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环境科学与工程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环境科学与工程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填空或选择题
1、《Silent Spring》是由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它被认为是环境科学分化阶段的(现代环境科学的)标志。

2、大气圈对垂直结构由低到高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3、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包括(ACD)A、系统性B、实践性C、整体性D、综合性
二、名词解释
1、全球变暖与酸雨: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一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为上升趋势。

大气中的SO2和NOx经一系列复杂的大气化学转化和物理输送过程后,所产生的酸性化合物随雨、雪降落到地面,即成酸雨。

2、环境难民:联合国大学的专家最近表示,到2010年,全世界将会有五千万人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化而逃离家园。

专家们把这些人叫做“环境难民”。

3、适度消费原则:人类应与其它物种及其生境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共生体系,遏制对自然资源过度的消费欲望。

以生态思维的适度性原则, 建立满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性消费模式, 放弃“有水快流”、“竭泽而渔”的资源消费观。

人类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都应励行节约,要改革生产工艺,节约能源和资源,尽可能采取循环再利用的生产工艺;在生活方式上要防止浪费,尽量使用环保产品。

4、人-地环境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偶合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巨系统,系统内又可分为七个子系统(大气、水、冰冻、生物、土壤、岩石、智慧等)和许多次级子系统,它们的关联性、自身结构与功能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和动态性都说明该复合系统具有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

5、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

具有如下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较大且现代已有检出方法。

6、绿色交通: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

三、简答题
1、城市化及其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答:城市化包括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形成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组织结构和文化;拥有现代市政服务与管理系统;具有一定量的流动人口等内容。

城市化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来表示。

发展趋势:国际化;连绵化;郊区化。

2、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实质。

答:环境问题按照成因可分为两大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或耗竭和生态破坏三种基本类型。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造成了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未能协调发展引起的问题,是人对自然规律对忽视和不尊重。

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是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其实质是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

这一切产生的根源是人类那种无节制地生产和最大限度地消费的生存方式,和那种一味索取以满足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念。

3、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的区别。

答:(1)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协调发展;(2)由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发展;(3)由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变为非物质资源(科技、知识)推动型发展;(4)由注重眼前、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变为注重长远和全局的发展。

5、环境影响评价法与公众参与。

答:环境影响评价法是调整规范规划和建设项目同环境之间产生、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将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实际有两方面,即公众的介入与监督。

其参与的主要方式是:向项目所在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学术组织及居委会等公众发放公众意见调查表若干份,要求参与者填写《公众意见表》并及时回收。

亦可召开座谈会或其他形式的调查。

四、论述题
1、复合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答:复合污染即生态系统同时暴露于多种化学污染物质的联合作用下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其存在形式主要包括无机污染物间的联合作用、有机污染物间的联合作用以及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间的交互作用。

复合污染产生的生态效应称为复合污染生态效应,其主要有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加和作用和独立作用等效应机制。

协同、拮抗及加和作用分别指生态系统中多种化合物共存的毒性效应大于、小于和等于各单个化合物效应总和的现象;而独立作用指生态系统中共存的多种化合物不发生交互作用的现象。

(1)无机物间的复合污染生态效应:一般情况下,Cd、Zn之间的生态效应表现为拮抗作用,拮抗作用的发生是二者可以在机体内金属硫蛋白中相互竞争结合部位的结果。

Cu-Zn之间有拮抗效应。

Pb抑制Fe进入血红蛋白,致使产生拮抗效应。

在大气环境中,SO2-O3对植物的复合污染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联合作用形式。

SO2-NO2对植物叶片对复合污染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而对动物呼吸道的刺激效应则没有协同作用。

(2)有机物间的复合污染生态效应:BHA杀虫剂能够抑制BaP引发肺癌的风险性,毒杀芬对BaP的肺癌发生率具有降低效应;西维因对Bap引发肺癌的风险性表现为协同效应;杀虫剂对Bap
的致癌性表现为不同的联合作用机制。

DDT可以抑制对硫磷在生物体中的积累,二者表现为拮抗作用。

乙醇对氯乙烯引发的肝血管瘤的发病率具有协同作用。

(3)无机与有机物间的复合污染生态效应:FeCl3对BaP的致癌作用具有协同效应。

NOx和碳氢化合物的协同可以导致城市光化学烟雾的发生;吸入肺中的金属和碳氢化合物的共存可以提高肺癌、肺气肿等的发病率。

在生物体中,Cd可以抑制CCl4的代谢活化,Cd对CCl4所引发的人体肝、肾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害作用表现为拮抗效应。

对于亚硝胺的致突变性,Cd表现为协同效应。

制药厂和医院排放的含抗菌素等物质的废水能够增强Cd对动植物体的危害作用,从而表现为协同作用。

2、野外地表水水质监测点面设置原则及其采样注意事项。

答:(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在水域的下列位置应设置监测断面,且监测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监测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志。

A、有大量废水排入江河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

B、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

C、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

D、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

E、
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

(2)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3)采集水样注意事项:A、测定悬浮物、pH、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油类、硫化物、余氯、放射性、微生物等项目需要单独采样; B、测定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水样必须充满容器; C、pH、电导率、溶解氧等项目宜在现场测定。

D、采样时还需同步测量水文参数和气象参数。

4、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趋势。

答:(1)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从总体上概括,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7个部分: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预测;环境区划;环境目标;环境规划设计;环境规划方案的选择;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

(2)环境规划的发展特点:A、环境与经济协调规划继续受到重视并成为热点;B、环境规划的技术路线将从污染末端控制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C、环境规划的污染控制方式将更突出区域集中控制;D、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将继续得到青睐;E、城市生态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F、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将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G、地球规划国际合作前景看好。

5、举例说明流域环境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答:(1)我国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目标为:A、合理开发利用流域的有限资源和防治洪涝等灾害;B、协调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最大限度的满足流域内各地区、各部门用水量不断增长的需求;C、监督、限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及污染行为,控制水环境污染,加强水资源保护,实行水量与水质并重、资源与环境一体化的流域综合管理;D、统筹规划,合理分配流域内有限的资源,对流域内大型开发项目实行监控,确保流域内河流正常的生命功能。

(2)管理原则:A、公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B、流域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国家战略发展与流域发展目标辩证统一的原则;C、保护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系统原则;D、保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原则;E、流域整体综合规划、开发与保护原则;F、“以供定需”的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