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64
规划设计
前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的雨洪管理能力愈发下降,城市内涝问题愈发严重,这种情况下,我国水利部制定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力倡导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城市设计工作中,出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雨洪管理能力的需要,也可以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导向,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1、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体系
1.1 城市设计目标
从年径流总量控制的角度进行考量,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相关要求,在开发建设后,理想状态下的城市年径流总量应当与开发之前自然地貌的年径流总量相近。

而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途径包括促进城市雨水下渗与减排,对地下水加以补充、以及对城市雨洪进行集蓄与使用,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等。

从场地水生态环境修复的角度考量,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工作,应当在保持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协调水土关系、水绿关系、水陆关系与水城关系,尽量减少城市设计与建设中的人为因素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维护生态空间对于城市气候调控与环境美化的作用。

从空间环境质量提升的角度进行考量,在城市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城市更新升级与环境提升会对城市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与改变,这也是城市设计中“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

因而应当将创建高质量、高水平城市空间环境作为重要目标,对城市绿地、空间、街区、水系等各种元素加以优化整合,提高城市空间的舒适性。

1.2 城市设计原则
在城市设计中,需要始终坚持“三步走”原则,首先对水生态红线进行合理限定,加强对于城市水生态资源的保护;其次对各类元素的统筹措施加以整合,以提高城市生态环保效果为前
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牛亮
摘要
关键词
为了减少城市设计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提高城市雨洪管理效果,可以将海绵城市作为导向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因而本人谨就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探究与分析,首先阐述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进而从生态空间、交通道路与开放空间的角度探讨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并对海绵城市的阶段性实施规划进行分析。

海绵城市;城市设计;生态环境
提,适当采取人工措施进行调整;最后应当以低影响开发为原则,对于城市的建设要尽量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冲击。

另外,还要始终坚持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通过城市规划的约束效果,实现对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雨洪管理工作,将流域规划、区域规划、防洪规划、交通规划、雨洪管理规划、绿地生态规划等相关项目进行有效衔接统筹,进而实现对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1]。

2、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
2.1 城市生态空间设计策略
2.1.1 城市水域空间设计策略
首先实现对雨水的收集与重复利用,因而在屋面、道路与街区等不同层次设置雨水系统,将雨水引入城市雨水调蓄设施。

在屋面雨水组织方面,如果是公共建筑,通常会采用内排水的方式,将雨水立管与屋面雨水管线相互连接,如果是住宅建筑,通常会采用重力外排水方式。

为了更好地收集屋面雨水,可以将公共建筑的内排水管线与雨水调蓄系统相结合,将住宅外排水与散水、草沟等相互连通,将屋面雨水通过空间场地与绿化进行吸收。

海绵城市导向下,可以通过凹陷的绿地来进行雨水调蓄,需要在城市设计中合理设置凹陷深度,在植物种类、道路与绿地之间的连接处等各种因素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为了更好地发挥凹陷的雨水调蓄功能,可以将凹陷深度设置在20厘米左右,并选择具有耐涝特性的灌木与草本植物。

另外,城市街区层面的海绵城市设计更加容易实现,充分利用城市街区之间的高度差进行规划,确保雨水能够通过街区流往街区与池塘实现雨水的存储与调蓄,可以设计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

2.1.2 城市绿地空间设计策略
海绵城市可以通过街区绿地实现城市绿地空间的相互联通,形成更大规模的“绿肺”,从而更好地发挥绿地资源在改善空气环境、吸收城市雨洪,同时也可以作为休闲娱乐场所。

海绵城市
DOI:10.16116/ki.jskj.2018.04.022
规划设计
导向下的城市设计工作,还需要对城市绿地布局进行优化整合工作,确定最优绿地比率,在社区、街道等各个环境增加绿地满级与范围,尤其是城市生态敏感地区。

减少人为因素对于绿地资源的滋扰与影响,尽量保障城市绿地与植被的完整性。

城市绿地的分布主要包括点状分布(如口袋公园与街头绿地)、带状分布(生态廊道、绿化景观带等)与块状分布(湿地公园、蓄水湿地、森林公园等)。

在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城市水域与绿地空间的相互结合,需要首先分析城市水温情况,在城市设计过程中保护好水文结构,并将城市水系与绿地系统作为海绵结构的空间载体,连接整个城市的绿地结构与水系资源,建设水绿复合生态系统[2]。

2.2 城市交通道路设计策略
海绵城市导向下的城市道路设计,要充分考量以往道路设计中不符合生态环保理念的缺陷问题,如硬质路面阻碍了雨水下渗等局限性,在对交通道路进行优化设计时,结合道路不透水性与路网之间的关系,合理优化路网模式,并减少不透水路面的使用。

例如,城市交通道路设计中,假设环境相同、条件相同、面积相同,但呈网格状分布的道路总体长度会超过其他各种形式的道路布局模式,而环路与尽端路相结合的道路布局则是所有道路形式当中总长度最小的。

相对来说,道路总长度越长,则占地面积越大,对于雨洪控制效果就越小,因此城市可以选用环路与尽端路相结合的路网形式,以提高道路雨洪控制效果。

2.3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策略
在海绵城市导向下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应当结合城市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创建多功能的开放性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对于休闲娱乐空间的需求。

在过程中充分重视并发挥自然排水系统与生态水文功能,通过点、线、面的相互连通,确保城市街区空间的均衡性,需要将布局设计、规模设计与纵向设计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尽量保有城市原有的自然水体与自然绿地,充分发挥自然雨水调蓄系统,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涉。

将雨水自然径流与城市开放空间的集水系统相结合,充分发挥城市开放空间的生态调蓄功能。

将城市慢行廊道与绿化节点相互连通,构建贯穿整个城市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这种分散式的空间布局方式可以在最小面积内发挥出于最大效果。

因而在城市设计中,从小尺度的绿色开放空间进行规划,逐步分散到街区整体空间,并充分利用街区内的废弃空间进行生态改造,构建分散而联通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2.4 海绵城市设计阶段性实施规划
在前期调研阶段,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工作,需要了解城市的街区布局、历史文化、空间形态、土地类型、聚居区域、实体建筑、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内容,同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深入考量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前期调研项目进一步增加,具体包括:雨洪与内涝情况、城市水脉分布、径流排放、水文生态等各种信息,对城市街区走向、管网建设、园林绿地等各种信息进行收集,确定城市实际情况与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

在城市设计阶段,需要以前期调研为基础,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分析,确定设计结果,并且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贯穿全程,合理确定海绵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建设的类型、位置与规模,并对城市内部的建筑、水域、绿地、道路等各种因素加以统筹完善,对起到重要作用的城市雨水径流通道加以保护。

可以通过城市街区的立体化设计,建设涵盖地下空间、地面水系、城市绿化、建筑外观设计与屋顶绿化等,从立体化与全方位的角度设计海绵城市。

在城市设计成果编制阶段,尽可能考量生态水文思想,对城市水文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明确现有问题,并从城市设计的各个阶段着手进行统筹调控,将城市设计的重点放在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上,有机整合城市设计与城市雨洪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海绵功能与实施效果。

在具体实施阶段,考虑到我国一直以来在城市设计与建设中对于生态水文思想的确实,需要在真正进行实施的阶段,将生态雨洪管理工作纳入到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以进一步完成海绵城市功能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借着城市设计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契机,对城市管理机制加以健全和完善,从城市设计、开发建设等各个环节提高城市居民的参与度,对城市规划、建设、市政、交通等各个部门进行统筹与协调,提高部门之间的协调性[3]。

3、结语
在海绵城市的导向下,城市设计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并发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交通道路、空间布局等个各个角度入手提高城市设计的合理性与生态环保效果,同时也不能够将生态系统建设独立与城市设计单独开展,应当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王兴超. 基于生态水利的海绵城市设计原则[J]. 水土保持通报, 2017, 37(5):250-254.
[2]刘建华,刘小芳,李旭东,等.天津市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J]. 中国给水排水, 2016(22):108-111.
[3]徐浩. 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街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D]. 苏州科技大学, 2017.
C
6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