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最新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血栓性静脉炎
●预防
● 熟练掌握操作技巧 穿刺角度大,避免划伤血管内膜 穿刺速度稍慢,避免刺破血管后壁 正压封管 正确使用小夹子
● 避免过度运动
● 按时封管
拔针后静脉炎(五)
原因:感染所致
• 症状:穿刺点出现红、痛,严重可见分泌物。 • 处理: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包裹。
相关因素:
– 老年人皮肤、组织松弛,拔针后不能马上愈合 – 拔针后伤口没有及时处理造成感染
分溶解的微粒物质
机械性静脉炎(二)
• 预防:
– 满足输液的前提下,选择最细最小的导管 – 避开关节部位穿刺 – 稳定固定导管和输液管,减少移动 – 必要时可使用手臂固定托或其它固定辅助工具
细菌性静脉炎(三)
发生率最小的静脉炎(<2%)
原因:感染所致
• 症状:穿刺静脉出现红、肿、痛,静脉变硬。有时可见分泌 物,严重可导致发热。
1.pH值 2.渗透压 3.血液稀释不充足:与输液速度有关(小静脉,粗导管) 4.留置时间过长 5.消毒剂未干 6.刺激性药物输注后没有进行冲管
化学性静脉炎(一)
• 预防:
– 充分的血液稀释 —首选 –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 – 刺激性的药物输注后
及时进行冲管 – 合理酸碱溶液稀释
机械性静脉炎(二)
细菌性静脉炎
• 预防:
– 操作前充分洗手 – 穿刺部位消毒彻底 –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 穿刺点使用无菌敷料 – 并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血栓性静脉炎(四)
症状:穿刺静脉顺走行方向出现红、肿、热、痛。严重可导致 静脉硬化。
处理:停止在此输液。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局部湿热敷。
相关因素: ● 反复穿刺使导管前端出现劈叉、毛刺、皱褶,形成微血栓 ● 静脉内膜划伤,形成微血栓, ● 运动过度,血液回流形成血栓 ● 血压过高,导致血液回流形成血栓 ● 非正压封管,导致血栓形成 ● 未封管或封管保留时间超过标准
• 处理: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局部湿 热敷。对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必要时应用抗生素治 疗。
相关因素:
– 操作者洗手不彻底 – 无菌技术、观念不强(皮肤消毒、连接口消毒) – 皮肤消毒/消毒剂使用不良;污染溶液(包装破损、效期) – 非密闭式固定,敷料污染潮湿 – 剃毛 – 穿刺技术不当:导管接触皮肤;多次穿刺
化学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 拔针后静脉炎
化学性静脉炎 (一)
• 原因:药物及溶液的刺激 • 症状:穿刺静脉顺走行方向发红,局部压痛 • 导致:静脉硬化、渗漏和血栓形成 • 处理: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局部湿热敷
以增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者不适。 相关因素: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
•穿刺失败 •静脉炎 •渗出(坏死) •导管堵塞
静 脉 炎(一)
• 静脉壁内膜的炎症,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
• 静、既往静脉穿刺状况
– 液体和药物
• 渗透压、pH值和种类,以及微粒
– 输液装置
• 导管的规格、长度和材料 • 穿刺部位、留置时间
– 穿刺者的导管置入知识和技巧
静 脉 炎(二)
静脉炎的症状及体征:
✓ 红、肿、热、痛 ✓ 滴速减慢 ✓ 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色条纹 ✓ 静脉呈条索状 ✓ 穿刺点脓性分泌物
静脉炎分级
• 静脉炎的级别是判 断静脉炎严重程度 的有效标准--有助于 区分、记录、管理、 追踪静脉炎和评估 质量进步。
静脉炎种类
预防:
– 满足输液的前提下,选择最细最小的导管 – 避免在关节部位穿刺。 – 拔针后及时进行消毒,覆盖无菌敷料,提醒病人要防水。
– 老年人特别要注意伤口防护。
• 长春瑞滨( NVB)外渗后已 经痊愈的病人,看到疤痕,有 时候动的时候会产生疼痛,所 以输入的时候不选择关节的部 位,这样出现外渗也不会影响
功能。
• 这是造成外周静脉的损伤
静脉炎常规护理措施
• 喜疗妥 • 50%硫酸镁湿热敷 • 如意黄金散 • 美宝软膏 • 局部封闭
静脉输液并发症
定期观察穿刺点,如发现炎症表现,应立即更换穿刺点。 执行常规封管程序。 避免在下肢静脉置管。 导管拔除时应按压穿刺点。 使用1~5uM过滤器可避免微小颗粒进入。 使用0.2uM的过滤器可滤过细菌或空气。 控制输液流率。 对于刺激性化学药物应做适当稀释。 净化医疗单位环境。 执行输液操作的护士必需具备静脉输液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 精心护理是天职
• 提高技术水平,减少药物的不良反 应及安全的给药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 及时发现,减轻损害,正确治疗,减少 痛苦,是我们弥补的方法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原因:物理刺激所致 • 症状:穿刺静脉出现红、痛。24H以内发生。 • 处理: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
后局部湿热敷 相关因素:
– 导管留置状态——导管与穿刺点反复移动 导管在关节部位 过度或不合适的活动
– 固定不良,在更换敷贴或延长管时引起导管移动 – 过大的导管型号,细小静脉 – 送管时绷皮技术不好,送导管速度过快 – 微粒物质:玻璃碎屑、棉花、沉淀物、无法吸收的、未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