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1.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称为“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为“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
B.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C.依宗法,继承大宗的是嫡长子,嫡长子也称为宗子。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故又叫“宗主”。
D.宗法是旧时以社会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2.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妾生的儿子。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B.众子是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
C.汉代以后,“亲”表外亲,“戚”表内亲。
“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
D.旧时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
3.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六亲泛指亲属。
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右,为昭。
B.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
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C.《陈情表》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
D.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4.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五常“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B.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C.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列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大的称为“伯”,有时也称为“孟”,但二者有区别。
嫡长子称为“孟”,庶出长子称为“伯”。
5.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衅钟、衅鼓,是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为衅钟。
B.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指称国家。
C.古代祭祀时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
祭祀用的牲畜体全叫“牲”,毛色纯一的叫“牺”。
D.古代给尸体穿衣下棺,叫“入殓”。
6.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坟墓是埋葬死人的地方。
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
B.古时用“崩”来比喻帝王的死。
用薨来比喻诸侯和王后的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C.古代祭品,太牢指猪、牛、羊各一;少牢指猪、羊各一。
D.丧礼,古代“凶礼”之一。
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7.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
“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旧时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C.“棺”是指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椁”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
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D.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
“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
“庐墓”是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8.以下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关于朝拜等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
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
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会出兵征伐。
B.觐:朝拜皇帝。
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
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觐礼规定,天子要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表明天子有礼。
C.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
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
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
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
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
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D.国家之间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称。
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彼国往此国叫“聘”。
9.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绝不违背信约叫“誓”。
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
举行这种仪式,不要杀牲、歃血。
B.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
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做“盟礼”。
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
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
C.歃血:指古人盟誓时双方主事人用嘴吸一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意的仪式。
结盟之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
D.遇:诸侯之间在没有约定的地点或时间忽然相见,就叫“遇”。
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
诸侯双方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宾,地远的一方为主,双方由主宾之礼接待。
10.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祖:古代践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为别人设宴送别。
B.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去举行。
泰山高,离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禅”。
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封”。
C.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等),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11.以下古代宗法中关于祭祀之礼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这是一种礼制,凡重要器物制成,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
B.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C.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D.少牢:古代祭品,指猪一头。
12.、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崩:本指山倒塌。
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亡。
B.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亦以此称之。
C.殇:古代称成年人死为殇。
D.死:古代平民之死亡。
13.、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殓:给尸体穿衣下棺。
也叫”入殓”。
殡:古代指殓而未葬。
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B.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C.七七: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D.庐冢:也作”庐墓”。
古时指为父母或师长而修的坟墓。
庐,房屋;冢,坟墓。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坐是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
坐席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坐席时要尽量把身体靠后坐一点,以表示谦虚恭敬。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即行礼叩头。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素拜。
此外还有稽首、顿首、空首等。
C.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
D.执手是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如《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士是商周时期最低级的贵族阶层。
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在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
B.小人是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
又指道德低下的人。
另外,小人又是旧时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称。
C.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贵族阶层的称呼。
D.百姓是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
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B.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右为尊。
C.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D.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左迁”。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古人讳言“钱”字,所以把请人作诗作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两汉将买官叫做“铜臭”。
B.避讳主要分两类:一是国讳,二是家讳。
C.古人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入土,出恭。
D.《赤壁之战》中“权起更衣,素追于宇内。
”“更衣”讳言大小便的说法。
18. 以下关于古代的服饰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 古时只有王公贵人等有身份的人才能着冠,百姓只能用巾包头。
巾又称梢头、幅巾、巾幘。
唐朝时称幞头,后加了衬垫发展成硬质的“乌纱帽”。
B 古人穿衣称“上衣下裳”,“襦”“袍”属于上衣,“裙”“裤”属于下裳。
C 古人的鞋,又称屦、履,分革、丝、麻、草四种。
革履、丝鞋是有钱人才能穿的。
D古代的袴只有两个裤筒,没有裆。
裈(裩)是大裤衩。
煞风景的行为“花上晒裩”,就是指在花上晒裤衩。
19. 下列关于官员服饰说法错误的是()A 古代文武百官分九品,文官官服上绣的纹饰皆为鸟,武官官服皆为兽。
B唐宋时期,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
白色庶人可以穿。
C 布衣、褐衣、緼袍是寒士庶人的装束。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D 环、玦、容臭都是古人所配的玉饰。
《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 下列关于古代器物说法错误的是()A 鼎、镬、鬲、甑、釜都是古代煮或蒸东西的器具。
豆、笾、箪都是盛东西的的器具。
B 尊(也作樽)、壶、觞、觥等都是盛酒的器具,“箪食壶.浆”、“一樽.还酹江月”“觥.筹交错”提到的就是酒器。
C 榻、床是古代坐具,形似床而较矮。
几、案是古代桌子。
D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朝簪:朝廷官员上朝时手拿的笏板。
21.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的纪年法是属于()A干支纪年法B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C年号纪年法D年号干支兼用法22.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下面不是表现中秋的诗句是()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3.下列对传统节日表述不正确的是()A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B寒食节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春节前一、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