭发射器(带30枚122毫米或120枚80毫米火箭弹)。
执行反舰任务时苏-30可携带反舰导弹,例如KH-31超音速冲压喷气反舰导弹。
R-77主动雷达制导导弹。
苏-30M(MK)在苏-30的基础上增加了使用X-58和X-31II反雷达导弹的能力。
在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中增加了CIIC-161主动雷达干扰系统。
该机还装备X-29T电视制导导弹和KAB-500制导炸弹。
飞机翼下还可携带两位射程为115千米,带电视指令制导系统的X-59战术导弹,由机身下部APK-9制导吊舱控制。
下图为X-59的导引头特写。
我军主要使用其电视型,据说其雷达制导型可靠性不佳。
这些火控系统和武器使得苏-30M(MK)在对地作战时威力大增。
其战斗机编队指挥通信系统改为更先进的BRJIH011M。
机载信息综合系统还包括光电探测系统,包括红外探测器和激光测距仪,以及抗干扰攻击导航控制系统。
在动力装置方面,苏-30MK第一批批生产型使用AF-31F发动机(2*7600/12500千牛)。
该发动机由乌法发动机股份公司生产。
此后生产的批生产型换装AF-31FII矢量推力发动机。
AF-31FII在性能上与AF-31F发动机差不多,但喷口可向外转动30摄氏度,在任意大小推力下均可改变推力方向。
矢量推力技术使得苏-30MK的机动性有很大提高。
苏-30MK引起了各国空军的重视,因为F-15E已经在海湾战争中充分证明了双重任务战斗机在对地作战上的优势。
1996年11月30日印度率先购买40架苏-30MK(MKN)。
1997年印度尼西亚宣布购买12架苏-30K。
中国在1990年首次向俄国订购26架苏-27SK,1995年增购26架,并取得更先进的苏-27SMK生产许可证。
1995年初两国达成技术转让协议后,彻底改善中国空军对地对海攻击能力的计划于1996年启动。
计划的核心就是购买苏-30。
经多番谈判后,1999年,俄中签订了提供40架苏-30MKK双座歼击机的合同,总价值15亿美元。
合同包括苏-30MK的转让意向性框架协议,双方同意转入技术细节谈判。
也有说法称中国以22亿美元购买了60架苏-30MKK。
同年7月,采用矢量推力发动机的苏-37试飞成功,俄方推销团前往中印两国推销以矢量推力发动机改进苏-30MKK的计划,但由于中方都担心矢量推力技术不成熟而告吹。
2004年9月,外电称中国海军订购的24架SU-30MKK战斗机已与8月底全部交付,这使得过去10年中国购得的先进俄制战斗机数量达到178架,包括38架SU-27SK单座战斗机,40架SU-27UBK战斗/教练型(缺少制导弹药对地攻击能力),76架SU-30MKK多用途战机与24架海军型SU-30MKK战斗机,另外中国还接收了95套SU-27SK的部件(也可能是96套)。
2001年7月俄罗斯与中国签订提供28架苏-30MKK海军型战斗机的合同,总价值约10亿美元,全部由阿穆尔-共青城航空生产联合体完成。
除此之外,俄航空工业综合体还在执行为中国国产苏-27——歼-11提供航空发动机的合同。
但这次出口苏-30引起俄罗斯国防部和国防工业部门的激烈争论。
军方尤其是西伯利亚、后贝加尔、远东三大军区大加反对,认为危害了国防安全。
外交部、国防工业部则坚持要靠军售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境。
由于背景复杂,两国人员谈判争论进行得较为激烈。
中方摆出了毫不妥协的架势,俄罗斯方面最终基本同意了中方的采购清单和条件。
最终苏-30交货已经是98年前后,这样经过两任总理、两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两任国防科工委主任、两任空军司令等的努力,中国终于引进了苏-27、30的成品和生产技术。
合计耗资达百余亿美元,超过了建国以来政府在整个航空制造业的总投入。
中国引进的苏-30基本采用原装俄罗斯航空电子设备。
而“苏-30”的国产化将与苏-27的国产化融合为一个项目,即使歼-11的进一步发展型号。
2004年11月,印度空军接受了中第一架本国航空工业按俄罗斯许可证生产的苏-30MKI战斗机。
中印互为潜在对手,都在国产化苏-30。
印度计划国产140架该型战斗机。
印度方面出席仪式的有印度国防部长卜拉纳伯·穆凯尔吉,空军参谋长克里斯纳斯瓦米元帅及该省领导人。
俄罗斯方面出席仪式的有俄印航空建设分组两主席之一瓦列里·瓦斯科波伊尼科夫、“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副总经理维克多·卡玛尔金和“苏霍伊”公司总经理米哈伊尔·波果西亚。
据卡玛尔金称,目前印度和俄罗斯之间的军事技术领域内的合作已经从普通的买卖关系转向联合进行高技术产品的生产。
他补充说,这样的合作之所以成为可能得益于两国之间良好的政治伙伴关系。
2004年12,俄罗斯伊尔库特(Irkut)公司已经开始向印度空军交付第三阶段的多用途双座型苏-30MKI战斗机。
该合同是1996年11月与印度国防部签署的,伊尔库特公司、苏霍伊设计局、RPKB、NIIP、Saturn以及其他公司等参与了这个计划。
苏-30MKI装备相控阵雷达和推力矢量控制(TVC)发动机,是世界上该级别飞机唯一仍在量产的。
合同要求在2002~2004年间向印度空军交付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苏-30MKI战斗机。
这个合同被分成三个阶段。
与早先交付的苏-30K战斗机相比,第一阶段的苏-30MKI配备鸭式翼和TVC,主要用于打击空中目标。
在第二阶段,苏-30MKI为携带Kh-31A 导弹进行了升级,它利用空空导弹可以同时打击4个空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