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妆品卫生监督

化妆品卫生监督

三无
化妆品 假冒 虚假 广告
化妆品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卫生监督 让我们来看看相关案例
小组成员:王秋婷 孙燕婕 刘家凤 范晓丹
2008 年 4 月 20 日, 某市卫生 监督所接消费者投 诉, 称其在本市 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购买 “抗疤 原 液” 和 “深层抗疤抚平精华露” 化 妆品, 而 后将购买的化妆品涂擦于 自己术后伤疤, 涂擦部位 出现红肿、 脱皮等过敏反应。 市卫生监督所执 法 人员经现场检查和网上查询发现, 该化妆品外包装 标示的生产企业没 有获得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 证, 标示的卫生许可证号系冒用其他化 妆品生产企 业卫生许可证号, 产品 超过使用期限, 宣传对疤 痕有治疗 效果。
评析
本案例关键在于, 化妆品经营 主体销售化妆品的 一个事实行为存 在多种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 但标的物为同一化妆品时, 行政执
法部门如何选择处理决定呢?
评析
化妆品与药品监管有所不同。 《药品管 理法》 对假药和劣药有明确 定义, 在 药品案例中, 无证生产的 药品定性为 假药, 超过使用期限的 定性为劣药, 两种违法行为出现在 一种药品上, 应 直接定性为假药进 行处罚。 《化妆品 监管条例》 对假 化妆品和劣化妆品没 有明确定义, 所以出现了上述情形。
经营者意 识不够
公众风险 防范能力
监督力量 不足
监管遇到 主要问题
化妆品卫生监督现状
单击添加大标题 化妆品卫生监督现状
Your text
2.2公众风险防范能力缺失 经营者或者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为了利益最大 化,对化妆品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甚至任意添加成分。 消费者盲目跟风,不了解产品注意事项、缺乏自我保护 意识,一旦出现过敏反应或不良后果,都存在侥幸心理 ,遇到纠纷寄托于熟人摆平或媒体效应。本案中矛盾双 方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和沟通技巧的欠缺必然导致了矛 盾激发。
处理此类化妆品案例要用到法 学上的 “ 法条竞合”, 即一个事实行 为同时触犯 数个具有包容关系的具 体法律条文,依法 只适用其中一个 法条定罪量刑的情况。
对于这样的 行为, 不能认定为两种不同的 违法 行为分别进行处罚, 否则就违反了 过 罚相当的处罚原则。
案例中,销售化妆品是一个事实行为,同时触 犯销 售无证生产的、 超过使用期限 的、 说明书不符规 定的化妆品等三 项条文, 但三项违法行为的载体 都是同一个化妆品, 三者之间是危害 性从重到轻 的包容关系, 销售无证 生产的和超过使用期限的 最严重, 说明书不符规定最轻,
经营者意 识不够
公众风险 防范能力
监督力量 不足
监管遇到 主要问题
化妆品卫生监督现状
化妆品监管遇到主要问题
4
不能顺应化妆品的新发 展。对一些新出现的产品 ,如目前需求众多的集药 物和化妆品于一身的“药 妆品”,《条例》中没有 包括。再如“抑制粉刺、 祛痘、除螨”类化妆品宣 称疗效,但没有纳入特殊 化妆品行列,使得此类化 妆品游离于审批之外
加强监管
加强体系 建设
责任理念
加强宣传
思考、对策与建议
思考、对策与建议 单击添加立起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 理念。多频 次的日常监管虽可以有效地约束化妆品企业 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但是提高化妆品 质量最终还是要靠企业自律。化妆品企业应 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 的问题进行整改,明确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 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要求,做到知法、懂法、 守法,并依法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从而 促进化妆品企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发达 国家的化妆品市场均以企业自律为主,如在 欧盟,产品安全的保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监 管部门的责任
加强监管
加强体系 建设
责任理念
加强宣传
思考、对策与建议
思考、对策与建议 单击添加大标题
Your text
4.加强宣传。不仅要宣传与化 妆品相关的法 律、法规知识,更要宣传假劣化妆品产生的 途径、危害及识别方法,宣传监管部门的职 能。要及时将各种假劣化妆品信息公之于众 ,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使老百姓 自觉拒绝假劣化妆品,由被动消费变为主动消 费,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使假冒伪劣化 妆品难有生存的空间。在提供主要信息的标 签标识管理上,个人认为,中文博大精深, 玩文字游戏的人完全可以避开规定,用另外 的词夸大宣传,使人防不胜防,因此建议借 鉴日本的模式,即公布能用的宣传用语,日 本厚生省公布的用于“化 妆品功效宣传范围 ”(共55项),化妆品在宣传功效时只能按 照规定采用“化妆品功效宣传范围”中规定 的宣传内容和用语
经营者意 识不够
公众风险 防范能力
监督力量 不足
监管遇到 主要问题
化妆品卫生监督现状
单击添加大标题 化妆品卫生监督现状
Your text
化妆品监管遇到主要问题
1
监管对象数量多,分布 广。 随着人们对化妆品 需求的增加及其有较大 的利润空间加之无需特 许经营,商场、批发市 场、药店、专卖店以及 美容院、美容美发店等 场所到处都有化妆品的 身影。
5
处罚力度偏小。如《条 例》及《实施细则》对化 妆品标签、小包装或者说 明书上的违法标注行为仅 给予警告,难以对违法者 产生震慑作用。由于执法 力度不够,监管部门的治 理整顿很难奏效。
6
自行配制化妆品缺乏监 管。美容行业是制假、售 假、用假的重灾区,由于 隐蔽性强、经营方式多样 ,监管难度大。有些美容 院为了增加美容效果,在 自制化妆品添加地塞米松 、氯霉素等禁用原料,《 条例》和《实施细则》对 其违法行为没有具体的说 明
2
准入门槛低,监管部门 众 多。目前对化妆品流 通不设任何前置条件, 准入门槛低,化妆品从 业人员也不需要从业资 质,监管部门很难及时 准确掌握化妆品市场的 动态变化,使监管不可 避免地存在盲点
3
监管法律服役多年,纰 漏多多。现行我国化妆 品监管执法的法律依据 ,主要是《化妆品卫生 监督条例》和《化妆品 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 》,服役都近20年,许 多条款难以适应当前的 监管需要。
分歧
该公司的行为违反了 《化妆品 卫生监督条例》 (下称 《 条例》) 第 十三条的三项规定。 一是第 (一) 项 “化 妆品经营单位和个人不得销 售未取得 《化妆品生产企业卫 生许 可证》 的企业所生产的化妆品”; 二 是第 (五) 项 “化妆品经营单位和 个人不得销售超过使用期限的化妆 品”; 三是第 (三) 项 “化妆品标 签、 小包装或者说 明书上不得注有 适应症, 不得宣传疗效, 不得使用 医疗 术语”。 同一个化妆品出现三个 违法行为, 执法人员在 并科处罚还 是择一重处理上产生两种意见。
如何应对
走进
化妆品卫生监督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化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与此 同时,随着市民维权意识的提高,因发妆品引发的投诉事件逐 年上升。近年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接到化妆品行业的投诉 量逐年上升,2008年化妆品行业的消费投诉共计28宗,2009年 共计38宗,而2010年上半年,接到化妆品行业的消费投诉已有 15宗。大半都是消费者使用了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化妆品,导致 皮肤过敏等现象而引起的投诉。然而目前相关行业的卫生监督 现状却是:经营者索证索票意识淡薄,风险防范能力欠缺。究 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所以应择一 重处理, 选择销售无证生产的化妆 品作为处罚条款, 剩下两个行为和 发生不良反应 的结果作为处罚幅度 从重的依据。 所以本案应给 予当事 人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所得三倍的 罚款的 处罚。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2015年首批进口 不合格化妆品黑名单,510批产品上榜。 其中不合格化妆品涉及多种消费者熟悉产 2015年315曝光不合格化妆品名单 品,包括: 1.露华浓光影唇膏
第一种意见认为, 该公司违反 《条例》 第十三条 第 (一) 项、 第 (五) 项、 第 (三) 项, 应 当根据《条例》 分别予以行政处罚, 并科执 行。 第一项违法行为根据 《化妆品 卫生监督条例实施 细则》 (下 称 《实施细则》) 第四十六条, 应给予 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所得二到三倍 的罚款的处罚。 第二项违法行为根 据 《实施细则》 第四十六条, 应给 予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所得二到三 倍的罚款 的处罚。 第三项违法行为 根据 《实施细则》 第四 十五条, 应 给予警告的处罚, 并可同时责令其 限 期改进。 并科以上三项行政处罚 的执行, 没收该 化妆品违法所得及 违法所得四到六倍罚款, 责令 其限 期改进。 第二种意见认为, 该公司的经 营行为违反 《条例 》 第十三条第 (一) 项和第 (五) 项, 两者都 可以 而且应该给予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 所得二到 三倍罚款的处罚, 但标的 物都是同一个化妆品, 给予两次罚 款的并科执行违背了 “一事不再罚” 的原则, 没收两次违法所得更是没 有意义。 同时 , 没收违法所得及违 法所得二到三倍罚款比责令 其限期 改进的程度要重, 应择一重处理。 考虑本 案中消费者因使用化妆品发 生不良反应的情节, 需从重处罚, 所以应给予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所 得三倍的罚款。
2.美宝莲指甲油 3.伊丽莎白雅顿白手套晶致莹 白啫喱 4.花王洗发精-温和柔润 5.强生婴儿洗发水、婴儿沐浴 露 6.百龄儿童牙膏多特洁丽康牙 膏 7.呵芙密语洁肤皂
如 化 美 今 妆 白 化 品 祛 妆 仿 斑 品 冒 产 市 、 品 场 网 添 令 络 加 人 化 过 堪 妆 量 忧 品 铅 店 、 问 汞 题
加强监管
加强体系 建设
责任理念
加强宣传
思考、对策与建议
思考、对策与建议 单击添加大标题
Your text
2.加强化妆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理顺各 部门职能。建议尽快修订《化妆品卫生监督 条例》,把应该规定和明确的内容,予以明 确规定。尽快明确监管主体,如美国FDA是 确保化妆品的检验、上市、进出口的权力机 构,它由美国国会授权,专门从事化妆品( 包括食品与药品)管理的最高执法机关,依 据《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DCA)、 《商品包装和标签法》 (FPLA)对标签、进出 口、检验标准均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消除了 各部门相互扯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