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心得
分析化学是检验系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分析化学实验应密切配合理论课教学,而且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它不是简单地验证分析化学的有关理论,而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准确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初步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如何上好分析化学实验课呢?笔者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如下:
一、加强课前预习
实验前,要求每个学生应预习,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各个操作步骤的作用,测定结果的计算和实验中误差的来源等。
要求写出预习报告。
杜绝实验过程中“照方抓药”只按实验步骤操作,要善于发现问题,养成思考的科学习惯。
预习不是简单的阅读讲义,学生开始可能并不会预习或者预习不到位,可以通过布置预习要点来帮助学生学会预习。
比如为什么i2标准溶液的滴定是在中性或者弱酸性介质中,经过预习,学生明白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加入nahco3,这样利于学生理解理论课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条件的控制。
再如葡萄糖干燥失重中,加热温度为什么应控制在120℃,通过预习要求学生查阅出葡萄糖的两个熔点数据:在吡啶中结晶所得应为152℃,在乙醇中结晶所得应为146℃。
可以说,预习就是进一步熟悉理论课的知识的过程,它有助于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在预习时学生可以学习查阅各类化学手册
的方法。
二、明确实验目的
分析化学实验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进一步熟悉理论课的知识;学生亲自动手,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用准确语言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同时要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逐步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
所以每个实验都要目的明确,切实让学生胸中有数地操作。
比如电位滴定法测定氯碘混合物中氯和碘的含量实验中,学习使用酸度计是第一目的,第二学习用三切线法处理数据,这两个具体目的必须通过实验达到。
实验完毕后,教师应该逐一去检查,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验。
三、注重操作技术的训练
分析化学实验中涉及到多种仪器,每种仪器的操作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比如:分析天平、酸度计、722分光光度仪的使用方法一定要熟悉掌握,否则可能由于不当的操作损害仪器,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而滴定管、移液管等的操作,更要作详尽的介绍,正确的示范。
对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的训练必须准确到位,比如从滴定管、移液管中释放液体入锥形瓶,锥形瓶应倾斜45℃角的操作往往被学生忽略;容量瓶瓶塞“手不离塞”的操作也不被学生注意……所有操作技巧一定要多加强调,严格要求。
四、实验中“粗、细要分明,严、松有界限”
在实验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操作,如果是不正确的错误操作,要及时纠正;而有的操作方法虽然正确,但也属于错误操作,比如称量时分析天平托盘天平的混淆使用;或者量筒、移液管的混用,某些学生量取液体时一律使用移液管,认为这样准确,误差小,
其实不然,如量取10.00ml液体,应使用量筒而不是移液管,而
10.00ml必须用移液管加入。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选用量具要准确,该粗时粗,该细时细。
一般而言,辅助试剂使用粗的量具,而反应主试剂则用精确的量具。
像白醋总酸度的测定中,白醋的取样必须用移液管准确量取。
而在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中,高锰酸钾物质的称量用托盘天平即可,如果这时采用分析天平称量,反倒是错
误的。
五、难点、重点要突出
分析实验中滴定方法和技巧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近终点时半滴的操作技能,是一个难点,对一个检验工作者来说,掌握半滴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反复强调,教师手把手去教,保证人人过关。
分析实验以滴定为主,每个实验尽管都有滴定,但是滴定速度却
因实验不同而不同,它直接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所以滴定的速度也
是本课程的一大难点。
如在高锰酸钾法的实验中,由于反应产物
mn2+时是反应的催化剂,所以开始滴定时速度应慢,待产生一定的mn2+后,滴定的速度方可提高,以“见滴成线”为佳,而近终点时则要求一滴一滴去加,甚至半滴半滴去加。
但在碘量法的实验中,为了
避免i2的挥发以及空气当中氧气进入反应体系,则要求“快滴慢摇”,否则
实验误差较大。
对滴定速度的控制不同,实验结果也有所不同,这是造成偶然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经验教训
实验做完后,应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如发现实验现象和理论不
符合,应尊重实验事实,分析查找原因,可做对照实验、空白实验来核对,必要时应多次重做验证,从中得到有益的科学结论。
实验的结果应根据所选用的方法、样品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对重铬酸钾法测铁,重量法测钡等实验,结果相对误差应在
0.2%~0.3%之内;对于混合碱、水的硬度、过氧化氢的测定,则按工业分析要求来确定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
如以基准物质标定溶液,测定相对偏差应在0.2%内。
实验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过程,学生应该运用误差理论正确处理分析数据,切忌在处理数据时夹杂主观因素。
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如不能用所学理论加以解释或查找不到原因,那么就留有空白,绝对不允许篡改现象数据。
七、严格考评,准确把关
成绩的评定,包括以下内容: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原理和实验基本知识的理解,报告的书写和实验结果
以及实验中遇到问题现象的讨论,我们重在探索对学生能力的合理考评方法。
平时成绩的记录也有多种方式,比如将学生请上讲台讲
解实验,以考察预习情况,讲完后同学评议给出分数。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非常乐于上台讲解,这种办法既锻炼了学生,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是一举多得。
通过分析实验课程的基础训练,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分析某些简易的样品,能够正确配制常用试剂,配置安装仪器,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所以课程结束后要对这些方面进行测试考核,以检查学习情况。
以上几点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