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易学思维中的科学性精华第一章易学的科学价值主要在思维科学主要在思维科学从伏羲画八卦,夏代出现《连山易》,商代出现《归藏易》,周初经文王等人演绎整理而形成《周易》,春秋战国期间又由孔子及其弟子写成解说《周易》的十篇文章(后世称为"十翼",又称为"易传"),到汉代将"易传"纳入《周易》之中,列为群经之首,尊称为《易经》,易学遂成为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指导思想。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
一变而为京、焦,入于机祥。
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
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
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
易遂日启论端。
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这段话,大致概括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易学研究和发展的情况,即出现了义理、象数两大流派,具体而言,又可分为象数、机祥、图书、义理、儒理、考史六个宗系,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成为波及一切学术文化领域的一门显学。
从近代、现代到当代,易学研究的潮流虽有起伏,但从未间断过。
一直到东西方文明日趋交流融合的今天,易学研究不仅没有终止,反而从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出现全球性的易学研究热。
历史上两派六宗的研究态势不仅在继续,而且出现了从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各个角度研究易学的热潮,既有理论上的种种探索,也有实践方面的不懈检验。
中国著名学者邓拓先生在《谁最早研究科学理论》一文中说:"我国最早的纯粹抽象的科学理论著作应以《周易》为代表。
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易经》的研究显然还是不够的,但是可以断定,它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观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研究的知识总汇。
"瑞士哲学家荣格在《易经英文再版序言》中写道:"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
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中国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张协和为山东大学中国周易研究中心题词说:"近代学者由于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四人:德国汉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原理》;丹麦之玻尔教授,其论文力《相生相克原理》,并在庆祝酒会上以太极八卦纪念章赠人;中国杨振宁、李政道,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并自称得之易经之启示。
今后由此书而得奖者,当犹有其人,愿周易学者多为现代科技服务。
"中外许多专家学者、哲人贤士都对中国的《周易》一书给予很畦-高的评价,对易学文化体系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
但对易学的科学价值究竟在哪些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分歧。
有人认为易学的价值在"学"而不在"术"。
即在"易理"而不在"象数"、"数术","易理"中有精华,"象数"中充斥着糟粕,没有研究的科学价值。
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真正的"易理"不仅体现在"易大传"等哲学论述之中,更体现在"象数"、"数术"之中。
有人认为"学"和"术"不能分开,正如科学与技术不能分开一样,"学"是"术"的理论基础,"术"是"学"的应用体现,故而主张"以学带术,以术促学,学术结合,古为今用。
"我赞成第三种观点。
易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包括"学"与"术"两个方面,如果只研究"学",不研究"术",则失之偏颇;只肯定"易理"中有科学价值的东西,否定"象数"、"数术"中也有科学价值的东西,更是一种偏见。
从易学本身讲,象、数、理、占是不可分的四个方面,一切易理都是通过象、数来体现,并通过"占"(这里我所说的"占"是指广义的应用,不是狭义的"占b")来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其价值的。
通过近十年对易学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我认为,易学的科学价值,无论从"学"的角度,还是从"术"的角度来看,主要都体现在思维科学方面。
我国科学界泰斗钱学森同志1996年8月11 日在《再谈人体科学的体系结构》(见《中国人体科学》杂志1996年第4期)一文中,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分为十一大部门,这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人体科学。
他又把每种科学技术大部门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科学层次,技术科学层次,工程技术层次。
他还特别强调指出:"重要的是:每一个大部门都概括为一座桥梁,通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要指导现代科学技术工作;而新的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又反馈过来发展并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我认为,钱学森同志在这里使用的"科学"这一概念,不是如同有些人片面理解的那种专指西方实证科学这一狭义的科学概念,而是指有一定系统理论作指导,通过实践对人类有实用价值的一切学科,这种广义的科学概念。
纵观钱老归纳概括的这十一大部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我认为,将易学研究归入第5类思维科学最为恰当,最为贴切。
易学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思维科学方面。
1995年6月石家庄电台《特别访谈》节目邀我到直播间,采取与主持小姐对话的方式,讲解周易研究的科学价值,9月~11月河北省二十一世纪名中医培训工程首期班(属研究生性质)请我开设易经课,我讲的核心问题就是易学的科学价值主要在思维科学方面。
由周易发端,中国几千年来的易学研究,反映了华夏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对自然界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其中有许多哲学思维和智慧结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对发展我们现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乃至指导人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启迪和促进作用。
说易学的科学价值主要在思维科学,这不仅体现在易学的"学"的方面,也体现在易学的"术"的方面;不仅体现在易学的基础理论方面,也体现在易学的各种数术技术之中。
第二章人脑思维方式与易学的产生现代思维科学把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思维,一类是感性思维。
有的又进一步分为三类:即一是逻辑思维,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二是形象思维,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三是感应思维,又叫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医学上称为第六感觉,心理学上称为潜意识,佛家叫做顿悟,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易学、佛学、心理学、气功等。
动物一般只有感应思维,或叫直觉思维。
人类从动物进化为人类,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具有了三种思维方式。
直到今天,每一个人从母亲腹内降生,然后学爬、学坐、学走路、学说话、学文化、学知识,一直到成年、工作,成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人,仍然在重复着人类由动物进化为人类的过程,只不过由亿万年缩短为一、二年和十几年而已。
天真烂漫的婴幼儿,主要是感性思维,随着年龄增长和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理性思维日渐增长,一直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正常人的大脑都同时具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三种思维能力,只不过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包括遗传因素在内)不同和后天的努力不同,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发达一些,有的人形象思维发达一些,有的人感应思维发达一些。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有的人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有的人成为佛学家、道学家、气功师的缘故。
但是,这三种思维方式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这三种思维方式,人类任何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成果,都是这三种思维方式的综合效应,相互交叉融合发挥作用的结果。
例如,文学家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在构思和创作中,也离不开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没有逻辑思维,作品就不能条理清楚、主题明确;没有灵感思维,作品就构思不成,现实的人和事,就不能变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同样,自然科学家以逻辑思维为主,但许多发明创造首先来自科学幻想,这就是形象思维,而新的发明和创造,又往往以灵感思维为触发点。
佛学家、道学家、易测高手多以灵感思维为主,但也离不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如易测高手往往不用书面起卦,就能在瞬间直接断出结果,但他依赖的也是比类取象的形象思维和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逻辑思维。
所以说,人脑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时,三种思维方式是在综合发挥作用的。
易学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的幼年时代,它主要是人类灵感思维的产物。
但同时,也是三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的成果。
这一点,孔子在《系辞传》中有精辟的论述。
他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他又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这就是说,易学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长期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现象,综合运用三种思维方式,特别是感应思维、灵感思维,沉思默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从而悟出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又通过深入研究,演绎推理、综合概括而成的。
易学以阴爻、阳爻两个最简单的符号来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这与现代计算机技术以0和1这两个二进制符号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阴爻、阳爻这两个符号及其以这两个符号组合变化而成的八卦、六十四卦等等易学符号体系,主要不是逻辑推理、实验验证的结果,而是"感而遂通",以灵感思维为主,结合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而逐步完成的。
《周易》一书,是中华民族在易学思维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它是周代以前几千年间,由伏羲画八卦,历经《连山易》、《归藏易》,而形成的一套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并且将长期大量占筮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写成了卦辞、爻辞这些文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