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诊断学基础》教学课件-心悸

《诊断学基础》教学课件-心悸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明确引起原发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准确性。
➢ 冠心病心悸:多为气虚血瘀;或痰瘀交阻; ➢ 风心病之心悸:风湿热邪杂至,合而为痹,痹阻
心脉; ➢ 病毒性心肌炎心悸:毒邪外侵,内舍于心,气阴
两虚,瘀阻络脉;
劳累及运动时出现心悸者大多为心脏器质性变化; 相反活动时或者剧烈活动后心悸症状减轻或消失者多为功能性;
情志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
➢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暗耗心血; 怒伤肝,肝气郁结;
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 煎炸炙煿、嗜烟酒
蕴热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饮食不节,损伤 脾胃,运化失施
痰浊内生,痹阻心脉
心悸
体质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
刘河间提出水衰火旺引起心悸。 朱丹溪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 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 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 痰因火动”。
历史沿革-明清时期
《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认为惊悸怔 忡与肝胆有关。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 所致。
治疗原则
调补气血阴阳; 分治痰、火、饮、瘀、邪毒; 宁心安神;
(一)
心悸不安,动则尤甚,形寒肢冷,伴胸闷 气短,面色晄白,自汗,畏寒喜温,或伴 心痛,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证型:心阳不振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药物所伤
用药不当,或药物毒性较剧;
※ 中药:附子、乌头、洋金花、麻黄、雄黄、蟾酥;
※ 西药: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锑剂,补液 过快、过多;
主要内容
定义;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诊断
主症: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 自主,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 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卑惵:《证治要诀·怔忡》“痞塞不欲食, 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依门后,见 人则惊避,似失志状。”
辨证论治
辩证要点
• 辨虚实; • 辨脉象; •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辨惊悸怔忡;
治疗原则 分型论治
辨虚实
多为虚实相兼; 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 实者多指痰饮、瘀血、毒邪;
辨脉象
兼症: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 头晕乏力。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 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 。 诱因: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寒冷刺
激、饮酒饱食等。
类证鉴别
心痛;
奔豚:《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 “奔豚病自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 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辨惊悸怔忡
病因 病性 症状
预后
惊悸
怔忡
情绪因素(惊恐、恼怒) 久病体虚,心脏受损
实证
虚证
阵发性,可自行缓解
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 能自控,活动后加重
病来虽速,病情轻,可 病来虽渐,病情较重,预 自行缓解。日久不愈易 后较差。 成怔忡。
主要内容
定义;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脉率快速型心悸:
一息六至:数脉; 一息七至:疾脉; 一息八至:极脉; 一息九至:脱脉; 一息十至以上:浮合脉。
脉率过缓型心悸:
一息四至:缓脉; 一息三至:迟脉; 一息二至:损脉; 一息一至:败脉; 二息一至:奇精脉。
脉率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王清任·《医林改错·心慌》:但凡心悸用 归脾、安神等方药无效者,用血府逐瘀汤。
主要内容
定义;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情志所伤 饮食不节 体质虚弱 药物所伤
感受外邪
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 心包”。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
➢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 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 《素问·评热病论》:“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 甚也”。
脉象及预后:《素问·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乍疏 乍数曰死。”
历史沿革-汉·张仲景
张仲景正式提出了悸与惊悸的病名。 主要病因为惊扰、水饮、虚劳、汗后受邪,并提出了
基本治则,创建了炙甘草汤等著名方剂。
➢ 《金匮要略·惊悸吐扭下血胸满瘀血篇》:“寸口脉动 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 《伤寒论》117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 汤主之.”
➢ 《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 《伤寒论》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 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 汤主之。”
历史沿革-唐宋时期
孙思邈:“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 宋·严用《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
➢ 《济生方》:“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 《济生方·怔忡论治》:“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
怔忡”。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悸》“心悸之由,不越二种, 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历史沿革-金元时期
心悸
上海市中医医院心内科
邢健东
主要内容
➢定义;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定义
以心中悸动,心慌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 一类病证。
包括惊悸和怔忡。
➢ 《证治准绳》曰:“怔忡者,本无所惊,自心 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卒动。
现代医学相应疾病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过 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心功能 不全、神经官能症等)。
主要内容
定义;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历史沿革-内经
《内经》有惊、惕、惊骇、惊惑、惊躁等名称。
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心澹澹大动” 。《灵枢·本 神》:“心怵惕” 。
病因:
➢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 宗气泄也。”
➢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 气乱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