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网络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论网络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论网络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与发展,它全面介入了社会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

它给人的社会化进程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个人社会化影响
个人生活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对个人的社会化有直接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以空前的速度开始了大规模的商业化进程,广泛进入了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成为当代影响人们学习、工作、休闲、通信等方式的最有效、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体。

它对个人的社会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1网络对个人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冲击和改善着人们的生活。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拓宽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也改变了认得社会互动方式,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1.1网络形成的“信息共享”,有助于人们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

网络的产生为“信息共享”提供了以前难以想象的可能。

它构建出了跨越地域最广的垒球信息转播媒体,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全球成员传播各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及社会倡导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使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共享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先进的科技成果。

人人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了解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并从中掌握必须的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能,获得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实现社会化过程,更好的参与社会生活。

1.2网络拓宽了个人的社会范围,创造了新型的社会关系。

网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播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范围更广的社会交往平台,使人的社会性得到了无限延伸和充分发展。

一方面,网络促进了交往方式
的革命。

他克服了以往受时空局限的“点对点”的交往的局限性,实现了“点对面”。

甚至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交往。

人们在网上可以将自己融入无限的网络群体之中,跨越时空的局限,同时与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国籍的人进行交往。

另一方面,网络实现了社会交往的平等性。

人们在网上交往,无需考虑自己或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等社会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不必顾虑世俗间的偏见和利益冲突,缓解了各种矛盾引发的面对面的冲突及心理压抑。

1.3网络创造的”虚拟现实”环境,有助于个人在现实中成功实现角色扮演。

网络中的“虚拟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角色实践的理想场所。

人们可以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进行“角色换位”、“角色演习”。

把自己扮演成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并按照自己理解的角色规范进行角色实践,通过网络的信息反馈,验证自己的角色分为。

经过多次的实践和验证,来把握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的尺度。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社会将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部分,人们不可避免的需要在网络社会中建立新型“网缘关系”并扮演新型“网络角色”。

1.4网络通过传播人类新思想与新文化,促进社会成员开始新的社会化过程。

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

在成长过程中,他通过接受所处社会环境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并掌握了谋生的技能。

然而,由于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时代对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使命。

人们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就可能会产生与现实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个人就必须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接受新观念,不断调整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

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生活。

2.网络对个人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利,也有其弊。

网络空间似繁星闪耀的灿烂星河,有的熠熠生辉,有的暗淡无光。

马克思曾警示我们:“在我们这个时代,每种事物都好象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效的神气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网络技术也是一样,对个人的社会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2.1网络传播各种垃圾信息,容易造成社会成员道德的社会化偏离。

人们道德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的教育和影响下,人们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把我国社会道德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及我国传统美德进行内化,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星系集合体,他开创了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莠共存的全息景观。

网络快速、便利和虚拟的特点易于诱发犯罪,甚至成为直接实施犯罪的工具。

目前,通过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以及网上盗窃,诈骗来危害国家、社会和公共安全。

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的网络犯罪现象在西方十分普遍。

在我国也有发生。

这不但严重制约着网络自身的发展,也容易造成社会成员道德的社会化偏离,从而抑制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2.2网络的“信息共享”造成价值观多元化及西方文化的纷扰。

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就民族国家而言,个人社会化的内容中蕴涵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责任与情感。

社会化总是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相联系。

社会文化环境不同,个人社会化的内容就有很大差异。

网络的“信息共享”加速了人类文化的全球性传播。

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传播个每一个人,人们在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民族的文化糟粕。

这势必导致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甚至出现是非善恶标准模糊不清的情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适,选择上的迷惘和行为上的障碍。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民族的文化品格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倾向。

尤其是,网络传播的是以美国文化为主流的西方文化,其所宣扬的文化理念充满了感染力,掩盖了其背后的殖民主义,拜金主义。

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久而久之,会使一些人逐步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念,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否定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产生民族虚无主义思想。

这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2.3网络的“虚拟环境”造成了人机关系的出现,导致人际情感的疏远。

网络的不断扩张导致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向以网络为中介的方向转化,造成人机关系的出现和人际情感的疏远。

传统的人际间情感的亲和性与持久性较强,个人的社会能力发展也是在与他人的接触过程中完成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人们交往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思想与情感交流。

素不相识的社会成员之间也可以在网络组合成网络群体。

新型的“人机关系”开始出现。

由于网络创造的“虚拟环境”缓解了人
们面对面的冲突,消解了面对面心理压力,因此,人们更趋向于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

长此以往,人们便会沉溺于虚拟空间,而人如果长期远离真实世界,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的话,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就无法得到较好的满足,容易失却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人性,甚至可能丧失在人性化世界中的生活能力。

由此可见,人际交往的缺乏,人际情感的疏远,会使人心理趋向封闭,社交能力下降,导致个人产生冷漠、孤僻和其它健康问题,对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不利于正常参加社会生活。

2.4网络对传统社会化执教者地位的挑战,造成社会对个人社会化控制力弱化。

在传统社会化过程中,由家庭、学校、单位等机构施行的社会化进程,父母、老师及单位领导等施行者都以一种真实、确切的社会角色参与下一代的社会生活,他们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扮演权威角色,使人们可以清楚的区分社会化的执教人和受教者。

但在网络社会中。

长辈权威的瓦解和网络的广泛应用呈正相关关系。

最终,谁来执导社会化呢?尼葛洛庞帝赋予网络的新自由注意精神“沙皇退位,个人抬头”。

但这种“个人抬头”缺乏执教者的社会化是否能真正成功呢?就相弗兰克所说:“重新获得解放的个人又犹如站在漠漠荒原上不知归向何方”。

在原有组织化、序列化的社会化模式发生了断裂,在没有长辈权威的执教者的情况下,个人社会化的控制将会变得困难重重。

因为纵行的约束力锐减,社会支持结构扁平化使网络社会成员可能会相一盘散沙,再加上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很容易使人走向“社会化的歧路”。

3结束语
网络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是双重的。

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它的负面影响。

当然。

因其负面影响而拒绝使用网络是不可取的。

阻止网络的发展更是不可能。

要使网络造福于人类,关键因素还在于人本身。

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培养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全面提高人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着手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

在网络技术的规划和发展中更多的考虑人文因素,使这一现代科技成果全面推进人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