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旅游形象定位及策略摘要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地处全国腹心,得中独厚;扼黄金水道之中游,得水独优;并以其“汗江交汇”、“龟蛇对”、“三镇鼎立”、“湖群环绕”等特有景观成为我国大城市中独具“水、桥、山、楼、寺”等多元旅游资源组合的城市,可谓人文、自然景观皆有,古代、近代景点兼备。
然而,尽管武汉市的山多水多历史遗迹多,好山好水未必好玩,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难以令人乐观,它既无叫得响的名牌旅游产品,也未有世人眼里树产起独特的旅游形象。
以旅游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相比,1994年武汉市旅游接待总人数仅有13.19万人,居第17位,这说明武汉市旅游业还处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温冷地带。
为何武汉市旅游业难以升温?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增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然而武汉市旅游业仍然迟步不前。
因此,分析探讨武汉市旅游发展策略意义重大。
笔者主要从武汉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及现有的定位展开分析,然后找出影响武汉市旅游发展定位的因素,从多方面剖析对武汉市进行定位和策划,最后根据武汉市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以"华中人文山水苑,近代历史大舞台"给武汉定位.关键词: 旅游形象定位历史地理策略第一章武汉市旅游形象现状分析 (4)1.1江城三菜一汤,山水苑 (4)1.2武汉市城市圈旅游业态 (4)第二章武汉市发展现存的问题 (5)2.1缺乏个性形象定位 (5)2.2资源不尽丰富 (6)2.3旅游发展高速度低质量 (6)第三章影响武汉旅游形象定位的因素 (8)3.1地理位置 (8)3.2历史背景 (9)3.3客源分析 (10)3.4旅游交通 (11)3.5旅游酒店 (12)第四章武汉市旅游形象定位及塑造策略 (12)4.1华中人文山水苑,近代历史大舞台 (12)4.2.1加强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突出主题形象。
(13)4.2..2.善识别符号,改善景区形象。
(13)4.2..3改善接待条件,改造城市形象。
(13)4.3形象宣传策略 (14)4.3.1因“客源地”制宜地开展形象宣传。
(14)4.3.2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加强形象宣传。
(14)4.3.3利用公关与节事活动促进形象宣传。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第一章武汉市旅游形象现状分析1.1江城三菜一汤,山水苑武汉旅游卖点归结来说就是“三菜一汤”——黄鹤楼、归元寺、省博物馆、东湖。
而这四个景点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集,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相去甚远,不能让外地游客形成对武汉的总体印象。
武汉虽说有山有水,但却在旅游发展商面没有具体的体系,武汉湖泊多,但未在这一优势上发挥长处,黄鹤楼名声的在外,但也未形成相关的旅游体系,归元寺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卖点,但始终是三菜一汤放在一个桌上却不能相互呼应,在地理条件方面有龟山蛇山,东湖南湖等湖,山水能相互呼应形成体系,但在旅游发展方面设施方面却落差很大,没有自己的主题和风格。
武汉没有因旅游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应该是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
一个城市旅游业是否发达,关键不是在于观光旅游上,而在于旅游观光带动的餐饮、住宿、娱乐、购物这些行业的发展。
武汉在这方面就的政策机制很不完善,观念也很落后。
绝大多数游客来武汉,仅限于对黄鹤楼、归元寺等几个较著名景点的参观。
能够较长时间停留的一般为本地游客和周边城乡游客。
而外地游客及外国游客在武汉的停留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天。
武汉长期扮演着旅游中转站的尴尬地位。
这样游客能够在这里购物消费和娱乐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
而旅游业各部门的相互割裂,正式武汉扮演这种角色的重要原因。
1.2武汉市城市圈旅游业态武汉城市圈已经开发或比较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点) 226 个,资源类型包括6 大主类②、17 个亚类;其中,亚类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所列31 个亚类的5418 %。
资源主类中,建筑与设施112 处,占总数的4916 %;水域风光46 处,占总数的2014 %;生物景观32 处,占总数的1412 %;地文景观21 处,占总数的911 %;另外,遗址遗迹14 处, 气候气象景观1 处。
资源亚类中,综合人文旅游地51 个,占总数的2216 %;居住地与社区37 个,占总数的1614 %;天然湖泊与池沼36 个,占总数的1519 %;树木类景观区30 个,占总数的1313 %;另外,综合自然旅游地17 个,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11 个,景观建筑10 个,地质地貌过程形迹4 个;河段5 个;泉5 个;野生动物栖息地2个;天气与气候现象1 个(避暑胜地) ;史前人类活动场所3 个;水工建筑4 个;交通建筑2 个;单体活动场馆3 个;归葬地4 个。
人文旅游资源占优势,文物古迹多。
武汉城市圈人文旅游资源占总数的5518 % ,主要是文物古迹,共79 个,占总数的35 %。
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城市圈多湖泊风光和森林公园。
资源过于集中,地区分布不平衡。
城市圈旅游资源45 %集中在武汉市,使拥挤的城市和交通更加拥挤,从而降低了景区的吸引力,而对于旅游资源较少的城市而言,因不成规模而受到冷落;这使得圈内城市旅游形象不对称。
资源等级质量较好,开发潜力大。
武汉城市圈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景区单位将近占概查总数的一半,但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属于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6 ] 旅游设施建设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城市圈山地森林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共14 个,其中6 个列入了概查总数。
第二章武汉市发展现存的问题2.1缺乏个性形象定位武汉城市圈毗邻地区主要旅游城市现有旅游形象定位如下:重庆旅游形象的名片是重庆夜景,成都的旅游形象定位是“休闲之都”,长沙旅游形象定位于“伟人故里,山水名城”,洛阳旅游形象定位于“古都+ 花城”,南京旅游形象定位于“博爱之都- 南京”,九江旅游形象定位于“浔阳名城,美日阳光”,宜昌旅游形象定位于“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
在自然旅游资源与城市旅游形象上,武汉城市圈不具比较优势。
武汉城市圈没有江西庐山和湖南张家界那样国际知名的山地景观,没有河南开封与洛阳那样古色古香的历史名城,也没有宜昌三峡大坝那样举世闻名的水工建筑,光靠人文景观或者山水风光都难以在竞争中取胜武汉与成都、青岛、大连、上海等这些城市相比,又缺乏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
到上海,感受一种国际都市的感觉,到成都,体现一种悠闲的老成都的生活,到青岛,大连,感受海滨风光。
武汉呢?很明显,武汉,无法激起别人的目的性旅游愿望。
因为,他的城市形象非常模糊。
曾经有人把武汉定位为“中国的威尼斯”和“中国的芝加哥”,而这两个方面都是把武汉定位为其他城市的翻版。
况且无论从水资源,还是工业发展角度讲,都没有体现武汉这个城市的个性所在。
对于外地游客难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近年来,武汉喊出“白云黄鹤,知音江城”的口号为自己定位。
虽然涵盖了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却没有展现出城市所体现的一种独到的文化气息。
像大连的“浪漫之都”,上海的“时尚之都”,成都的“休闲之都”等,就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让游客产生一种对当地文化的向往。
目前武汉市的旅游形象为突出武汉的特色,也为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2.2资源不尽丰富从旅游资源角度来看,武汉市的旅游资源不尽丰富。
不像其他旅游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在旅游景观上的缺乏是限制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因此武汉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几个景点的参观上,要由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向渡假型旅游转变。
比如,烟台就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度假型城市。
它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加快四季海水浴场、游艇俱乐部、度假等项目,重点抓、葡萄酒庄、游艇俱乐部这些度假娱乐项目的发展。
而在武汉这些娱乐休闲项目的开发上就做得很欠缺。
对于一个没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城市,更是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2.3旅游发展高速度低质量从2004年到2009年,武汉旅游业一直保持20%以上的发展速度,今年更是逆势上扬,1—10月份,接待国内游客5362万人次,海外游客近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98亿元,同比增幅超过30%,增幅在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里排名第二。
随着武合、武广等高速铁路开通,第二航站楼兴建,武汉中部地理优势显现,迎来大量外地游客,武汉旅游业高速发展机遇来临。
但在这种高速度的发展状况下面临的确实低质量的旅游业态,交通拥挤,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承受能力有限等等。
让武汉外表看起来兴兴向荣的旅游发展速度下,埋下了很多的定时炸弹。
2.4旅游环境保护不足,资源整合程度较低武汉由于是全国特大型城市,城市常住人口密集,加之重工业十分发达,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对于旅游环境的破坏性污染,而伴随着武汉城市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情况也较为严重。
仅以武汉这一百湖之市的湖泊为例,据调查,上世纪90年代初,中心城区共有35个主要湖泊,总面积为95004.48亩,到目前已有8个被填占,实有湖泊27个,面积为89996.7亩,面积减少了5.35%。
即使是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缺乏科学的论证与整体的规划就进行粗放式开发的现象,导致了部分景区不可再生旅游资源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及历史、文化风格和气氛与新建设施极不协调等问题。
尤其是在当前全力保经济平稳增长的背景下,个别景点片面的追求开发的速度与游客的数量以提高经济收入,却忽视了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人为地牺牲环境,换取片面的旅游收入的高增长。
武汉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程度页较为低下,由于大量景区分属于多个不同上级主管部门的单独管辖,使得旅游业主管部门在部门和区域协调及行业管理中遇到的阻力较大。
部分景区已是多年来没有发展和改进的老线路、老景区,部分景区却仍处于“休眠”状态,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既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不能做到对旅游环境的有效保护。
这对于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第三章影响武汉旅游形象定位的因素3.1地理位置3.1.1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与汉江交汇处,具有天下之中,南北之中,长江之中的区域地理优势。
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是中部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
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交通的便捷性,是促进武汉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武汉东与黄冈市的团风县、鄂州市的华容区、梁子湖区、黄石市的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的嘉鱼县、咸宁市区相连,西与荆州市的洪湖市及仙桃市(省辖县级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的孝南区、孝昌县、大悟县、汉川市及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蝴蝶形状。
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地理上的“心脏”,故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
3.1.2面积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
七个城市辖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外环以内面积1171.70平方公里,武汉三环线(中环线)内的城区面积684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