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
转基因是一种自然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在自然界中,基因转移没有目标性,好的和坏的基因都可以一块转移到不同的生物个体。
同时,通过自然杂交进行的转基因是严格控制在同一物种内的(特别是在动物中),或是亲缘关系很近的植物种类之间。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抗逆的能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方法将所需要的基因进行定位,分离克隆,然后再将这个目的基因,通过载体转移到目标生物品种中。
现代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将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基因,甚至是人工合成的基因转移到需要的品种中去,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1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 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释放到环境中的抗虫和抗病类转基因植物,除对害虫和病菌致毒外,对环境中的许多有益生物也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一些有益生物死亡。
1.2 增加目标害虫的抗性和进化速度
研究表明,棉铃虫已对转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
转基因抗虫棉对第一、第二代棉铃虫有很好的毒杀作用,但第三代、第四代棉铃虫已对转基因棉产生抗性。
如果这种具有转基因抗性的害虫变成对转基因表达蛋白具有抗性的超级害虫,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将会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1.3 杂草化
释放到环境中的转基因植物通过传粉进行基因转移,可能将一些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或对环境胁迫具有耐性的基因转移给野生亲缘种或杂草。
而杂草一旦获得转基因生物的抗逆性状,将会变成超级杂草,从而严重威胁其他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生存。
1.4 干扰生物多样性
通过人工对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甚至人的基因进行相互转移,转基因生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门的概念,具有普通物种不具备的优势特征,若释放到环境,会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破坏原有自然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转基因生物通过基因漂移,会破坏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
例如转基因作物花粉随风飘散,由此造成的基因污染将防不胜防。
转Bt抗虫棉对棉铃虫以外的害虫防治效果很差,某些害虫的发生比常规棉田要严重,甚至上升为主要害虫,危及棉花生长。
棉铃虫对转Bt抗虫棉会产生抗体, 在连续种植8~10年后,这种转基因棉可能丧失抗虫的作用。
中国是大豆的源产地和品种多样性的集中地,也同样面临着转基因生物对珍贵的基因资源带来的影响。
农民一旦种植进口转基因大豆,或者发生基因漂移,基因污染,有可能将原产大豆的遗传基因和遗传结构破坏,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巨大[5]。
国内大豆的遗传资源是几千年累积财富,现在很多国外的育种都用中国野生大豆的一些遗传材料
2 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新的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的威胁
从纯技术层面来说,转基因技术是中性的,对人体不存在利弊的问题,但由于转基因生物是把一种外来的基因转移到生物体中,所以可能有潜在的危险,它对人类和对生物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计的。
有害基因扩散到环境中所产生的“基因污染”的危害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这些潜在的危险往往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被发现,因此政府应该对此予以特别关注,加强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
2.2 转基因生物对农作物的生态影响
有报告显示转Bt抗虫棉在有效防治虫害,减少农药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环境
影响。
1999 年美国的斑蝶事件。
转基因的抗虫玉米的花粉撒在了马利筋杂草上面,而北美斑蝶要吃这种杂草,结果吃了这种叶子斑蝶,就毒死了幼虫。
斑蝶蝴蝶是北美一种珍稀濒危动物,所以在当时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01年5月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转基因玉米产生的花粉可能导致蝴蝶幼虫等农田益虫死亡。
比较重要的,是2001年发现的一种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的问题。
还有《自然》2001年曾经发表文章,关于墨西哥玉米遭到转基因玉米污染的事件。
墨西哥本身不种植转基因的玉米,而且有法规规定不允许种植,但是它进口美国的转基因玉米用做饲料。
结果可能是有些农民拿转基因玉米去种,种完之后就污染了当地的玉米。
墨西哥是玉米的原产地。
如果玉米原产地的遗传多样性受到污染,本地的玉米遗传结构受到破坏,产生的污染问题是很严重的。
1998年8月英国教授普兹泰发现,老鼠食用了转基因土豆之后免疫系统受到破坏。
这件事对中国也有很大的启示。
中国现在进口转基因大豆,而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很有可能转基因的大豆会对中国当地原产的大豆,发生遗传污染。
2.3 转基因生物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林业转基因技术在为人类创造巨大效益的同时,带来的潜在威胁是不容忽视的。
这些潜在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因污染。
林业转基因生物的基因向自然生物群落的流动。
例如转抗除草剂的基因逃逸到杂草上,就会产生对除草剂具有超抗性的杂草,这不但会增加清除这种杂草的难度,而且这种生物界基因的相互转移,有可能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②由于导入基因的长期稳定性还难以确定,在树木多年的生命活动中,插入到其庞大基因组上的外源基因尚不能保证在各种条件下都不会失控。
③林业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着长期而复杂的影响。
如转抗虫基因树木可能对昆虫、动物和微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作用,转不育性基因树木可能影响那些以花粉和果实为生的昆虫、鸟类甚至哺乳动物的生存。
这些都可能导致生物链的某一环节受到损坏,从而破坏整个生态系统。
④种植大面积单一转基因人工林的稳定性比人工纯林更令人担忧,转基因森林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日益明显
3 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1 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生物在联合国公约《生物安全议定书》上称做“改性活生物体”(Living Modified Organisms,LMOs)或称做“遗传饰变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s)。
转基因的活体生物及其产品进入市场,可能对人体产生某些毒理作用,甚至发生过敏反应。
例如转入的生长激素类基因有可能对人体,特别是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基因生物中使用的抗生素标记基因,如果进入人体,也可能使人体对很多抗生素产生抗性。
由于人体内生物化学变化的复杂性,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和监测出来。
3.2.1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隐患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是一个比较突出而敏感的问题。
作为转基因食品,其安全性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毒素。
基因受到干扰,或者受到破坏,或者基因不稳定性,结果可能会带来新的毒素,引起急性的或慢性的中毒。
二是外来基因产生新的蛋白质可能会引起人类的过敏反应。
三是转基因产品的营养成分发生了变化,可能使人类的营养结构失衡。
四是转基因生物目前还不能够确定它的安全性。
主要是资料不全,或者未知因素比较多。
有些生物技术公司认为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提供的资料不全,因此评价本身就不周全。
还存在有研究和评价的技术和方法问题,目前探寻转基因食品的过敏性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受限制。
还有检测手段限制以及短期
性等等问题。
因此,转基因生物,尤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风险问题,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测定,不是几年就能决定的。
3.2.2 转基因产品危害事件
1996年,把一种巴西豆的基因转入到大豆里面,导致部分人过敏反应,后来这个计划就放弃了,不再做下去了。
1998 年英国进行转基因的土豆实验,用转基因的马铃薯连续喂大鼠之后,大鼠的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这在当时轰动全球
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一时还难以断定,还需要充分的科学依据和长时间的实践检验。
现在说有害或无害,可能为时过早。
有些美国人讲,我们已经吃五六年了,而美国人没有被毒死的,没有一个人被毒死。
有些欧洲人就讲,转基因的东西不能吃,有风险。
其实这两方面都比较极端。
所以全世界需要形成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在充分科学依据之前,应该采取“预防的原则”,就是要充分地评估、预防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对环境还有对人体健康带来的潜在的风险。
对消费者来说,应该就给予消费者的食品知情权、选择权。
转基因食品究竟有无安全问题,有多大风险, 现在没有定论。
因此,政府也不能说叫你吃或者叫你不吃,要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你应该知道你正在吃什么,你自己可以选择你愿意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应该让消费者来决定。
面对转基因食品的不确定的风险,应该采取预防原则。
很多国家都采取标识措施,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严格管理转基因食品。
欧盟各国采取强制性标识制度,对转基因成分的含量超过0.9%的食品必须进行标识,欧盟还制定了一个叫做traceability的法规,即可跟踪性法规。
在货架上的食品上面标签要讲清楚,从哪来的,转的什么基因,基因的供体、受体、载体么,都要讲清楚, 便于跟踪。
我国对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视[8],从1993年起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使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我国的实际情况1.国家鼓励科研机构进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2.对转基因食物的投放的市场则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