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炳的《二泉映月》到中国古典音乐
一、《二泉映月》之于阿炳
一直来都不太关注古典音乐,客观原因是因为从小接触流行音乐长大,很难对高高在上的所谓古典音乐产生兴趣。
而现在我又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沏上了一杯清茶,打开小台灯,听着老师推荐的这首《二泉映月》,体会着阿炳与生活和自我的抗争。
这首曲子满载着老人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包涵着他坚强不屈的意志,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骨气。
凄凉中透露着人情冷暖,悲切里反映世事兴衰。
虽相比阿炳尚显年幼,我亦深深地感受到了其灵魂深处的呐喊:人生在世,苦亦何多,怨亦何在?几多哀愁,江水东流。
这才对古典音乐有了浅显的认识——好的音乐,是让人告别颓废、恢复信心、意气风发、才思泉涌最纯净的圣水,洗涤灵魂,沁养道德,绝对称得上“高雅”二字!
《二泉映月》作为中国二胡曲目中的名作,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苦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有过悲痛、哀伤、哭泣。
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对于阿炳来说,给予他战胜苦难的勇气的是音乐。
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时,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看到的是二泉美丽的景色,看到了惠山葱翠的树木,看到了师父操劳的背影,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予了他感知和回想世界的媒介。
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而音乐正是他表达爱和渴望的最好工具。
当我感到疲倦时,听着这首《二泉映月》,我感到了欣慰,因为我的耳朵里面不止只有悲伤,更有了爱,他告诉我即使眼下什么也看不到,我亦并不孤独。
音乐能够缔造灵魂,是心灵的写真和绿洲。
卖艺求生是坦荡的,音乐是阿炳谋生的工具,也是唯一值得寄托的心和魂,因为音乐保持着他作为人那在漆黑世界里仍能洞察一切的判断力。
在阿炳的心中,有此足够,不再需要呼喊,不再需要狂奔和叫嚣,只需有一种静若山泉的流淌,和着这普通又神秘的力量,持续扩散、源源不息。
二、《二泉映月》之于现代人
《二泉映月》中不但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更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在这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冷傲的旋律里,流畅的展示着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豁达和对生命的淡然。
相比之下,摇摆不定的现代人却很难去体味阿炳心中的那份“静”,不是理解力不够,也不是缺乏勇气和信心,而是迫于借口式的无奈——懒惰与浮躁。
怎么能不浮躁呢?课堂知识的陈旧过时,新技术无从下手,考研、考公务员,从政人员与技术人员待遇的天壤之别,房租水电,明天该吃什么菜,物价又涨了,读书无用论又重新抬头……看到的是物欲横流,听到的是靡靡之音,人们的身躯在物质追求中饱受摧残时灵魂的壁垒也渐渐的崩塌了。
如此,健全的我们反而不如身有缺陷的阿炳,“看不见黑暗,是因为穿行在黑暗之中;听不见苦难,是因为置身于苦难之中”,阿炳,一个失去明亮的眼睛的歌者,却用二胡的弦完整而深刻地抚摸世界。
不平的弓弦往返于波峰浪谷之间,由沉思而忧郁,由忧郁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如悲啼如控诉般的告诉世人这世上只有一种现实:黑暗下面是命运,不甘的灵魂在扭动、在挣扎、在呐喊……黑暗的日子终究会结束在光明到来之时,阿炳在灿烂的阳光下把《二泉映月》留给了人间,含笑驾鹤而去。
很久之后,一位来自扶桑的大师说:“断肠之感,对这首曲子来说是太确切了,听这首曲子,应该跪着来听才对呀。
”说着,大师离开椅子,双膝跪下,双手垂下,进入“曲子”。
“曲子”结束,片刻宁静之后,大师抬起头来,已是泪流满面。
一腔悲愁映残月,神曲绕梁终不绝,这从弦上流出的悲伤啊,使中华民族的情感成为了不朽的千古绝响。
三、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与探索
二胡是表现中国古典音乐的工具的一种,《二泉映月》也仅仅只是中国古典音乐众多经典中灿烂的一角。
在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美丽长卷中,各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非凡的智慧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从新疆塔吉克族婚礼上传出的阵阵鹰笛声,维吾尔族人民使用都塔尔、热瓦甫、萨它尔等特有民族乐器演奏的“十二木卡姆”,到湖南苗族鼓舞的动感韵点以及云南普米族四弦琴伴奏的“撞胯舞”等,不仅体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且
这些不同的音乐文化成为各民族精神凝聚的内核。
人们用这些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感情世界,为他们的生产服务,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册上添写了浓重的一笔。
纵观传统音乐文化,从不同类别来划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民族器乐曲、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五大类。
从原始氏族的劳动号子、先秦时期的编钟乐舞、汉唐时期的歌舞大曲乃至宋元以来的戏曲艺术,在这其中发现了不少珍贵的各类音乐资料: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竽、瑟,三号墓出土的筑等乐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笛、陶埙等,还有现存最古老的乐谱一中国南朝梁琴人丘明所传(6世纪)的古零谱《碣石调幽兰》,《吕氏春秋》中记载的最早的南方民歌一情歌“候人兮猗”,汉魏六朝时期《乐府》中的相和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西曲”、“吴歌”,唐代的曲子,宋代的宋词,元代的小令,明清时期的民歌小调等等。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传统音乐得到了新发展,在长期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封建统治的象征“雅乐”由于沉于古制而严重脱离群众和现实生活,在人民群众中已基本丧失实际影响和意义了。
此时各种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始终同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民间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比以往更为迅速的发展:西洋音乐和学堂乐歌的传入,城市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的新发展……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使得群众文化生活和新音乐活动开始走向初步的繁荣。
解放后,反映人民新生活、题材新颖,曲调清新、格调明快的各类音乐体裁富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2O世纪7O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打开了人们禁锢已久的心门,为凝固的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交通、通讯条件的不断改善加速了人们同外界的接触与联系,各种现代音乐传播手段(广播、电视、音响、音像、网络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形形色色的音乐文化倾泻性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人们品尝着各式各样的“音乐大餐”。
丰富多变的现代音响效果和技术处理使听觉神经受到强烈的刺激,得到从未有过的新鲜感,本土传统民族音乐一时被现代音乐抢占了市场,导致本土民族音乐在与外来音乐的竞争中丧失大量原有的受众群。
对外开放在为地区经济腾飞带来机遇的同时,却给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生诸多影响,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四、结语
其实,无论是我们在音乐厅中欣赏到的、经过作曲家斟酌揣摩之后创作的专业音乐作品,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听到当地人演唱的原生态民歌,都是不同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这也正应了罗曼?罗兰将音乐看作是“灵魂最有力的表现手法之一”的合理诠释。
通过不同的音乐形态,我们可以“从音乐的角度审视人类精神存在的某种延续性”。
在音乐世界里从单纯的歌曲到形象丰富的歌剧以及有古老传统的宗教音乐,人类精神的最宝贵最重要的运动,总是不断有音乐艺术随之作伴,间接地加以颂扬。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类文化的变异总是遵循着“该来的终究会来,该走的一定会走”的规律,任何人为因素都无法阻挡其前进的步伐许多发展中的国家和民族在经历经济发展巨变的过程中,其传统文化都经历了从被忽视到重新回归的过程。
在《贝多芬语录》中有:“艺术世界的目的,和一切创造的目的一样,是追求自由——进步即使我们现代人没有我们祖先那样大胆、刚毅,但种种方法的精炼细密也确然成就了一些事物。
”在整个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
中国传统古典音乐,现在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核心部分,始终遵循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
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继承的群众音乐作品面对时代的更迭交替,如何保护与继承它们,专业音乐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做了很多努力,他们运用现代音乐制作方式和演奏、录音方法录制的用民族语言演唱的本民族风格的歌曲受到了当代少数民族同胞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有些歌曲在当地流传得很广,为许多人传唱,人们感到曲调仍旧那么熟悉,但经改编后却充满了新鲜感和时代感,做到了“活化传承”,使民族音乐艺术健康地在民间及广大群众中流传发展下去,而不是成为博物馆里的录像带、VCD……
由此现象联想到,目前我们结合大量的田野工作和实际调查逐渐总结和归纳,在研究过程中把理论方法与我国古典民族音乐现状相结合,打破本国音乐原有的封闭状态,形成内外文化的互动,使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向好的方面去融合,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在中国古典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专业音乐工作者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音乐文化之所
以发展到了今天,音乐的职业活动是这种发展的直接动力。
音乐从职人员活动的方式和质与量,直接关系到社会音乐存在的质与量。
而音乐从职人员的社会行为质量又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自身的艺术积累、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紧密相关。
因此专业音乐工作者要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借鉴、吸收现代音乐的多元化形式,朝着具有时代性、以新形式来满足人们新的精神需求的方向发展。
这样,中国古典音乐就可能拥有更多的听众群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一定能够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
邵阳学院外语系翻译三班石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