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引言
所谓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经过课堂上一番激烈的辩论,不论正反两方,都不遑多让。

中国城镇化利弊重生,再次印证事物存在两面性。

我认为中国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利大于弊,不然的话,各个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也不会选择这条发展的道路。

当然,中国的城镇化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人多、资源少等制约着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城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9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6.4%,据统计,进入21世纪,我国的建制镇已超过2万个,比1978年增长了近10倍,大约2亿多人口生活在小城镇,小城镇30年来的快速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成就
(一)小城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

小城镇的发展,可以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从而推动农村从小规模均田制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去。

(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差别逐渐缩小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城乡分割的体制逐渐改变和创新,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日益增加,城乡的市场结构和商品流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可喜的融合态势,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有所突破。

(三)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
就业问题,是人们议论的一热门话题,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一重大课题。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

通过30 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较快,已出现数量多、分布广和推动经济发展及人口聚集的功能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的还有较高水平的服务设施。

(四)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加快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都市圈是一种新的城镇地域空间组织形式,一些学者又称之为“大都市连绵带”。

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的城市连绵区也在形成。

这些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对发展国民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重大作用。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安全问题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过快的城镇化使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耕地荒废,粮食减产,使本就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雪上加霜。

(二)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化建房修路使生态环境遭受毁灭性打击,难以再恢复。

(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中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主要表现是:许多城镇供水紧张,供电不足,交通不畅,道路短缺,公共绿地普遍减少。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许多人把服务经济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看作是消费性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这样就形成了“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由于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城镇政府计划部门不愿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把大多数资金投向能直接增加产值和财政收入的生产项目上。

这就必然形成一种后果,全国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很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中国城镇化的总体趋势
今后10年,中国城镇化率还将继续快速上升。

根据城镇化演变的一般规律,中国城镇化正处于人口向城镇地区迅速集聚的中期阶段。

2008年中国人均GDP 为3263美元,已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阀值;根据樊纲(2009)的研究,
在2008~2020年期间,通过推进体制改革、改善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以及优化收入分配等举措,中国经济将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为未来较长时期城镇化加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数据,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3.2%,城镇人口达到7.6亿左右;根据韩俊的研究,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6%,城镇人口为8亿左右;有专家估计,未来5~10年城镇化率有望提高10个百分点,如果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城镇化率可能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60%~65%。

无论何种预测,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得到加速发展。

今后10年,中国城镇化将从局部突破过渡到全面推进阶段。

未来,随着城乡二元制度与城市行政体制全面改革的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将取得突破性进程,农民向城镇转移落户的制度藩篱将被打破,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将率先成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突破口,城市群、大城市区的发展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制度变迁的全面推进将推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发生大的转型,新时期中国城镇化模式将实现规划目标从物的增长到人的发展的转变、主导力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城乡关系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空间结构从基于行政区划的藩篱式城市格局向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无拥挤集中”格局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