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及其汇率走势对当代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货币是当代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作为固定通用的一般等价物和信用符号而进行商品交换和资本流通的工具,在当代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每个国家都有本国的货币,在国内进行流通。
而在其中,美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本国货币美元却被世界商品市场所普遍接受。
因此,美元汇率的上下波动对于世界商品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本文探讨就是美元作为世界性货币流通的原因及由此而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一、货币的本质要谈美元,首先要谈货币。
货币是什么呢?“其他一切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一种特定的商品分离出来,通过这种商起来全面表现它们的价值。
于是这一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
由于这种社会过程,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社会职能。
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章“交换过程”,马克思著)也就是说,在社会生产中,由物物交换而演变出来的通过一种始终用于交换的商品来进行交易,这种商品就是货币。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货币仍然属于商品的一种,不过它在社会上的作用仅仅在于交换商品,至少在当时社会经济不发达的时候是这样。
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货币变成了“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或者是商品价值量借以取得社会表现的材料。
一种物质只有分成的每一份都是均质的,才能成为价值的适当的表现形式,或抽象的因而等同的人类劳动的化身。
另一方面,因为价值量的差别纯粹是量的差别,所以货币商品必须只能有纯粹量的差别,就是说,必须能够随意分割,又能够随意把它的各部分合并起来。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章“交换过程”,马克思著)由于以上观点,马克思认为,金银具有这样的天然属性,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是货币天然是金银。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章“交换过程”,马克思著)货币是一种用于商品交换的工具,其职能决定了它必然需要在人群中广泛流通,大量流通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大家都需要普遍承认。
也就是说,货币的使用,必须有信用的支持。
我国是最早出现纸币的国家,最早的纸币是一种交换凭据,凭此可以交换到和纸币上相等价值的金和银。
而保证其能够交换和流通的,就是发行纸币的组织或者政府必须承诺可以以此交换等价值金属货币,所以,当纸币出现的时候,证明了货币本身没有使用价值,却存在交换价值,然而货币可以从交换价值中衍生出使用价值。
同时也说明了价值符号和信用符号是货币的两种本身属性,某些情况下,价值符号也是信用符号的保障。
当这两种属性的其中一种被破坏之后,货币的流通和使用就会发生问题,从而无法继续担任用于交换的商品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当其价值符号的职能出现问题的时候,换言之就是其本身价值过高或过低时,会出现货币升值或贬值的情况;而当其信用符号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就是等价的货币无法交换到等价的商品时,经济市场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萎缩的情况。
在货币,尤其是纸币刚刚出现的时候,往往信用会成为纸币流通的巨大障碍。
中国明洪武(14世纪末)发行的“大明宝钞”就是初期政府发行的纸币由于信用障碍造成的通货膨胀而导致经济出现问题的例子。
既然货币是一种商品,那么,货币也可以在市场中进行交易。
关于以货币交换货币的商品经济,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在此不加以详细叙述。
二、美元世界范围流通的原因及意义美元(American dollar)是世界范围内普遍承认并流通的货币。
前文提到过,货币的广泛流通需要强大的信用支持,货币的流通范围越广,需要的信用就越高。
而货币的信用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是流通地区内签署或保证的某种协议,第二个是通过保持其价值而产生的强有力的信用。
同时,货币的广泛流通还需要发行国拥有强大的实力来保障其信用和价值。
世界范围内流通最广的两种货币,美元和欧元,都是采用以上两种办法来使货币广泛流通的。
欧元的流通主要是欧盟成员国之间达成的协议,使得欧元在全欧洲广泛流通并为世界普遍承认。
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地位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
二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战胜国,参与了布雷顿森林会议。
会议期间,参加会议的国家同意建立一个国际货币制度,由新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辅助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来加以管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保持国际汇率的稳定、多边贸易和货币的可兑换性而设立。
同时,该会议还规定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
使得美元的价值和黄金捆绑在了一起。
由此建立起美元与其他成员国货币间的固定比价,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体系。
然而上世纪的美元过剩导致了这一体系的最终崩溃,然而此体系使美元至今仍为世界通行的主要货币这一价值和意义仍然存在。
此体系的另一意义在于,美元成为了世界货币的“固定汇率”。
“协定”中关于货币平价的规定,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可以任意流通的货币的意义在于,发行该货币的国家可以仅仅通过货币而获得他国的劳动产品而自己不需要制造相等的劳动产品。
也就是说,交易的使用价值也交换价值不对等了。
只发行货币就可以获得大量商品,这样的国家被成为“铸币国”,其经济行为无异于掠夺。
这一现象符合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和商品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物体不同,必然发展为这种没有概念的物的而又纯粹是社会的形式。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马克思著)然而,上世纪出现的由于越南战争等事件引起的全球性抛售美元兑换黄金的风暴使美国意识到,单纯地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式无法彻底实行其经济霸权的目的的,因此,要保证美元这一信用符号的信用,美元又将自己与石油挂钩,同时限制黄金流通量。
凭借其强大的实力,美元依旧是世界货币的中心。
主导世界经济的脉搏。
三、美元走势的上下波动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前文提到,货币是人类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而美元作为支柱的核心对世界经济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金作为贵金属支撑了美元的信用,而石油作为重要能源支撑了美元的价值。
美元的升值或贬值意味着世界经济的衰弱或者发展。
但是,货币的升值和贬值除了受到这两点控制之外还可以收到货币的发行量、流通次数和市场货币的总容量的影响。
而发行量和流通次数是可以控制的。
因此,美元的升值和贬值是可以控制的。
当美元的发行量高于流通量时(附:货币流通量=总流通量/流通次数),货币贬值,经济衰退,反之,货币升值,经济发展。
货币价值的上下波动同时意味着进出口量的变化。
以中国和美国为例,美金的贬值造成了购买力下降,反之带动人民币升值引起的购买力上升。
而中国在世界中扮演的地位是一个大出口国。
而美国这样的进口国的购买力下降,无形中缩减了中国的出口市场,而人民币的升值更是让中国的国际市场更为广阔。
因此,在美国经济衰退的同时,中国市场的虚假繁荣使得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更加衰弱。
这好比一个富裕人家和一个小康之家的烧钱竞赛。
也许同样的资产只占富裕人家的5%,但是在小康人家却占到了50%。
这必然导致小康人家破产,而富裕人家虽有一定损失,却未伤元气。
此举的目的在于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防止发展中国家对其造成威胁。
商品的国际流通必然跟随着货币的国际流通,而货币的国际流通主要依赖于美元。
因此当美元贬值的时候,代表着世界性地购买力下降,国际市场萎缩,进出口量减少,商品价格降低,所有一切都是对商品出口国不利的。
而世界上的商品出口国主要集中在不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靠出口简单加工的商品或者原材料以赚取利润,由于没有高新科技的支持,小商品和原材料几乎都会受到需求量的影响。
购买力下降意味着需求量减少,因此美元的贬值将直接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衰退。
而美元大贬值的时候,许多国家将会因此而破产。
同样,当美元升值的时候,进出口量上升,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从中谋取大量利润,发展中国家在市场经济中无法完成与倾销商品对等的商品交易,双方利润差使得发达国家谋取了大量利润,而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不利地位。
作为防范机制,中国和很多其他国家购买了大量美元债券,以此调节商品经济市场中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地位。
然而,美元的大额度贬值和人民币的持续升温,其中的汇率差仍然造成了大量的损失。
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若一次撤出所有的债权,理论上说美国的经济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数额,甚至有可能造成美国经济的全面破产。
但是,如果欠债的人死了,债主的钱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对美元的操控,是各个国家互相谋取利益最大化的博弈。
虽然各国有不同的手段希望进行干预,然而,只要资本还在运作,只要美国仍然是铸币国,那么,美国在世界经济的霸权和主导地位是永远无法撼动的。
无可否认,货币汇率,尤其是美元汇率的上下波动也会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以美元为世界性流通的货币而言,在当今形势下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规避了信用低的一些货币流通市场的时候的一些缺陷,同时,美元汇率的上下波动可以促进消费市场的发展或者限制其过快发展。
美元,是调控世界经济的一件有力武器。
这也无可厚非。
但是,将石油和黄金握在手中的美元,总的来说还是弊大于利。
尽管如此,美国的经济还是有其本身的缺陷。
美国在货币运作方面一直都处于过剩的状态,正如上世界30年代商品生产过剩一样,当今美国的经济社会也处于一种畸形的狂热时期,货币的价值被抬高到远远高于其本身价值的地方,而过分的抬高引起的虚假的繁荣被称为“泡沫”。
顾名思义,“泡沫”一受到刺激马上就会破裂。
而货币这种泡沫破裂的是其信用符号。
而商品交易间的信用被打破后,必然造成双方供求和利益上的严重失衡。
当这种失衡发生在美元上时,由于美元的广泛流通,立刻造成了世界经济的大危机,大萧条。
供求关系的破裂和信用的障碍导致了原来的承诺无法兑现。
其本质和明代“大明宝钞”发行的问题一样,发行的货币当时的购买力和现在的购买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中间的落差引起了巨大的损失。
需求方无法再兑现向供应方作出的承诺,从而供应方出现了巨大的贸易损失。
供应的堵塞造成了商品的囤积,为了销售商品,供应方被迫降低物价,导致了普遍性的购买力下降。
经济开始普遍的大衰退。
货币流通过量造成的虚假的经济泡沫是商品经济共有的特性,只要货币还在商品交易中充当交易媒介,那么这种现象就不会消失,除非采用强制手段控制过剩的货币量。
由于货币是一种只有交换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所以货币会根据不同的需求而产生不一样的交换价值。
而货币的交换价值本身使它衍生出了使用价值,因此根据需求量的不同而产生出的巨大的价值的差别使得货币很容易被过量流通,从而产生经济泡沫。
因此,美元汇率的大幅度上下波动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是致命的。
它会瞬间导致整个市场天平的倾斜,从而在国与国之间产生巨大的贸易障碍。
这是需要规避的。
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市场经济体系里,货币永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要货币仍然再起作用,那么其影响必然不会消灭。
因此,消除货币对世界的不良影响,必须要建立起一个更为完善的社会和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