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廖方山西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大木作分析——基于《营造法式》的比较研究目录一、营造法式及中国古代木架建筑大木作特征概述二、山西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四、《营造法式》的价值一、营造法式及中国古代木架建筑大木作特征概述1.1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施工的专书,是中国古代控制营建工作的指导性则例,规定了中国古建的制度、规则与程式,是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基本文献之一。
《营造法式》是宋哲宗、徽宗朝(公元1086~1101~1125)将作监李诫编修的,共34卷。
在卷四大木作制度里,《营造法式》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材分模数制。
一、营造法式及中国古代木架建筑大木作特征概述1.2中国古代木架建筑大木作特征建筑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辞汇,中国建筑则以柱额、斗栱、梁、槫、瓦、檐为其‘辞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槫等之法式为其‘文法’。
”大木作特点:风格简约,注重实用;设计通用化;结构清晰,结构构件与围护构件分离;忠实反映材料特征;木构模数制;无立面设计,结构决定立面形式;细部做法精致完善。
一、营造法式及中国古代木架建筑大木作特征概述中国传统木架建筑的结构与形式二、山西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2.1概述大同是辽代五京中的西京,金代时又是陪都,辽金时期的古迹遗存丰富,其中最著名的寺庙是华严寺和善化寺。
华严寺地处大同老城西边繁华的大西街,建于辽兴宗重熙七年。
虽然寺院始建时是一体的,但自明成化、万历年间开始作为两个独立寺院各开山门,分立至今,故也称上、下华严寺。
二、山西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下华严寺位于上寺东南,现有格局为两进两路院,主体建筑是薄伽教藏殿(下华严寺的藏经殿),另一座大殿即为海会殿。
二、山西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海会殿平面图二、山西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海会殿立面图二、山西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海会殿外观复原图二、山西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海会殿正剖面图二、山西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海会殿剖透视图二、山西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2.2案例选择的原因●该建筑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木架建筑;●该建筑有较为详细的测绘资料,数据完整、可信度高;●该建筑屋顶形式为悬山屋顶,是最基本的坡顶形式,结构相对简单、清晰,却大体包含了大木作的基本要素;●该建筑已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毁于战火,分析成果有助于资料流传。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3.1材契“材”是《营造法式》中的基本单位也是以宋式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木架建筑使用的基本模度。
材:单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单材)。
材是斗拱中栱或木方的断面。
材的高宽比为3:2,材的具体尺寸根据用材的等级而定。
《营造法式》将材分为八等。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其他单位分:相对长度单位量,不纯为长度模量——与“材”的联系,避免了“不知以材而定分”契:单纯用“材”作衡量建筑物比例权衡的单位,仍嫌不够灵活,《营造法式》把两层拱之间的填充的断面尺寸定为一“契”,契高6分,宽4分。
材契比(材广与契广的比例)为15:6。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海会殿实例与法式比较海会殿材广自230mm至240mm不等,取平均数为235mm;材厚有150mm、180mm两种;契广110mm。
海会殿建于辽代,辽代尺长305mm,带入得出材厚为5寸、6寸,合三等材与一等材,材广为0.75寸,合三等材,本文取三等材做比较分析。
材契比为235:110(材广为契广的2.14倍),小于法式规定的15:6。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3.2柱网柱网由间广与架深确定。
间广就是每间的宽度,《法式》对此未作规定,仅以举例的方式提到三种间广与补间铺作朵数之间的关系:第一、如各间都用两朵补间,则间广相同;第二、如中间一间用二朵,其余各间用一朵,则间广为3:2;第三、若逐间大小不一:各间都用一朵补间铺作时,间广相差不能超过一尺;都用二朵补间铺作时,相差不能超过三尺。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海会殿实例与法式比较海会殿柱间补间一朵,属于第三种情况之“各间都用一朵补间铺作时,间广相差不能超过一尺”。
实测间广分别为6130mm、5800mm、4910mm,相差分别为330mm、890mm,合1.08尺、2.92尺,大于法式则例。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架深中国古代木架建筑设计中最关键的尺度之一是房屋的进深,进深的大小取决于于椽数和椽距(架深)。
《法式》对架深作了极限值规定,即“椽每架平不过六尺,若殿阁或加五寸至一尺五寸(7.5尺)”。
这是一个既有限制又有灵活性的规定。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海会殿实例与法式比较海会殿架深分别为2460mm、2330mm、2520mm、2320mm,合8.07尺、7.64尺、8.26尺、7.61尺,均大于法式中的架深极限值。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3.3柱法式对柱径的规定:“若殿阁,即径两材两契至三材;若厅堂柱即两材一契,余屋即一材一契至两材。
”海会殿实例与法式比较海会殿为前后金柱柱径为470mm,合两材,小于法式对殿阁柱径的规定。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柱的升起法式对升起的规定:“至角则随间数升起至角柱,若十三间殿堂,则角柱比平柱升高一尺二寸。
十一间升高一尺,九间升高八寸,七间升高六寸,五间升高四寸,三间升高二寸。
”“平柱为当心间两柱也。
自平柱累进向角渐次升起,令势圜和;如逐间大小不同,即随意加减;他皆仿此。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海会殿实例与法式比较海会殿为五间,实际升起则为209mm,明显大于法式则例中等间升起的规定(30.5×4=122mm),但符合“如逐间大小不同,即随意加减”的附例。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柱的侧脚法式对侧脚的规定:“凡立柱,并令柱首微收向内,柱脚微出向外,谓之侧脚。
每屋正面,随柱之长,每一尺即侧脚一分(1%);若侧面,每一尺即侧脚八厘(0.8%)。
至角柱,其柱首相向各依本法。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海会殿实例与法式比较海会殿的住为梭柱,有侧脚:正面为1/100柱高,侧面为0.8/100柱高,合乎法式则例。
柱径/柱高:外檐柱为1/9.6,法式则例为1/8—1/9;内檐柱为1/13,法式则例为1/11—1/14;两者均可认为合乎法式则例。
另,外檐柱斗拱高/柱高为0.21,远小于同期建筑。
原因为檐柱头科做法为“单抄下附半栱”,以替木代华栱出挑,造成斗拱高度小于法式则例。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3.4梁架海会殿梁架类似于法式中的“八架椽前后乳栿用四柱”,区别在于四椽栿下省去了内额。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具体构架牵扎、平梁、四椽栿、乳栿皆为直梁,广厚比(梁高/梁宽)约为2/1,大于法式规定的3/2;驼峰近似于法式之“鹰嘴驼峰”,只是两肩稍宽;上、中、下平榑直径340mm,合一材一契(材广+契广),与法式规定一致;撩风榑直径300mm,稍小;各叉手广厚均与材相等,合乎法式之“余屋广随材”的规定。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3.5斗栱海会殿有内、外檐斗栱三种,柱间斗栱三种,用于两山出际者又稍有变化。
这些斗栱做法多有简化及变通之处:檐柱头科:做法为“单抄下附半栱”。
外檐仅华栱一跳,但栌斗内另有一根替木,两端造卷杀作为华栱下面附加的半栱,而非真实的华栱与泥道栱。
这种特别的做法仅见于极少数的辽代建筑。
此法除本例外,还见于应县木塔上层。
替木高140mm,合9分为材高的9/15,其出挑自栌斗心至外皮长385mm,合24.5分,为法式则例中华栱出挑的4/5,可称为“简化的华栱”。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外檐柱头铺作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外檐柱头铺作分解图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外檐补间铺作外檐补间蜀柱上置隐栱,不做铺作,较法式则例大为简化。
内檐柱头科内檐柱头科比例同于外檐,但是未施替木,直接施华栱于栌斗之上。
华栱的形状特殊,仅栌斗内侧部分具有栱形,外侧在四椽栿外端之下的部分,上缘斜杀,如同披竹昂嘴。
此做法乃现知孤例。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外檐补间铺作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内檐柱头铺作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脊榑下补间铺作为丁华抹颏栱,大攀间上置额板而非小斗,与法式则例有差别。
中平榑与下平榑柱间铺作与法式则例相似,仅榑下构建为替木而非枋木。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脊榑下铺作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中平榑及下平榑下铺作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3.6出际、椽望两山出际较大,约1.20m,法式规定为四尺五寸,约合1.10m,本案出际略大于法式则例。
椽望法式对椽望的规定:“皆从撩檐方心出,如椽经三寸,即檐出三尺五寸;如椽经五寸,即檐出四尺至四尺五寸。
檐外加飞檐。
每檐一尺,出飞子六寸。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海会殿实例与法式比较椽望出挑1640mm,合五尺四寸符合“檐出三尺五寸;每檐一尺,出飞子六寸。
(3.5×(1+0.6)=5.6尺)”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3.7屋面举折举折:举折是以房屋的前后撩檐枋(清式称挑檐桁)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至1/4总进深作为脊椽上皮的高度,称举高(R)。
第一步将脊椽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椽而下,第一椽缝折下R/10,第二椽缝依前法再向下折R/20,第三椽缝依前法再折R/40,如此类推。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海会殿实例与法式比较海会殿为八架椽屋架,前后应各折三缝,该建筑虽然也是三折,但是中平槫一缝,所折十分微小,几乎可被忽略而视作直线。
且一举高度H与撩檐槫间长度B的比值仅为1:4.5,超出法式规定的1:3—1:4的范围。
三、工程资料与标准法式的比较结果屋面举折四、《营造法式》的价值4.1《营造法式》的特点本文所指的《营造法式》是公元1103年(宋徽宗崇宁三年),由宋朝工部将做监李诫(字明仲)编纂的《营造法式》经由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送审三年后付梓,后世所称“崇宁本”法式是也。
四、《营造法式》的价值《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执政期间制订的各种财政、经济的有关条例之一,以杜绝腐败的贪污现象。
因此书中以大量篇幅叙述工限和料例。
例如对计算劳动定额,首先按四季日的长短分中工(春、秋)、长工(夏)和短工(冬)。
工值以中工为准,长短工各增和减10%,军工和雇工亦有不同定额。
其次,对每一工种的构件,按照等级、大小和质量要求——如运输远近距离,水流的顺流或逆流,加工的木材的软硬等,都规定了工值的计算方法。
料例部分对于各种材料的消耗都有详尽而具体的定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