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北京文综·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
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考点】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相关内容【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知县反对百姓种茶获利,但并没有说明政府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
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并非商人,而是经营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9·江苏单科·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答案】A2018年题组(2018·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和税收制度【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答案选B项。
自商鞅变法以来到晚清,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百姓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C项错误;富商大贾并没有操纵税收,D项错误。
【答案】B2017年题组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综·26)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以上 2 1.4%小计139 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考点】唐朝的土地制度。
【解析】材料中占有20—130亩土地者占总户数的74.1%,说明多数人都能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
由材料可知,占有土地300亩以上的大土地所有者仅占总户数的1.4%,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20—130”“74.1%”可知,拥有小块土地者占多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A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考点】清代乾隆年间大陆移民入台安居繁衍【解析】族谱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而非乾隆年间的特殊现象,A项排除。
B项正确,当时大量的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因此他们纷纷将祖先的牌位请回台湾,以便于拜祭;C 项材料无从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B2015年题组1.(2015·海南单科·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材料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强调重农意识只是表面现象,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关心百姓疾苦同样属于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雍正帝“申饬官员无能”这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根本目的是通过关心百姓疾苦,稳定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5·上海单科·11)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明代“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考点】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解析】朝贡贸易主要是处于政治目的,展示了天朝威仪,故A项正确;朝贡国需要得到明朝的特许,才能来华贸易,故B项错误;各朝贡国贡期并不一致,故C项错误;政府在朝贡贸易中坚持“厚往薄来”,因此政府不以获利为目的,外国获利甚多,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 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C2014年题组1.(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4·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故A项错误;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4·全国大纲卷·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解析】从材料关键词“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舆服’”可见此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上升、但仍受到限制,故A项错误;“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舆服’”可见此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上升,但并没有与官员地位一致,故C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
“后来一些商人……奢侈日甚。
”可见原先对商业的限制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
【答案】D二、非选择题1.(2016·江苏单科·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6分)(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3分)【考点】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解析】(1)第一小问做法,据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得出取消关卡和禁令,也就是允许自由经商;第二小问成效,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得出商业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第三小问目的,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得出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第四小问影响,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得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据材料二“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得出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据材料二“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得出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据材料二“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得出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