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音乐在当代

古典音乐在当代

古典音乐在当代
西方古典音乐,感觉这是一个和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高雅艺术,只是那几个耳熟能详却又相隔甚远的名字: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等。

但是经过了学习我感觉其实西方古典音乐正以不同的方式接近我们的生活——与现代艺术完美的结合。

在国外,这种音乐类型被称之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之意,所以我们国人将之称为“古典音乐”,确切地说应该是“西洋古典音乐”。

首先从概念上解释,“古典音乐”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

然而即使在国外,对于“classical music”一词的具体意义,也有诸多不同的解释,其中主要异议来自于对“古典音乐”时代划分理念的不同。

最狭义的解释是,把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20年代,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巨头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特指为“classical music”。

最广义的解释则是,把时间前移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从那时起直到后来的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直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现代乐派,甚至包括所有非纯粹娱乐性质的现代专业音乐,统称为“classical music”。

说到西方古典音乐一定要提的一个人就是贝多芬了。

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的波恩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在自己短短的五十七年生涯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风格轻快流畅;中期作品则体现了他自己的特有的音乐风格,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复杂,同时出现了浪漫主义的因素。

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九部交响曲、一部歌剧——《费德里奥》、五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十六首弦乐四重奏。

管弦乐序曲:《埃格蒙特》、《柯里奥兰》以及大量的声乐器乐及戏剧音乐作品。

这些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对贝多芬以后的历代作曲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今这些伟大的作品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笔丰厚的宝藏。

记得小时候家里面有台录音机,有一盘好像全是钢琴曲的磁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几乎忘记了上面全部的音符,但是这个旋律却是一辈子也不会在我脑海里抹去。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

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

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

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死亡。

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

”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降E大调第三
交响曲(英雄),活泼浪漫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和为钢琴、合唱与乐队写的幻想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也是在次期间完成的。

小学时有一篇文章也是讲《月光曲》的传说。

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
创作于1801年。

尽管在过去一首音乐因为有了俗称而变成非常通俗化的例子不少,但从来没有像这首奏鸣曲这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变成名满天下的名曲。

“月光”这一名称,据说是缘于诗人雷尔斯塔布(1799-1860)评论说: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犹如在瑞士卢塞恩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轻舟一样”。

看看现代艺术中贝多芬的登场。

格斯·范·桑特为自己的电影《大象》(Elephant)选用了两段贝多芬的音乐,在这部关于杀人的电影里,贝多芬的命运再次与死亡交织,但并不新鲜。

1971年,库布里克在他的电影《发条橙》里,小混混亚历克斯喜欢的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乐从纯粹个人的听觉享受变成精神治疗的工具,以至于到最后,亚历克斯变成“第五分裂”。

命运总是伴随生命,这一乐章更早给我的印象是小泉今日子出演的一出日剧,名字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剧中的小泉今日子反复弹的是“命运”,演的是厄运。

1994年,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暴戾的警察头子出场,杀人的一幕信手拈来的还是贝多芬,宏大的音乐突然响起刺痛人心。

日本著名动漫《名侦探柯南》第11集,即第一个特别版就是《钢琴奏鸣曲「月光」杀人事件》。

再次回到出现在这些里的贝多芬,为什么一定要跟血腥扯上关系?这样的疑问我还有另外一个,为什么莫扎特的音乐一定要跟胎教扯上关系?
选取合适的东西辅助生命,人人都有自己的法则。

虽然在现代作品里面的贝多芬都是有一点悲剧甚至说是血腥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这也不正是导演和编剧们对贝多芬的崇敬和重视。

也许是因为贝多芬让人感觉十分悲剧的人生才让他的作品在现代作品中总是有些许令人叹息的感觉。

巴赫 J·S·BACH(1685——1750)
其实对于这一个名字我不是很熟悉,但是我却在现代的作品中听过他的音乐。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

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

他的作品是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记得现在最新的一部《柯南》剧场版——柯南第12弹-战栗的乐谱中的管风琴是一个重要的故事线索,看过之后一定会记得那复杂的调音和演奏。

但是我不知道剧情中的音乐是什么。

记得老师是的第一节课介绍的是巴赫。

在放第一首音乐的时候我和我的同学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对他也感觉这个作品在什么地方听过。

在记忆中收索,就是在《柯南》剧场版中的演唱会的一首最重要的歌曲。

纪念巴赫诞辰300周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一场音乐会。

音乐会演奏的都是巴赫的一些代表作,不过不同的是演奏者用的是爵士音乐的风格所演奏。

音乐会很精彩,观众不仅站着而且还冒雨观看。

可见在现代的我们不但没有摒弃古典音乐,反而把它和现代的作品有机的融为一体。

不断地重新发展。

再来说说流行乐坛。

柴可夫斯基,舞剧《天鹅湖》
四幕芭蕾舞剧,作品作于1876年。

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由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编剧,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舞蹈代表作之一。

由于原编导在创作上的平庸以及乐队指挥的缺乏经验,致使1877年2月20日首演失败。

直到1895年,在彼得堡的再版演出,才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从此成为世界芭蕾舞剧的经典名著。

现在被无数的现代流行音乐编曲引用,毕竟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不侵犯版权了。

东方神起的《Tri Angle》、梁汉文跟郑中基的《天跌下来》(粤语)、欧美的《save me》、《Luna man & Luna Girl》都有从《天鹅湖》中改编。

当然大家最熟悉还是SHE的《Remember》。

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莫扎特的创作却是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的。

当时作曲家的妻子患病,没有钱买药,饥饿的孩子没有面包。

莫扎特在纸上写的首先不是乐谱,而是讫求借债的信件。

就在这年的六月,他在给他的富商朋友普赫贝格的信中写道:“我坚信您是我真正的朋友,也因为您了解我是个正直的人,我才会向您倾吐我心中的曲折。

并请您给予帮助。

”但是他的朋友在读完这封信后,只给了他极少的钱。

正是在这种困窘悲愤的情况下,天才作曲家写下了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

其中《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于1788年7月25日完成。

SHE的《不想长大》歌曲部分旋律参考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

古典华丽舞曲莫札特跨越时空绚丽发功。

蔡依林--《离人节》改编自肖邦《离别曲》E大调练习曲。

伍思凯--《爱的钢琴手》改编自帕海贝尔:《卡农》。

杨丞琳--《庆祝》改编自艾尔加:《爱的礼赞》。

S.H.E--《波斯猫》改编自柯特尔比:《波斯市场》。

张惠妹--《卡门》改编自比才:《卡门》组曲。

可见在现代流行乐坛中西方古典音乐也发挥着它无可替代的影响也作用。

总而言之,西方古典音乐是在悄无声息的影响着现代的艺术作品。

现代的艺术作品也只有在领会、借鉴、融合了古典音乐之后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给观众已新的感受和冲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