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PPT课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PT

【医学PPT课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PT

(三)其他 Ara-C、HHT、靛玉红、CTX等
三、α-干扰素(IFN-α)
机制: ①抑制DNA多聚酶活性和干扰素调节因子的基因表达,从而
影响自杀因子(Fas)介导的凋亡 ②增加Ph阳性细胞HLA分子的表达量,有利于抗原递呈细胞
和T细胞识别 用法:300-500万U/(m2·d),IH或IM,每周3-7次,持续数月
Treatment-imatinib
CP, AP and BP/BC 400mg/d, 600mg/d and 800mg/d
预后
❖ 化疗后中位生存期约39-47个月,5年生存 率为25~35%。8年生存率为8~17%。影响 CML的主要预后因素:初诊时预后风险积 分;治疗方式;病程演变。
常无 增多 活性↓ (+) 需特殊治疗而缓解
四、骨髓纤维化
相似处:脾大、血象中WBC ,出现幼粒细胞 鉴别点:多数WBC<30109/L
NAP阳性 外周血中见幼红,泪滴样红细胞易见 骨髓穿刺干抽 Ph染色体(-) 骨髓活检网状纤维染色阳性
【治疗】
一、白细胞淤滞症的紧急处理 ①白细胞单采 ②羟基脲化疗 ③水化 ④碱化尿液
男性,28岁,因左上腹肿块进行性肿 大就诊。体检:肝肋下2cm。脾肋下 4cm。血红蛋白140g/L,白细胞 120×109/L,血小板200×109/L。本 例最可能诊断为
A.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类白血病反应 E.骨髓纤维化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最 主要的区别是
二、其它原因引起的脾大 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肝硬化、脾亢 鉴别点:原发病特点、血象、骨髓象、Ph染色体
三、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
原发病
感染、恶性肿瘤等

不大或轻度肿大
WBC
很少>50109/L
中毒颗粒
常有
嗜酸嗜碱细胞
正常
NAP
强阳性
Ph(-)Leabharlann 治疗随原发病治愈而消失
慢粒
无 明显(巨脾) 可>100109/L
Epidemiology
1/100,000/year 15% of all leukemias M:F 1.3:1.0 Median age 53 Etiology : unknown (radiation, etc)
机理
t(9;22)(q34;q11):
bcr/abl融合基: 9号染色体长臂原癌基因c-abl
机制: ①为2-苯胺嘧啶衍生物,特异性阻断ATP在ABL激酶上的结合位
置,使酪氨酸残基不能磷酸化,从而抑制BCR-ABL阳性细 胞的增殖 ②也能抑制另外两种酪氨酸激酶c-kit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PDGF-R)的活性
适用症: CP、AP、BP/BC α-干扰素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
副作用:恶心、呕吐、腹泻、水肿、皮疹、骨髓抑制
5%病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Ph染色体阴性。
Translocation of t(9;22) in CML
Clinical manifestation-Accelerated phase
❖ 具有下列二项或以上,排除其他原因可考虑为本期: (1) 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倾向,和/或骨疼。 (2) 脾脏进行性肿大。 (3) 非药物所致血小板进行性增高或下降。 (4) 原粒细胞(I+II型)在血或骨髓中>10%,但<20%。 (5) 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 (6) 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 (7) 出现ph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 (8) 对常用的治疗药物无反应。 (9) CFU-G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加。 注:2+3需除外脾亢,2+6需除外继发性MF
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等。 终末期可出现幼淋巴细胞白血病、Richter综 合征和第2肿瘤。
Laboratory examination
PB:WBC增多。LC占50%以上,绝对值
≥5×109/L(持续4周以上)。幼稚细胞少见。 多数患者外周血涂片可见破损细胞。晚期病 人可有贫血和PLT减少。
易位至22号染色体长臂断裂点 集中区bcr
蛋白p210: 增强酪氨酸激酶活性,
刺激粒细胞转化、增殖。
Clinical manifestation
慢性期 1、起病缓慢,乏力、低热、多汗或盗 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 2、上腹坠胀或疼痛。 3、胸骨压痛、脾大,脾栓塞时有疼痛,压 痛。约半数肝也可肿大。 4、白细胞淤滞:呼吸窘迫、脑出血、 阴茎异常勃起。 5、病程约1-4年。
急变期
❖ 具有下列一项者可诊断为本期: (1) 骨髓中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20%,
或原粒+早幼粒在骨髓中50%。 (2) 外周血中原始粒+早幼粒细胞﹥30%。 (3) 有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 此期临床症状,体征比加速期更恶化, ❖ CFU-GM培养呈小簇生长或不生长。
【鉴别诊断】
一、Ph染色体阳性疾病 2%AML、5%儿童ALL、25%成人ALL 鉴别点:骨髓象
病程演变 加速期
❖ 具有下列二项或以上,排除其他原因可考虑为本期: (1) 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倾向,和/或骨疼。 (2) 脾脏进行性肿大。 (3) 非药物所致血小板进行性增高或下降。 (4) 原粒细胞(I+II型)在血或骨髓中>10%,但<20%。 (5) 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 (6) 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 (7) 出现ph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 (8) 对常用的治疗药物无反应。 (9) CFU-G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加。 注:2+3需除外脾亢,2+6需除外继发性MF
CML骨髓象
(四)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90%以上病人有Ph染色体:t(9;22) (q34;q11)
9号染色体长臂C-ABL原癌基因易位至22号 染色体长臂 断裂点簇集区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编码p210蛋 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引起CML。
Ph染色体见于粒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巨核细胞、 淋巴细胞。
10%、Extreme fatigue 、fever>2w、night sweat; Progressive splenomegaly or spleen pain ;lymph nodes
enlarged or diameter >10cm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50% in 2 months,or double in less 6 months;after hormone therapy, useless for AIHA and ITP;bone marrow failure
至数年
常与羟基脲、小剂量Ara-C合用 疗效: 50-70% 血液学完全缓解(HCR) 10-26% 显著细胞遗传学缓解(MCR,骨髓Ph阳性细胞<35%),但BCR-
ABL融合基因仍阳性 副作用:发热、流感样症状 扑热息痛、苯海拉明减轻症状,部分病人仍需减量或停药 与Ara-C合用提高有效率
四、伊马替尼

D、NAP活性增高 E、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oncept of CML
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病程较 缓慢,脾大突出。 周围血粒细胞显著增多并有不成熟性。在受 累细胞中可找到Ph染色体或(和)bcr/abl基 因重排。 大多数患者因急变而死亡。 分为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
Laboratory examination
Bone marrow: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淋巴 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红系、粒 系及巨核系细胞减少,伴有溶血时幼红细胞 可代偿性增生。
immunology:B淋巴细胞,CD5阳性。 chromosome:1/3~1/2有核型异常。
Diagnosis
A.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 B.外周血可见中幼粒、晚幼粒细 胞
C.脾大 D. Ph染色体阳性 E.骨髓检查:粒细胞增生活跃
5.慢粒患者,WBC65×109/L,巨脾,出现 左上腹剧痛,诊断最可能是
A 急性胰腺炎 B 肺梗死 C 心绞痛 D 脾梗死脾周炎 E 肾结石
12.慢粒最突出的特征是 A 粒细胞显著增多,脾明显肿大 B 乏力,低热,多汗 C 腹胀,食后饱胀 D 肝肿大 E 骨痛明显
❖ 治疗方法:首选IM和Allo-SCT,其次 IFNα±Ara-c,最后是HU。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oncept of CLL
是一种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疾病,细胞以正 常或高于正常速率复制增殖,大量积聚在骨 髓、血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最终导致正 常造血功能衰竭的低度恶性疾病。 这类细胞形态学上类似成熟淋巴细胞,但免 疫学不成熟、功能不全。绝大多数起源于B细 胞。
二、化学治疗
只能达到血液学缓解,不改变生存期 化疗同时水化、碱化尿液,口服别嘌醇, 防止尿酸性肾病
(一)羟基脲:首选化疗药
DNA合成抑制剂,作用于晚阶段及成熟粒细胞 起效快,持续时间短,需小剂量维持。
(二)白消安(马利兰):作用于早期祖细胞
2-3周后细胞开始下降,停药后仍继续下降2-4周 在WBC20109 L 时宜停药,稳定后小量维持或停药 副作用:皮肤色素沉着、肺纤维化、骨髓抑制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多为老年人,中位年龄65岁,男女比例2:1 起病:缓慢。多没有自觉症状。 全身症状:乏力、发热、盗汗、体重减轻。 60~80%有淋巴结,轻度肝、脾肿大 其他:50%有皮肤病变;食欲减退
晚期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减少。 免疫功能减退,常并发感染。 常出现自身免疫现象:Evans综合征、自身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