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同各国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在各国新的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保持者强劲的力量。
2、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是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 它的产生有赖于悠久的文化基础、渴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竞争的政治基础。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重要性的广泛宣传, 以及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上的科技取向。
3、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的教育理论思潮。
这是一种在西方具有极大影响的教育理论思潮。
4、终身教育(学习)思潮:终身教育: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
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一切教育方面,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
终身学习: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5、全民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
6、进步教育思潮:进步教育是用来表示1910一1950年之间美国学校中所发生变化的一个名词。
是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教育派别的思想。
7、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是把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认知能力、教学过程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学习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8、教育思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相同的理论旨趣与价值观、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的教育思想潮流。
是关于教育的一种观念形态、抽象理论,是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观反映。
二、填空1.里根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61计划》:它是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的,全称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其主旨是普遍提高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科学、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育质量。
其期限是从1985年至2061年。
《2061计划总报告》,发表了五门课程的基本内容。
这五门课程是:《生物学和保健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技术》。
选择科学、数学和技术之共同核心内容的标准:首先考虑的是那些对科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是对现在和数十年后仍应懂得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尤其是那些为人生建造知识大厦之永久基础的种种概念。
其次还应遵循如下一些标准:知识的适用性;知识的内在价值;知识的哲学价值;知识有助于树立社会责任感;知识有助于丰富童年时代。
构建的新的课程模式不同于传统之处表现:第一,课程综合化。
第二、强调学习概念和思维技能上。
第三,人文与科技的交叉融合。
;2.学习化社会源于美国教育思想家哈钦斯的《学习化社会论》,1968年,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全面揭示了学习化社会的理念。
学习化社会的建立应该具备六项基本条件,即“学习的个人、学习的家庭、学习的组织、学习的社区、学习的政府和学习的网络。
3、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最早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
4、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专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提出“将教育看作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
”5、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
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标志终身教育的真正概念化和体系化。
6、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第一块基石,60年代和70年代是西方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核心观点和最具代表性的理论。
7、宗滴恩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全民教育行动计划在全球正式启动。
提出《全民教育全球监测计划》8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教育论坛”,全面评估“全民教育十年”计划的完成情况并通过《达喀尔行动纲领》,重新确定了2015年前世界全民教育行动的六项目标。
9、E-9会议”的全称是“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
会议期间发表了《德里宣言》10、教育科技取向思潮的当代潮源及基本观点:一是未来主义学派;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1、未来主义学派的科技统治论与教育的科技取向:技术决定论;科技统治论;技术构想制与国家官僚制相结合的体制。
精英技治论;“权威技治论”。
“民主技治论”。
12、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中国(十六世纪以前)→意大利(1540—1620年)→英国(1660—1750年)→法国(1760—1840年)→德国(1840—1910年)→美国(1920年至今)。
三、解答题1、科技取向思潮的产生背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 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教育思潮是社会文化意识的表现,也是社会的产物, 一定的教育思潮, 是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条件上, 由人们的需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
1、科技取向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Sts 课程;科技教育,首先是传授科技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思维训练、实践技能培养等。
教学方法:发现法;创造性探讨法(发问--思考—探讨—创造);实验法;模拟创造法1、终身教育思潮形成的背景1.适应国际间的协作2.适应民主化进程3.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4.社会生活文化化5.人类寿命延长,休闲时间增加2、终身教育思潮的基本理论观点1.改造以学校为主和为终结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2.改造社会,使整个社会学习化3.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重新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4.重视人的自主“学习权”,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3、教育思潮的特点1、有共同或相近的理论主题,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2、对具体的教育观点、学说甚至流派发挥着带动作用,对教育实践呈现着理论导向作用。
3、表现为一些宏观的、动态的、集中的思想倾向,蕴含着某种哲学基础、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方法论意义。
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学说的演化,成为某一阶段教育观念发展潮流的标志。
4、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1、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认识2、教育的经济性质的认识5、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它是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最早应用,进而由沃尔茨首先给予理论阐述而获得特定含义的。
人力资本包括量与质两个方面:量的方面指一个社会中从事苟用工作的人数及百分比、劳动时间,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社会人力资本的多少;质的方面指人的技艺、知识、熟练程度与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人从事生产性工作能力的东西。
在这些方面,每个劳动者也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个劳动者在受到一定教育和训练前后,他的劳动的质量或工作能力技艺水平和熟练程度,也是有差别的。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评论)高度重视人的能力、智力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断言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能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收益,揭示了国民收入增长高于国民资源增长的根源。
在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经济的某些客观规律,为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武器,也促进了60年代教育投资热的兴起。
6、陶布曼的筛选理论陶布曼认为,人力投资对收入分配有一定的影响,但绝不能对此估计过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主要来自教育以外的其他各种原因。
提出的“作为筛选工具的美国高等教育”的观点,形成了视教育水平为信息的“筛选假设型论”。
该理论假设教育是一个“筛选装置”,不同的学历为雇主识别求职者的能力提供“信号”,雇主便从中选聘有适当能力的求职者。
7、筛选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异同1、都认为求职者的教育水平与工资高低成正比。
2、筛选理论是从分析雇主及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得到的信息问题中,把教育作为“筛选装置”来说明教育水平和工资关系的,两者的不同在于:a、人力资本的观点是“教育——劳动生产率——工资”,认为提高受教育程度就会提高一个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得到较高的工资,二筛选理论的观点则是“教育——筛选——工资”,为教育只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并没有改变一个人的生产率,它在水质上只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一种信号,因此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源于他在劳动力市场所起的筛选作用。
3、筛选理论就得出一个与人力资源理论原有观点不同的见解:如果雇主对雇员的学历要求超出岗位的需要,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一定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如果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结构没有改变,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不能促进社会的平等。
反之,过分的依赖学历文凭作为选聘的依据,在没有适当的协调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将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严重地后果。
8、教育经济思潮的不足及负面效应a、教育是一种文化。
教育首要的是继承和传送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现代文化绝非仅仅是经济文化,即使是经济文化,其深层结构也是一种符合人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意识、心理和行为方式,他不是浅层的物质的或物欲的追求,否则,人类的价值体系将失去它赖以持续发展的内源性力量。
教育必须为经济服务,它不仅能把自己局限在经济层面上去建构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文化,充其量只是一个方面而已。
b、不能搞“经济化教育’。
在发展经济时,把教育作为其中一个要素,无疑是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这绝不等于现代教育是种经济化的教育,不能过于夸大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不能仅以经济需求规范教育的本质和发展。
必须始终牢记,教育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一致,并不等于使教育经济化。
C、单纯以经济为导向的社会发展战略、把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年收入,把增长和效率视为发展的唯一尺度,导致严重地恶果。
人异化为工具、价值观极端功利化。
以人为导向的发展、人精神的丰富、道德情操的允实、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进步与整个社会的协同化进步,应当成为社会包括教育的价值取向。
9、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人”;(2)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3)人具有主动地、创造性地作出选择的权利;(4)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极为重要的内容9、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1、技术主义使人被异化2、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10、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内容和观点1.人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或工具:传统教育把人当做灌输知识的口袋和道德驯化的工具。
在教师的眼中只有知识、分数、成绩和排名,没有学生鲜活的生命和独特的个性。
“真正把人当做人来对待的教育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压倒一切;教师处于强势和主导2.教育要实现对人的充分尊重:学生应处于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中心;学生的生命、健康、尊严、人权应该得到切实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