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城镇燃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〇一六年五月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十三五期间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发展目标。
城镇燃气事业作为市政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在十三五期间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陕西省作为能源大省,是国家天然气输送管道建设的主要省份。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陕西省委关于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战略部署,城镇燃气作为现代城镇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因此,为全面提升全省城镇燃气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燃气工程在推进城乡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陕西省城镇燃气发展“十三五”规划》。
本规划在总结分析陕西省城镇燃气“十二五”发展现状、主要成果和经验、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城镇燃气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十三五”期间我省城镇燃气发展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2020年。
规划范围为全省各市、县(区)。
本规划充分吸收了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城市建设部门的意见,并加强了与城市总体规划、能源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一、“十二五”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式(一)“十二五”燃气发展情况陕西省天然气利用发展历时十余年,特别是“气化陕西”工程开展以来,在省气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各个部门、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提出的各项目标均已实现,全省天然气利用上了一个新台阶。
截止到“十二五”,全省已经气化的区域达到11市、区107个县(区),全省累计建成中压管网1.75万公里,市级城市管道气化率平均达到85%,县城管道气化率平均达到50%,全省天然气气化总人口达到1400万人。
陕西省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为8.7%,这一数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4.5%),天然气产业的发展速度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1、气源争取工作成果显著陕西省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资源大省,位居全国首位。
“十二五”期末,我省天然气气源已经形成了以北部长庆气田为主,其它为辅的多气源供给格局,有力地保障了陕西省的天然气供应及产业发展。
2、长输管道主骨架已形成全面实施“气化陕西”工程以来,截止2014年底,陕西省的省级长输管道里程达到2900多公里,是国内省级长输管线敷设最长的省份。
长输管道通达全省“十市一区”,形成“五纵两横一环线”的主管网骨架格局。
3、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天然气全覆盖截止201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中压管网1.75万公里,全省11个市、区及3个县级市的城区(共计27个区)已实现管道输送天然气;80个县城中42个县通过管道输送,38个县通过道路运输CNG(压缩天然气)均通上了清洁能源天然气,此外还有167个乡镇以及部分城市的郊区农村也实现了天然气的气化,陕西省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省内县级城市天然气全覆盖的省份。
全省各市、区现状中压管网建设情况见附表1。
4、天然气气化率快速提高2010至2014年间,全省天然气总用气量平均每年增长16.95%。
2014年全省总用气量为62.5亿方,比2013年增长29%。
其中关中5市1区的总用气量为32.6亿方,占全省总用气量的51%;陕北2市的总用气量为30.15亿方,占全省总用气量的47%;陕南地区用气量较少。
截止2014年底,全省天然气气化总人口达到1400万人,市级城市天然气气化率平均达到85%,县城天然气气化率平均达到50%。
全省各市、区天然气用量见附表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省天然气利用起步早、发展快、成效大,随着“气化陕西”的不断深入,对我省的安全稳定供应、资源开发、管网建设布局、运营管理和天然气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天然气利用局面、管网布局、管道建设运营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主要表现在:1、部分地区管网布局缺乏统筹规划,建设审批难度大省内部分地区缺乏燃气工程规划,燃气管网、设施建设缺乏规划引领,建设管理审批难度大。
2、天然气调峰能力不足,安全运营保障能力较低调峰场站的建设对于保证用气安全、维持用气稳定至关重要。
我省大多数地区利用管网进行储气,调峰能力较差。
加之安全运行责任主体不够明确,难以实现区域管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无法保障资源的合理调配,燃气输送和供应的安全性、稳定性差,管网安全运营保障能力低。
3、天然气价格调控机制不完善,价格调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的天然气价格机制并没有充分体现其对天然气消费结构的调节作用,用气结构不合理,市场发展不能统筹兼顾。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重要机遇“十三五”期间,全省仍将处于城镇化、工业化持续发展的阶段,能源需求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尤其是清洁能源,随着国家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清洁能源的发展将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1)陕西省拥有丰富的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等资源,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列第四。
此外,随着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以及国家过境管网提供气源等,陕西省的天然气资源供给能力将显著提高。
(2)全省用气需求持续增长。
“气化陕西”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天然气用量从2008年的23.48亿方提高至2014年62.6亿方。
2014年全省人均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70方/年,比上年增长21.8%。
随着乡村气化率的提高,全省“煤改气”工程的推进,以及道路气化、工业转化的需求增加,全省的用气量将持续快速增长。
(3)“一带一路”建设。
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
天然气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是“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的重点领域。
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已经国家被定位成“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
为了对接“一带一路”,省政府也在加快布局建设中亚五国能源交易平台,国家层面也在加快构建西北地区区域性的天然气贸易网络。
(4)陕西省出台了“气化陕西”二期方案,“治污减霾”行动计划及“煤改气”工程等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这为天然气的推广应用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5)加快建设小康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努力实现“陕西梦”。
其中美丽陕西就是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美丽陕西的重点就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燃气产业发展,减轻城市环境污染。
2、挑战“十三五”期间,我国正处于各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陕西省天然气产业的发展也会面临着更多风险和挑战。
(1)经济社会新常态带来的挑战。
目前,国内经济进入“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时期,根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预估2015年GDP增长率为7%,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煤炭、钢铁、石化等产业已经出现饱和,工业用气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放缓;(2)供需矛盾持续加大。
“十三五”期间,我国油气需求不断增加,供需紧张将常态化,国内常规天然气产量的增长速度仍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速度,届时紧张的供需矛盾会继续深化。
(3)全省用气结构不尽合理,季节性峰谷差值过大,冬季高峰供气紧张的局面愈演愈烈,缺乏真正有效和可靠的调峰手段和设施,调峰能力差。
二、资源与利用分析(一)资源情况分析1、天然气资源情况陕西省天然气产业将以“本省资源为主、过境资源为辅”为工作原则,按照“巩固老资源、落实新资源、开发多资源”的工作思路,全省燃气产业将力争形成以中国石油长庆气田为主供气源;西气东输一、二、三线和中贵联络线、中国石化大牛地气田为补充气源;形成多点、多气源供给格局,力争到“十三五”末使资源总量突破359亿方,为全省燃气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2、液化石油气资源情况我省是液化石油气的高产低耗区,是南方液化气市场主要的资源供应方,气源主要来源于长庆石油化工厂、西安石油化工厂、延安炼油厂以及其他小型炼化厂,年产量保持在90万吨左右。
液化石油气市场消费主要以民用为主,工业用气较少。
(二)市场需求分析1、气量需求预测的用气分类(1)城镇燃气用气。
包括城镇居民、公共事业(宾馆、餐饮、医院、学校等)及供热采暖用气等。
(2)工业用气。
主要指电子、陶瓷、玻璃、工业窑炉以及机械工业热处理炉、有色金属冶炼炉等燃料用气。
(3)汽车CNG用气。
主要指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城际客车以及以及部分货车燃料用气等。
(4)化工用气。
主要指化肥、甲醇、合成氨、乙炔等生产过程原料用气。
(5)分布式能源用气。
主要指以天然气为燃料,通过热电冷三联供等方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2、“十三五”气量需求预测按照行政区域预测需求气量,至“十三五”期末全省天然需求量为181.38亿标立方米/年。
各市、区“十三五”期间用气需求预测结果见附表3。
(三)供需平衡分析根据燃气需求预测和资源条件分析结果,预计2020年需求量181.38亿立方米,已落实的资源量210.6亿立方米。
“十三五”期末全省天然气供需平衡分析见下表:陕西省“十三五”期末燃气供需平衡表由平衡表可以看出,至十三五末,我省已落实的气量基本可以满足天然气市场的需求,且随着全省范围内气源增多、增产以及引进气源,可争取气量也呈现放大趋势,我省丰富的气源为全省燃气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三、规划方针和目标(一)编制依据1、《城镇燃气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3号);2、《天然气利用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年10月颁布);3、《陕西省燃气管理条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七十三号);4、《关于编制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5、《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6、《陕西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7、陕西省“气化陕西”的总体部署和分期实施计划;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9、《城镇燃气技术规范》(GB50494-2009);10、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政策。
(二)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等重大机遇,以“三个陕西”建设为核心,按照“升级转型、区域协调、创新驱动”等方针,构建“安全、经济、高效”多气源、多方向的外部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分级合理、功能明晰的区域输气网络,打造科学合理、智能高效和精细化的燃气运行管理体系,创新燃气市场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天然气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着力构建统一协调、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调度有序、结构合理、安全稳定的天然气供需体系,为实现“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陕西”做好能源保障工作。
(三)规划原则1、安全供应原则全面加强燃气供应系统的保障能力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