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美术教案-下册1、巧置换教材分析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公民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成为《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因此,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在培养新人才的任务中更是责无旁贷。
本课的《巧置换》是将事物的因果、角色等进行对换,或保留图形的基本特征,将物体中的一部分用其他类似的形状所替换的异常组合形式,从而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本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德国艺术家冈特_兰堡的《我们一味向地球索取》将一片昭示着生命的绿叶的边缘置换成烟囱林立的工厂,以它特有的视觉形象,使人耳目一新,很好地突出了环保的主题。
《精神食粮》和《自然之风》同样是在保留原物象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置换,给人以视觉上的新奇感,利用巧妙的构思深化了要传达的主题。
教学目标1.能利用置换的方法,创作出新的视觉形象。
2.在美术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巧妙置换的异常组合形式,巧妙的构思深化要传达的主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学用具图片、彩笔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科技的进步,提高学生对高智能机器设计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设计新机器的想象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图片欣赏了解从古代的结绳记事到现在计算机的高速运转等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创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体验创作带来的喜悦心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进步发展创新的时代,那么,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学生观看图片,认识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学生回答:我知道了古时候的科技很不发达,人们记事在绳子上。
随着时间的前进,社会越来越进步了。
2、教师提问:通过欣赏,你都知道了什么?3、教师小结并揭题:的确,先进的机器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节省人力资源。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设计的新机器》。
二、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学生自由发言具体说。
2、欣赏学生设计的新机器,教师启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发明家,为社会做出贡献。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几张设计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学生欣赏,交流意见,发现这些新机器的独到之处。
3、启发学生创作思路:你想不想设计一个先进的新机器?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说一说?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给与补充建议。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如:我想设计一支智能笔,它能帮我纠正错别字、坐姿、英语发音,还可以听音乐等。
三、学生实践,教师指导提出作业要求:1、功能新、多2、造型美观3、画面饱满、色彩丰富四、小结12、灯造型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台灯的设计内涵。
通过对古今台灯的初步了解,学习浅显的台灯的设计方法。
通过参与台灯的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热爱生活的态度,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在学习方式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欣赏、观察、探究、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受台灯的设计美、造型美。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内容并不陌生,美术课堂的行为习惯较好。
创新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比较强。
他们喜欢上设计应用领域的课,因为这个领域可以应用新奇的材料,大胆发挥想象,充分动手实践。
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在玩中学,过瘾”,学生在以前美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接触过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对于画设计稿并不陌生。
教学方式:体验式和启发式教学为主,其它教学形式为辅。
努力营造一种科学严谨的设计态度,使课堂教学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设计理念下进行开放式的体验过程。
在不同环节采用启发,示范,交流评书等方式提升对台灯的全面认识,曾强对生活用品的关注程度,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教学技术及用具准备:1、技术准备: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创设教学情景、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创作灵感,提高课堂效率。
2、用具准备:美术书、8开画纸、示范作品、绘图铅笔、水彩笔、课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台灯在造型、结构和材料上的变化。
根据不同时代的台灯的设计理念的变化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完成一个台灯的设计草图。
2、运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通过图片对比与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赏析的思维习惯。
3、在实践过程中体验设计的乐趣,培养善于创造的思维,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古今台灯的图片,初步了解台灯在造型、结构和材料上的变化,学习浅显的设计台灯的方法。
教学难点: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外观新颖,造型独特的台灯,绘制成设计草图。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中的灯具导入请学生观看生活中的常见照明用具。
从中导入到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台灯的设计》。
对于高年级学生这种导入方法很直接,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欢乐,造型别致的灯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广泛接触、积累人文知识的习惯的培养同时明确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讲解1、明确结构,通晓古今播放典型台灯的图片,分析台灯是由哪几个基本部分组成的。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台灯是由:灯罩、灯杆、灯座这几部分组成的。
明确了结构之后学生就容易区分台灯与其他照明灯具的不同了。
引导学生欣赏我国古代优秀的台灯作品《鹤鸟衔杯》商代,距今3000多年前的台灯,观看优美的外形设计。
《长信宫灯》西汉,距今两千多年。
这两张图片对比之后启发学生思考,在设计理念上发生了那些转变?学生思考教师小结,设计更人性化,科技含量更高,非常环保,造型更加优美,材料奢华。
接着欣赏现代台灯,从材料、外形、功能等方面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感知古今台灯在材料,外形,功能和设计思想的改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赏析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在正确的描述、分析、解释的过程中产生对台灯的设计兴趣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欲望。
体现善于观察和尚系的习惯。
2、深入学习,自主探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通过看书分析解决灯杆,灯座,灯罩的功能和作用。
站在使用者或消费者的角度思考设计要从什么角度出发?学生讨论,提升设计理念,明确设计思路要从生活中来,有需求才有市场。
而现代设计更是倡导绿色消费,环保理念,物美价廉等理念进行设计的。
通过看书及欣赏图片总结设计方法:借形联想法,启发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形象或大自然中常见的形象,进行联想设计造型。
让学生相互的说一说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喜好,结合自己的个性和环境需要,设计一款什么样的台灯?设计意图:这种语言的描述是思维建构的立体空间的展现,是形象思维的再现,是灵感思维的发源地,是创造思维的基础。
3、示范引领,启发构思根据学生总结出来的设计思想与消费需求的理念进行综合构思,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生活的需求设计一款独特的台灯。
教师示范,从构思,到构图,从落笔到结构,从功能到外形,综合的思考,边讲述边示范,尤其针对比较不好表现的细节,如材料,部分功能,还有透视关系等,看看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设计意图:直观的演示加上详细地讲解,学生豁然开朗,明确了设计的全过程,突破的本课的教学难点,之后在欣赏一些其他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创作火花被点燃。
(三)艺术实践出示学生的设计作品,启发学生构思,提出实践内容:根据不同人群需求,设计一款台灯。
实践要求:a设计一盏造型美观简洁、独特、实用的台灯。
b设计图上要标明大概的尺寸数据。
c对特殊功能要做适当的文字说明。
设计意图: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便可以展开思维,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
(四)教师辅导(1)观察学生是否坐姿端正。
(2)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观察整体思考的学习习惯。
(3)设计思路是否独特.设计意图:整体观察的习惯、个性体现的习惯、作画行为规范的习惯。
(五)作品展示以小组推荐的方式,每组推选一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说明。
设计意图:运用美术语言、美术术语的习惯培养,加深对本节课知识重难点理解的过程性体现。
5、缝缝绣绣教学目标:1、了解缝绣的基本知识。
2、能够掌握缝、绣物品的基本手法和步骤,能够完成简单的缝绣作品。
3、愿意体验用针线缝绣,养成耐心细致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缝绣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实际的缝绣操作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找同学说一说自己服饰上的图案都什么,这些图案制作上有什么不同?(有粘贴的、有印染的、有绘画的、有刺绣的)二、欣赏民间传统刺绣1、介绍四大名绣(四大名绣好在哪里,各有什么特点)2、欣赏、讨论绣品的图案、颜色搭配、针法3、说说绣品上的图案与生活中的真实图案有什么不同之处,颜色又如何?三、演示绣品制作工序(课件),学生观察。
1、制作中应注意些什么?2、用了哪些针法。
四、学生制作1、自由想象,为自己的小手帕设计出符合自己心意的图案。
2、整体考虑布的运用,把图案绣在恰当的位置上。
五、作品交流1、选出自己喜欢的绣品,并说出理由。
2、介绍自己的绣品和自己的收获。
3、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民间传统手工艺,特别是缝绣工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1、光的艺术教学目标:认知领域:认识与理解材料透光性强弱特点,合理的运用材料和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能力领域:通过自主的探索及实验,掌握基本的造型表现能力。
情感领域:养成在创作中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体验创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示范教具;与学生交流并布置材料收集工作。
教学重难点: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美轮美奂的美术作品。
教学流程:课前谈话:美术课是一门十分特别的课,能激发创作的灵感,迸发创新的火花。
在这里,我们一起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感悟美、传播美。
今天的美术课就让我们从黑暗中开始吧!请把灯关掉。
一、欣赏范作激发灵感没有了光,世界笼罩在一片黑暗中;没有了光,线条不见了;没有了光,形状不见了;没有了光,色彩不见了;没有了光,美仿佛也离开了我们。
教师点燃蜡烛放在示范作品里,然后一一点亮其他作品。
学生欣赏示范作品,交流、品评。
(“作品引入”是一种直观、高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分析交流深入挖掘初问:欣赏了这么多美轮美奂的作品,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学生自由发言,营造自由、舒适的学习气氛。
结合学生的发言内容,教师相机出示课题“光的艺术”。
再问: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如:材料、方法等方面。
(问题的梯次提出,使学生的思维从初步感知走向深入分析,巧妙的突破本课教学的关键点。
)三、大胆创意勇于创新整理回顾:作品的材料的通光性强弱不同的特点和以前学过的各种方法的运用。
提出要求:利用身边的材料、使用适当的方法来展现“光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