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贵州可持续发展——《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一)6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6月9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在贵阳召开,全面安排部署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
这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引领性事件,将对贵州未来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基本途径,是增进人民福祉、造福子孙后代的客观要求,是提升贵州形象、建设多彩贵州的重要支撑。
在全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有利于探索资源能源富集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道路。
近年来,尽管贵州经济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但总体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7%,贫困人口占全国的9%。
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煤炭、磷矿、铝土矿等资源,煤炭、电力、化工、有色、冶金等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能耗强度是全国的2.15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贵州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将继续保持天蓝地绿水净。
有利于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贵州境内河流众多,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
同时,生态环境脆弱,修复难度很大,石漠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2%、31.4%。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亩均森林蓄积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左右。
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实施水利建设、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将进一步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有利于形成可借鉴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新成果。
近年来,我省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举措,初步形成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
贵阳市出台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成立了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审判庭。
此外,连续举办四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并于2013年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
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重点在考核评价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及用途管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将不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式。
《方案》确定了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全面形成,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目标,使贵州省成为资源能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的先进典范。
在《方案》的推动下,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正成为全省上下普遍共识。
有关方面介绍,作为目前我国唯一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论坛,已经进入倒计时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将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展示窗口和高端助力平台。
本届年会以“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构架和路径选择”为主题,将汇聚政界、商界、学界、民间等各界嘉宾,围绕“绿色发展与产业转型”、“和谐社会与包容发展”、“生态安全与环境治理”和“生态文化与价值取向”等主题展开研讨,为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更多强劲支撑。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二)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国土资源更显珍贵。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构建科学的空间开发格局,这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科学的空间开发格局必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这是解决我省国土空间开发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紧迫任务。
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把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开发好,把不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切实保护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到2020年,全省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控制在4.1%以内。
目前,市、县层级主体功能区制度尚未建立。
各市、县政府要负责落实全国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本市、县的主体功能定位,在本市、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中,明确各功能区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开发和管制原则等。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就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尊重自然格局、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坚持产城互动,形成“一群、两圈、九组”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以贵阳中心城市为省域发展主核,加快贵安新区建设,积极培育黔中城市群,着力打造“贵阳-安顺”及遵义两个都市圈,推进构建以六盘水、毕节、都匀、凯里、兴义、铜仁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盘县、德江、榕江等一些新培育的区域次中心城市为依托的九个城市经济圈(城镇组群)。
以干支线机场、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网络节点为重点,培育一批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加快重点建制镇发展,形成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现代城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就是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大中型灌区为支撑,构建“五区十九带”农业发展格局。
黔中丘原盆地都市农业区,重点建设优质水稻、油菜、马铃薯、蔬菜、畜产品产业带;黔北山原中山农-林-牧区,重点建设优质水稻、油菜、蔬菜、畜产品产业带;黔东低山丘陵林-农区,重点建设优质水稻、蔬菜、特色畜禽产业带;黔南丘原中山低山农-牧区,重点建设优质玉米、蔬菜、肉羊产业带;黔西高原山地农-牧区,重点建设优质玉米、马铃薯、蔬菜、畜产品产业带。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就是以乌蒙山-苗岭、大娄山-武陵山生态屏障和乌江、南北盘江及红水河、赤水河及綦江、沅江、都柳江等河流生态带为骨架,以重要河流上游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区、石漠化综合防治-水土保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区等生态功能区为支撑,以交通沿线、河湖绿化带为网络,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城市绿地、农田植被等为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两屏五带三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基本构筑起功能较为完善的“两江”上游区域性生态屏障。
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森林面积扩大到9.2万平方公里,河流、湖泊、湿地面积保持增加,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高。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发展和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多赢——《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三)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但产业结构矛盾仍较为突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体系,成为了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其主要目的是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基本途径是坚持集聚化、特色化方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为引领,认真落实产业政策,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用地预审和水资源论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服务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是重中之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风电、物联网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
到2020年,建成2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40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中力量发展酒、烟、茶、药、食品等特色优势轻工业,加快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资源深加工产业一体化。
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在深度开发水电的同时,加快大容量、高参数燃煤、低热值燃煤发电机组建设,加大洁净燃煤技术推广应用,到2020年电力总装机容量达6000万千瓦以上。
完善和扩展电网建设,构建“结构坚强、安全稳定、技术先进、适度超前”的现代化电网。
淘汰落后产能。
坚持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积极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完善落后产能市场退出机制。
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坚决关闭煤炭行业落后产能。
推进电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
在已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基础上,按照2013年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5年前再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重点打造100个产业园区。
在符合政策规划的前提下,着力把100个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完善园区生产性、生活性服务设施,加快园区污水、垃圾、固废等无害化、循环化、资源化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引导主要产业、同类产业、配套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实施大项目带小项目,上游项目带下游项目,增强园区项目带动力量。
注重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坚决防止污染项目进入。
到2020年,园区总产值突破1.7万亿元。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基本保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夯实农业发展的水利基础,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繁育和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0.00% 资金研报]流通和质量安全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增强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确保粮食生产总体稳定。
到202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591亿元,年均增长5%。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是关键一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科技研发、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把贵阳建设成为服务全省的物流中心和区域性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将遵义、六盘水、毕节等建设成省域重要物流中心,将兴义、都匀、凯里、铜仁、安顺等建设成为区域性重要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