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教案1-5课

大学语文教案1-5课

大学语文教案1-5课第一课伤逝【教学目的】1.在作品的时代背景下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2.通过教学,让学生领会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1.小说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2.小说独特的叙述视角。

3.小说抒情诗般的语言特质。

4.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5.作品反应的“五四”一代青年的精神追求及其困境。

6.作者对“五四”思想解放潮流的反思。

7.鲁迅独特又极富个性的语言表达。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自学与串讲相结合;教师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精细研究课文的几个片段。

2.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步骤】一、解题(一)导语爱情,向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而《伤逝》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是一篇以涓生手记为形式写成的忏悔录,讲述了一个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爱情悲剧故事。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才,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始用“鲁迅”。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

二、研习课文(一)熟悉并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提出如下问题:1. 在今天看来,《伤逝》中主人公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鲁迅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3. 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自读课文,尽力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二)探究问题1.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上问题,教师补充。

2.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讨论。

三、重点与难点阐释(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及其根源1.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

2. 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和缺陷。

3. 经济的困顿。

(二)小说表现两人爱情悲剧的意义是什么“五四”时期,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青年的一种追求,当个性主义成为时代思潮,青年人纷纷效仿易卜绳笔下的人物,走出家庭,追求婚姻自由时,鲁迅看到个性主义的不足,提出了“娜啦走后怎样”的问题。

(三)小说采取的“手记”形式有何独特艺术表现效果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

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

(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鲁迅之所以成为今日的鲁迅,除了伟大而深刻的思想性,还因为他穷毕生之力,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伟大的文学丰碑。

鲁迅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独特到别人难以模仿的程度。

(五)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子君是受“五四”精神熏陶的“新女性”,她喊出了“五四”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接受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勇敢地冲出旧家庭,与涓生结合。

四、拓展运用(一)子君的人物形象和鲁迅小说中其他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鲁迅《离婚》中的主人公哎姑,似乎比子君更加泼辣、更加具有“反抗精神”,但是她家境殷实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与子君更加不同的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也就是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之内。

祥林嫂虽然反抗到“头上碰了个大窟窿”,但她的反抗是为了维护封建传统的“守节”,最后到底因为没有守节而遭到众人的鄙视和排斥,最终死于新年的祝福声中。

(二)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涓生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思想打动了子君,使她倾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新生活,但当子君失去勇气,变得怯弱凄然的时候,却无力启发她,帮助她认清生活的意义,共同找回爱情的甜蜜。

五、课堂小结《伤逝》的耐人寻味是很明显的,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感世界人性之本,而且还赋予了现代意义,以此为镜,可照鉴我们自己的情感,生活以及灵魂。

六、课后作业认真阅读并理解下列句子,写出自己的感想。

1. 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2.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拓展资料】1.张文初·《伤逝》,一个悖论——兼论中西爱情文学思路之异·中国现代文学,2001(3)2.谢稚·《伤逝》:一部探索人性的现代主义力作·名作欣赏,2007(14)第二课闲人【教学目的】1.整体感受闲人形象。

2.概括本文的艺术风格特色,重点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和细致的细节描写。

3.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市井特色,并加以扩展对比,对市井文化形成自己的大概见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赏析本文,透过文中细致的细节描写,从“闲人”身上体会普通人的平凡和平凡中的乐趣。

2.概括本文的艺术风格特色3.《闲人》是一篇较为典型的市井文学作品,通过学习本文,体会市井文学的特点,并与其他市井文化作品(如汪曾祺的《受戒》、池莉的《烦恼人生》等)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自学与串讲相结合;串讲为主,自学为辅;重点体会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指导学生寻找文中的细节,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并加以补充。

2.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解题(一)导语社会上,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没有非凡的业绩,没有伟大的光环笼罩,他们过着平凡但又不同于普通百姓的日子,他们和街头混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却不像街头混混一样只会打架混日子,他们被称作“闲人”。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开始发表作品后改名“平凹”,取其谐音。

1952年2月21日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村人。

童年在家乡读小学。

“文化大革命”时期参加劳动。

因为在宣传工作方面表现突出,1972年被推荐上大学。

在校期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到陕西人民出版社当编辑。

1978年,他的作品《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3年起成为专业作家。

他是当代中国最勤奋、多产的作家之一。

二、课文简析《闲人》选自贾平凹散文集《人迹》,是作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将目光放在了整日无所事事的闲散人员身上,体现了作者打量世俗人生、关怀市井生活的别致眼光。

三、重点与难点阐释简要论述本文的艺术风格特色。

(一)语言形象贴切贾平凹是个注重语言的作者,他的语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语”。

这种追求体现在语言的形象贴切、意蕴深厚。

(二)人物描绘典型化贾平凹擅长对人物性格进行概括、提炼,这使得他的散文中或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黑格尔语)的典型性格。

(三)细节刻画生动一般而言,散文虽然有细节描述,但远远没有小说丰富生动,但是阅读《闲人》,我们可以发现整篇文章几乎都由情节堆砌而成,林林总总的细节描述,让文章有了小说的倾向。

(四)风趣幽默的行文贾平凹的幽默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是在愤怒中保持平静、在狡黠中保持仁厚的幽默他总是以含义隽永、意味深长的语言,简洁明了、轻描淡写地刻画人物心理,阐明生活哲理,表现出一种疏旷的诗意。

(五)其他本文出语言生动幽默、人物描写典型化、细节刻画细致生动等特点外,奇特的想象同样引人注目。

四、拓展运用《闲人》是一篇体现着浓厚市井关怀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许多具有相同情怀的作品,在这里我们以汪曾祺的《受戒》为例,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了哪些具体知识,而是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只有学会了方法,才能举一反三,事半攻倍。

今天学习的是一篇市井文化题材的散文,同学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品读一下相关内容和题材的文章,复习掌握市井文化题材文章的题材。

六、课后作业1.除了这篇《闲人》,你还读过贾平凹的哪些作品?谈谈你对贾平凹作品的认识。

【拓展资料】1.谷海慧·古典文人话语的当代表达——论汪曾祺、贾平凹散文中的“雅趣”·社会科学研究·2005(1)2.王兆胜·贾平凹散文的魅力与局限·当代作家评论,2007(6)第三课鲜血梅花【教学目的】1.理解《鲜血玫瑰》的内涵及其中包蕴的人生哲理。

2.掌握余华的小说创作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比较《鲜血玫瑰》与鲁迅小说《铸剑》及传统武侠小说,使学生了解当代小说追求新变的特质。

2.如何从当下的角度理解《鲜血玫瑰》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自学与串讲相结合;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鲜血玫瑰》的独特之处;通过解析作品使学生了解作者表现的人生哲理。

2.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解题(一)导语余华是给中国文学带来了真正变化的作家之一。

这种变化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他对人和世界本身的独特理解,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二)作者简介余华,(1960—),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余华名字就是父母之姓合而为一而得)迁居海盐县。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苏童、葛菲等人齐名。

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劫数难逃》、《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粟》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

二、研习课文(一)熟悉并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提出如下问题:1.你读过哪些武侠小说?在你了解的武侠小说作家中,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2.《鲜血梅花》与传统的武侠小说有什么根本的不同?3.你如何理解“人生如迷宫”、“偶尔改变一切”这样的哲理?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二)探究问题1.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补充。

2.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注意互动。

三、重点与难点阐释(一)《鲜血梅花》的叙事线索分析母亲自焚以促成儿子出门替父报仇——找和青云道长打听仇人;遇胭脂女和黑针大侠——答应帮忙找青云道长问他们要找的人;遇白雨潇而不知——因为心里为二人记着青云道长;找到青云道长而完成胭、黑二人所托——因此没完成自己的事情,再必须找白雨潇;(至此完成第一轮寻人)再遇胭、黑二人——完成所托之事;再遇白雨潇——得知胭、黑二人已杀掉弑父仇人。

(完成第二轮寻人)(二)《鲜血梅花》与《铸剑》的比较分析两部小说都借鉴了武侠小说的情节模式与基本元素,但却表达了迥异的内蕴:《铸剑》以武侠的框架表达了鲁迅在其他作品中也表现过的复仇主题,而《鲜血梅花》则借助武侠的复仇模式解构复仇,淡化仇恨,暗含了鲁迅与余华对复仇主题的不同处理。

1.主人公形象塑造方面的差别。

2.情节模式的不同处理。

3.迥异的审美价值选择。

(三)《鲜血梅花》与传统武侠小说的比较分析《鲜血梅花》与传统武侠小说有着本质的不同:1.情节大纲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