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管理:驱动和激活乡村教师内生动力
作者:张鸿昌刘禹清
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12年第6期
文重庆市云阳县教育委员会张鸿昌重庆市云阳县渠马镇渠马小学刘禹清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报道,目前我国共有846万乡村教师承担着6600万乡村学生的教育培养任务,占全国中小
学教师人数的八成。
在这些乡村教师中,许多人忠于职守、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是“最美乡村教师”;而另一部分则坚
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守望的姿态面对纷繁的工作,以迷茫的状态面对生存环境。
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乡村
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四感”。
一是职业倦怠感。
有些教师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普遍缺乏理想信念。
与浮躁的社会现实相比,他们怨天尤人,埋怨待遇差,社会地位低。
甚至个别教师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荒于精神世界的耕耘,攀比心理严重,怨怼迷茫,缺
乏成功和幸福的体验。
二是工作危机感。
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学生生命安全成为家校矛盾的焦点。
有些教师不知道怎么管学生,管多了不是,管少了不是,“难管”成为他们的共识。
他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惹出教育事故,碰上安全责任,又怕触到了“高压线”,教育过程的“风险”增大。
三是事业失败感。
每个班都有一大批留守儿童或者学困生,在村小教师的班上甚至达到80%以上,这让教师虚耗
心力却收效甚微。
如果遇到领导点名批评,教师们更是感到委屈与惆怅,工作的成就感大打折扣,内心产生挫败感。
四是精神失落感。
学校评价机制建设滞后,重结果和甑别,用知识代替能力,用理性代替遐想,用标准取代多元。
平均分、及格率、优生率决定着教师工作绩效,学生成绩成为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唯一标准。
在个人利益驱动下,某
些教师搞疲劳战术,布置作业让学生苦磨苦练,死记硬背,造成教师精神失落,同时也脱离了教育本真的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乡村学校校长又该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人本管理理念,驱动和激活乡村教师内生动
力呢?
一、确立“一个理念”:即管理就是服务
校长是教师群体的领头雁,是学校的精神领袖,是受组织信任、得到同事赞同的教师代表。
校长通过挥洒才情,
将学校建成师生心灵向往的地方、精神生长的地方和终生眷念的地方。
所以说,校长身上有学校的影子,一个好校长
就是一所好学校。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的管理,首先是思想的管理,其次才是行政上的管理。
”校长必须去除官本位思想,视教师为亲人、贵人和恩人,并深刻认识到校长的权力是教师赋予的,教师是学校的真正主人。
在工作中,校长
必须确立一个理念,即管理就是服务,就是奉献。
校长必须俯下身子贴近师生,抓纲务本,通过服务、通过奉献来统
一思想认识,统一工作步调,把管理作为关心教师成长、服务学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强有力手段,赋予学校灵魂,让校园流淌生命的灵动和职业的乐趣。
所以,校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是学生和教师,并按照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为本,肯定人、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和造就人。
二、落实“两个待遇”:即玫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学校是教师生活安顿之所、事业栖居之屋,教师是学校宝贵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源动力量。
校长在管理工作中,务必视教师的一切为自己的所有,在工作上关注教师,在生活上关心教师,真正落实教师的政治
和经济待遇。
校长要发挥工会和教代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成绩,落实教师的政治待遇。
充分保障教师的选举权、被选举权、知情权和建议权等政治权利。
但凡关系学校发展、教师切身利益的大事,如财务、人事、职称、提拔、宿舍、福利奖金等教师敏感的方面,一定要走民主路线,开好教师会、教代会和行政会,广开言路,广纳雅言,不偏不倚,不将个人意思强加为集体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