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启示录
名师、教授们的生活同样
异常艰辛,闻一多、华罗庚两家 一度十几口人共居一室,中间用 的奇特格局。 为躲避轰炸,教授们大多住
布帘隔开,形成“布东考古布西算”
得分散,有的住在几十里外的远
抗战中后期,物价暴涨, 闻一多不得已挂牌治印, 补贴家用 郊,步行来上课,周培源先生骑自 养的马上课,从不迟到。
12
1944年12月28日, 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
•
我们这些西南联大的学子,深深地怀念着在“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和 “刚毅坚卓”校训熏陶下的岁月,深切感谢母校和老师们辛勤的培养之恩。
——朱光亚(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之父)
•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 也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至1944年取得硕士学位。战时,中国 大学的物质条件极差,然而,西南联大的师生却精神振奋,以极严谨的态度治学, 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 ——杨振宁 (诺贝尔奖获奖者)
宗璞 (著名作家,冯友兰之女): 有人就看见日本人坐在飞机里, 一面笑,一面往下投弹。因为没有 阻拦,它就飞得很低。我们就在这 种环境下,还是照常地上课,教书 的教书,学习的学习。 宗璞和冯友兰
10
日本飞机投弹
艰苦的环境
1939年,联大 新校舍
图书馆
图书馆内用废汽油桶、 木箱叠架起来的书架。
1944年,学校财政困难, 被迫将校舍铁皮屋顶卖掉, 11 换成茅草顶
回首往事,西南联大给予我的教育永志不忘,由此确立我的报效祖国的决心 永世不移。
——陈茹玉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
• 在联大的几年,给我脑海里打下烙印最深的是“穷则思变”四个大字,就是 再穷也要拿出一流成果,出一流人才,学生要学出好名堂、好成绩。
——涂光炽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矿床学家)
4
联大辉煌成就
• 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 联大学生; 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 有3位是联大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 其中联大学生有90人 联大校友录上,还有两个更为耀眼的名字——杨 振宁、李政道,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5
•
•
•
• 华罗庚完成了开创性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吴 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结构》被视为该领 域的经典;还有张青莲的《重水之研究》、赵九章的 《大气之涡旋运动》、孙云铸的《中国古生代地层之 划分》、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马大猷的 《建筑中声音之涨落现象》、闻一多的《楚辞校补》、 冯友兰的《新理学》、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 稿》、汤用彤的《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等等大批奠 基性论著。
• 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耀眼成就,抗日 救亡的铁流中同样有他们刚毅坚卓的身影。九年间,先 后共有1200余名联大学子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大军,有14 位联大学子献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6
一、南渡——长沙岁月
• 1937年8月19日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 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师生接到教育部南迁长沙, 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通知 • 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 张伯苓任常务委员负责领导全校工作
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耀眼成 就,抗日救亡的铁流中同样有他们刚毅坚卓的身影。 九年间,先后共有1200余名联大学子投身于抗日救亡 的大军,有14位联大学子献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13
四、东藏——薪火相传
大师云集, 群星璀璨
• 这是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其中既有国学大师陈寅恪、 哲学家汤用彤、经济学家陈岱孙、社会学家潘光旦、物 理学家吴有训、叶企孙这些久负盛名的学者;又有吴大 猷、费孝通、华罗庚这样一批在战火中回到祖国的年轻 学者;在西南联大条件最简陋的实验室里,却工作着中 国最负盛名的老师。
14
联大时期的部分成果: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汤用彤 《中国佛教史》 钱穆 《国史大纲》 郑天挺 《清史探微》 冯友兰 《贞元六书》 金岳霖 《知识论》、《论道》 陈序经 《文化学系统》 吴征镒 《滇南草本集》 潘光旦 《优生原理》 罗庸 《鸭池十讲》 朱自清 《诗言志辨》、《经典常谈》、 《新诗杂谈》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 冯至 《歌德论述》、《杜甫传》 沈从文 《湘西》、《长河》 华罗庚 《堆垒素数论》 吴大猷 《多原子分子的机构及其振动光谱 周培源 湍流理论
长沙临时大学已经正式更名 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2月19日开始西迁云南的旅途, 旅行团在路途艰难的情况下,徒步68天, 三千多华里,于1938年4月平安到达目的地
9
三、东藏——艰苦岁月
1938年的秋天,伴随着 日本飞机在昆明投下第一颗 炸弹,昆明从此不再宁静。 刚刚落脚昆明的联大师生在 炮火的洗礼中,拉开了战时 昆明生活的篇章。
左起北大校长蒋梦麟 清华校长梅贻琦 南开校长张伯苓
• 临时大学于11月1日开始上课
7
二、西迁——在路上
临时大学西迁示意图
300余人构成的旅行团在迁滇的路上
1938年2月19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200多名 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开始西迁云南之路
8
二、西迁——在路上
旅行团到达昆明
最后一批抵达长沙的 教授合影
3
关于西南联大的记忆
• 回忆昆明联大时清坐茶馆日复日设备简陋学习勤研究启蒙发源地——最 可贵的是敬业和团结精神。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西南联大三校之间均如此。 联大师生敬业精神和友爱、团结的优良传统,是能造就众多人才,驰名于中外的 主要原因。在抗战期间,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不能亲赴前线或参加战斗,只有积 极从事科学研究,坚持谨严创造的精神,自学不倦,以期有所贡献于祖国。 ——郑天挺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
15
联大时期部分获奖著作
西南联大启示录
吴 娟邝 Biblioteka 梅主 讲 人 :1
篇章一 历 史 追 溯
2
关于西南联大的记忆
•
这个草创的新大学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在那强敌深入、 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弦歌不辍确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追求民 主与科学确是当时我们的共同认识和信念。 ——陈岱孙 (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