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资源开发

文化资源开发

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Lushan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lenceTechnology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开发—佛文化之彬县大佛寺石窟开发摘要:随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 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逐渐多层次化, 旅游品味也随之提高, 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旅游业的新潮流、新热点。

而宗教旅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神秘性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前来朝圣、观光、修学和游憩。

关键词:佛教文化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产业开发一、引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

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

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

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

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

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

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

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

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

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全县辖13镇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

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产粮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古丝绸之路中重要的一环,在关中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一般来看,人们比较熟悉的石窟寺是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等,对于彬县大佛寺石窟则较少了解,而他又恰恰是中国佛教艺术顶峰时期的初唐佛教艺术风格的代表,其影响不仅涉及龙门、敦煌等地,还可远至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因为它可以作为丝绸之路出发点,长安的中央艺术形式的直接体现者,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大佛寺石窟是我国佛教艺术史上的一盏明灯,是唐宋史、佛学史的真实写照,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的实物宝库,是聪明才智的极致发挥,是艺术科技的华丽殿堂,是感情世界的完美表露。

二、彬县大佛寺开发现状彬县大佛寺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中阵亡将士应福所建。

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改名“庆寿寺”。

人们因其佛像高大雄伟,从明景泰年间俗称大佛寺并沿用至今。

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被誉为陕西和古丝绸之路第一大佛。

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主干线上。

东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南北朝时逐渐达到高峰,隋唐时达到鼎盛。

大佛寺石窟反映的就是这一鼎盛时期的造像状况。

石窟的石雕、泥塑、彩绘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征,大佛寺石窟理所应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亮点。

大佛寺石窟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雕塑史、建筑艺术史,以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陕西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大佛寺石窟,南依青翠巍峨的清凉山,北傍蜿蜒东流的泾河水。

凿岩为室,雕石成像,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共有大小石窟130多所,造像1980多尊,历代题刻170多幅。

分五个部分,即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

大佛寺石窟是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大佛寺石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007年进入中国和中亚五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2014年6月,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部分,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尽管这样,但是彬县大佛寺的知名度却不是很高,大佛寺对游客的吸引程度不够,造成此文化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三、佛教文化产品开发原则宗教文化类资源除了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可供观赏外,还具有考古、文化传播等功能。

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宗教文化类资源还为他们提供朝圣、敬拜、祈祷、修行等多种功能。

在古代,寺庙等还是旅行者的栖身之地,及时在当今,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寺庙仍是过往行人和庙会期间朝拜者的重要栖身之处。

佛教文化在我国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播、发展,佛教文化在人们中影响根深蒂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在人们心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无论是普通的旅游者,还是佛教的信仰者都可能成为佛教潜在的购买者,佛教旅游地中寺院、石窟、佛塔等实体景观和佛教圣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佛教旅游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很多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已经具有了开发的价值,彬县大佛寺石窟也不例外。

面对众多的佛教文化资源,彬县大佛寺想要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遵循以下开发原则。

1、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就是指开发佛教旅游文化资源时要结合旅游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充分挖掘蕴含在佛教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设计和开发出能够满足旅游者多种需求的旅游产品。

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佛教,而且还可以很好地发展佛教旅游事业,将佛教旅游发展壮大,使之成为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态性原则生态性原则指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时要注重佛教文化与周边自然景观的融合。

佛教生态旅游,以佛教周边自然景观为主,佛教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活动使自己感受佛教的生态底蕴,保护资源不受到任何破坏。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坚持生态性原则,可以引导游客从观念上净化思想,自觉保护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筹划佛教圣地文物古迹的修复与重建工作,尽最大可能保持其原有建筑格局和建筑风格,佛教圣地后来的人工建筑也要与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相协调,不能破坏原有的建筑风格。

合理开发佛教旅游地的旅游内容、接待项目,控制佛教旅游地的规模和接待人数,使佛教景区得到可持续发展。

因此彬县大佛寺应尽快改善周边环境,尽早关闭或迁移分布在彬县大佛寺周边的大小煤矿,为彬县大佛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3、特色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指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时,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挖掘不同佛教旅游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将这些资源组合成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一种独特的旅游体验和感受。

坚持特色性原则就要紧紧围绕佛教文化内涵这一主题,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佛教旅游地的不同特点,开发一些区别于其它佛教旅游活动的独特旅游项目,让佛教与我们日常生活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佛教旅游项目,使佛教信徒和普通游客者得到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随着旅游消费者需求水平的提高,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从观光旅游向参与体验旅游转变。

观光旅游是以游客观光游览旅游景点中的实物为主要方式的旅游。

这种旅游方式游客几乎没有参与体验旅游项目的机会,游客也很少能够真正亲身体验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很难受到佛教文化感染。

所以,观光旅游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参与体验旅游开发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动态式开发,除了设计观赏实体景观以外,还要设计一些与佛教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和体验项目。

游客可以在动态的佛教旅游活动中,亲身体验出家弟子的生活状况。

如出家弟子的饮食、住宿等。

在这种优雅的环境中感受佛教独特的生活气氛,可以让游客舍弃名、利等杂念,忘掉烦恼,净化心灵,实现佛教文化的深层体验。

四、彬县大佛寺佛文化开发策略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应挖掘佛教文化内涵,紧紧围绕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遵循科学开发的原则,将各佛教文化资源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将其组合成完整的文化产品,所以我认为彬县大佛寺佛文化开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佛教主题公园开发1955年7月,世界上最早的主题公园——美国迪斯尼乐园建成以后,人们很快地接受了主题公园这种新型旅游形式。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锦绣中华的主题公园在国内获得了成功以后,主题公园的形式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如:杭州“千古宋城”,无锡的“三国城”和“水浒寨”。

主题公园的形式、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只要主题定位准确,设计方案能够满足现代旅游者的多种需求,主题公园形式就能获得成功。

彬县大佛寺可以借鉴主题公园的形式来规划和开发。

结合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以大佛寺为核心建立一个佛教主题公园。

2、佛教节日庆典活动开发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文化对我国影向比较深远,在我国宗教的教徒中,佛教徒占有很大的比重,数量最多。

普通人虽然不是佛教徒,但他们对于佛教节日比较感兴趣,而且参与佛教节庆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通过开展和举办佛教节庆活动,可以增加佛教旅游地吸引力。

佛教节庆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佛教旅游地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佛教旅游业的发展。

所以彬县大佛寺应该重视佛教节日庆典形式的开发。

开发节日庆典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佛教节日很多,要重点利用这几个节日来安排旅游地一年的活动内容,从而提高彬县大佛寺的声誉,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佛教餐饮开发目前全国大部分佛教文化产品较为单一,主要是观光与赏景形式。

餐饮食品开发一直是空白,而且游客对佛教餐饮也不了解。

因此,开发佛教餐饮食品将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又一重大创新。

现代社会中,人们提倡健康的饮食,为佛教餐饮开发提供了市场潜力。

因此,彬县大佛寺可以开设如佛教素菜餐馆或素食餐厅,把素食延年益寿的理念向普通游客推广。

总之,彬县大佛寺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好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深层次地挖掘蕴含在佛教文化当中的人文内涵,使市场的需求与佛教文化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之上,搞好与之相配套的软、硬件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具一定特色的佛教产品。

参考文献[1]赵伯乐.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2]华钢.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08年第5期[3]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申遗成功共33个遗产点.中国新闻网[4]彬县大佛寺石窟——佛教艺术的典范.中国民族宗教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