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答: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①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稳固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②语言是个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

社会因素是它的本质因素。

言语除了具有社会的因素外,还具有个人的因素。

③语言系统的各个结构成分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它们说出无限多的句子来。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也是紧密的,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①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②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

它对第一性的言语起着积极的、巨大的作用。

□如何理解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
答:从语言的起源和消亡两方面去观察。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来源于集体的劳动。

集体劳动的交际,是语言产生的决定因素。

决定一种语言是发展还是消亡,唯一的标准就是看这种语言有没有交际价值。

有交际价值就是语言,就能存在;没有交际价值的语言,就只能消亡。

□如何理解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答:人用来交际的工具,除了语言之外,还有不少种。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字;第二类是旗语、灯光语、电报码……;第三类是身势语。

文字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

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旗语之类是在语言和文字基础上产生的特殊领域的辅助交际工具,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更不能和语言相比。

□如何理解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答:人类语言具有社会性、单位明晰性、任意性、能产性、传授性。

动物只是能模仿,具备初级思维的能力,能通人性,但它们仍然学不会人类的语言。

实验也表明动物不能掌握人类的语言。

所以说,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举例说明语言系统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答:定义: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组成的言语链条关系叫组合关系。

在链条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相同作用的符号聚积成类的关系叫聚合关系。

区别: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两种不同的关系。

组合关系是一种现实在场的、有顺序、可数的横向关系;聚合关系是一种联想的、无顺、不易精确数出来的纵向关系。

联系: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又是两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它们互为存在的前提。

聚合关系为组合关系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货源”。

组合关系又是以聚合关系为基础的。

总结: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可以作为一个纲,语言系统的各外结构单位都可在这个纲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英语中音素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两大类。

其中元音音素20个,辅音音素24个。

元音:发音时声带振动,呼出的气流通过口腔时不受阻碍,这样形成的语音称作元音。

元音发音响亮,口腔中气流不受阻碍,是构成音节的主要音。

英语中有20个元音。

辅音:不论声带振动与否,发声时呼出的气流通过口腔或鼻腔时受到一定阻碍,这样的语音称为辅音。

辅音发音不响亮,口腔中气流受到阻碍,不是构成音节的主要音。

英语中有24个辅音。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1.气流是否受阻。

从发音时气流是否受阻看,发元音时,口腔大开,呼出气流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要闭合形成阻碍,呼出的气流只有克服这种阻碍才能发出声音来。

发音时呼出
气流是否受阻是元音和辅音最主要的区别。

2.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

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
部位比较紧张。

比较:a—p。

3.气流强弱。

发元音时,由于口腔打开,没有阻碍气流,气流在发音过程中是均匀呼出,因此呼出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呼出气流较强,因为气流是在口腔受到阻碍后克服阻碍冲出来,因而明显有一股较强的气流呼出。

我们可以拿一张纸放在口腔前面测试,发元音时,纸张只是轻微颤动一下,而发发音时,
纸张在突然放出的气流的作用下,颤动十分明显。

4.声带振动与否。

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因为元音都是乐音,发音十分响亮,没有声带的参与,元音就不可能发出来;发辅音时,只有少部分浊音声带振动,大部分辅音声带不振动,是清音。

5.持续时间的久暂。

发元音持续时间长,发辅音持续时间短。

除了浊辅音以外,清辅音的发音都非常短暂,例如双唇塞音[p],发音上,双唇闭塞阻住气流,然后猛然放开,爆破成声,结束发音动作。

平时
教学,为了便于学生模仿,教师一般使用呼读音,就是辅音加上元音教读,例如汉语普通话的辅音声母[b、p‘、m],读作[bo、p‘o、mo],久而久之,人们就以为普通话[p]的音质就是[po],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元音和辅音不同于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

元音和辅音是普通语音学从发音特点的角度给人类语音音素划分出来的单位,是音素在再分类,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人类所有的语音,就是说,任何语音系统都是由元音和辅音构成的。

声母和韵母是汉语语音学根据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把汉语音节前面的辅音叫做声母,把汉语音节声母后面的成分叫做韵母,这种分类只能适用于汉语。

声母和韵母同元音和辅音之间
有密切的关系,但由于划分角度不同,二者并不对应。

三、音系的基本单位——音位
(一)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在多次发音中划分出来的具有辩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它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且音位总是属于一定语言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研究音位就没有了意义。

1、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辩义功能)
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凡是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且具有辩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不同的音位。

如普通话”度/tu/”、“兔/ t’u /”、“怒/nu/”、“路/lu /”中的/t t’ n l/与“巴/pA/”、“逼/pi/”、“逋/pu/”、“拨/po/”中的/A i u o/语音环境相同(韵母、声调),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意义,所以分别属于四个不同的音位。

2、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单位。

在区别意义的前提下,是最小的,不可以再切分的。

如”听/t’iŋ/”与”灯/t əŋ/”韵母不同,元音不同,还可以再切分→所以音位应该是/i/ /ə/。

3、多次发音中归纳出来的语音集合单位。

在一次发音中音素和音位并没有什么区别→音位在一次发音中只能由具体的音素来体现。

多次发音→多个音素(一个音位总包含许多语音相同和相似的音素)人的发音制约(每次不可能完全相同);语音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声音本身不同→却没有辩义作用(人们意识不到它们的区别)→当作一个音位
4、总属于具体语音或方言的。

每一种语言或者方言都有着自己的一套音位系统,这些音位都在具体的语言或者方言中起着区别意义的作用,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或者方言,它们的作用也就不存在。

比如我们不能将英语中的音位和粤方言中的音位等同起来。

不同语言中,语音体系也不同→音素和音素的差异是否构成功能差别也不同→相同的音素进入不同的音系,其相互关系可能不同(每个语言/方言的音位及其内容不同)
英语[P][P']不出现在相同的环境中,不会造成意义差别。

people/speak→一个音位/p/
汉语则是两个音位。

英语/p//b/两音位,汉语则没有对立。

再如/n//l/的对立。

以上说明了语音的社会性→本质上是社会现象。

音素能否区别意义取决于语言的社会习惯,而与实际音质无关(如苏州话/i/ /Ι/分两个音位;而成都、武汉/ n/ /l/成一个音位)
一种语言里音位的总量很少,大多在15—50之间,以30左右常见→人们对发出的语音进行选择,组成有限的区别性单位。

补充:音位学说的创立
最早提出的是俄国人(波兰籍)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语音分生理和心理语音学。

其学生克鲁舍夫斯基明确提出“音位”的名称,另一学生谢尔巴发展音位理论,使之自成体系。

理论产生后向英美传播,英国的语音学家D·琼斯接受并融合本国学者斯威特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音位观;美国的萨丕尔、布龙菲尔德也注意到了语音德辩义作用,发展了音位理论;东欧、俄国的特鲁别茨柯依撰写了《音位学原理》→成为集大成之作。

随着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又在研究中衍生出生成音系学,使音位理论深入拓展开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