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研究_以昆明市盘龙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例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研究_以昆明市盘龙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例

城市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础,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载体。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为城市管理最基层的组织,其作用越来越凸现,所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广泛,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联系的城市社区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态势,社区管理也遇到许多新的问题。

而作为社区工作主要承担者的社区基层组织,其现有的管理体制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因此,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能力,解决好“议事”与“行事”、“资源”与“求职”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社区的迫切需要,如何实施社区管理体制模式的创新,强化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自治建设,已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昆明市盘龙区城市社区管理的实践与成就社区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工程。

昆明市盘龙区是昆明市的主城核心区。

全区国土面积345.8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46平方公里。

辖拓东、鼓楼、东华、联盟、金辰、青云、龙泉、茨坝、双龙和松华10个街道办事处,有49个社区居委会和16个村民委员会。

全区常住人口65.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万人,城镇化率93.75%。

可以说,盘龙区社区管理的好坏对整个昆明市的发展及城市社区管理具有直接影响。

为此,近年来,昆明市盘龙区结合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需要,针对城市管理重心偏高、基层社会管理不利的局面,借鉴上海社区管理的经验,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盘龙区“一委一站”工作体制的具体实践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社区居民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社区居委会在职能上“议事自治”与“行事服务”的矛盾日益凸现。

为解决这一矛盾,2005年,盘龙区组织社区工作者赴上海学习,结合盘龙区的实际,在拓东、东华两个街道下辖的11个社区开展“一委一站”试点,并取得成功经验,2006年底,“一委一站”工作模式在全区全面推行。

“一委一站”,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还原居民自治,承载社会事务,以适应社区建设需要而创新的社区基层管理与服务体制。

即根据《居民自治组织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研究———以昆明市盘龙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例韩秀红郑静萍(中共昆明市委党校科研处,云南昆明650215)摘要:社区是城市管理最基层的组织。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变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因此,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能力,解决好“议事”与“行事”、“资源”与“求职”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社区的迫切需要。

实施社区管理体制模式的创新,强化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自治建设,已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盘龙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基本经验;创新对策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994(2009)06-161-04收稿日期:2009-09-10作者简介:韩秀红(1966-),女,辽宁沈阳人,中共昆明市委党校科研处副教授。

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郑静萍(1961-),女,云南普洱人,中共昆明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

研究方向: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PC2009年11月第10卷第6期Nov ,2009Vol.10No.6161··法》,在社区民主选举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同时,设置一个社区工作站,将二者的职责分离。

将原来的社区居委会“议行合一”工作模式改革成“议”、“行”分离,即由社区居委会“议”事,社区居民委员会重新进行选举,把社区公共单位的代表选进居委会,充分发挥其自治作用,开展社区服务,社区工作站“行”事。

街道党工委领导社区党组织开展工作,社区党组织是“一委一站”的领导核心。

社区居民委员会在街道和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结合本社区建设的需要,履行自治职能,民主议事决策,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协调各方力量,搞好社区建设。

街道办事处指导社区居委会进行自治。

社区居民委员会对社工站进行指导、监督、考核。

“社区工作站”(以下简称社工站)是指由街道办事处派驻到各社区的工作机构,承担政府在社区的社会事务和落实社区居委会的决策。

通过“议行分离”的工作模式,使原居委会的两种角色、两种责任通过两个组织进行了分化和规范,充分体现了社区居委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性质,解决了社区居委会职能上“自治”与“事务”之间的矛盾。

(二)盘龙区实行“一委一站”工作体制取得的成效盘龙区实行“一委一站”工作体制,增强了城市社区基层组织的活力,拓宽了社区工作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

1、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地位。

实行“一委一站”工作体制后,还原了社区居委会“自治组织”的本来面目,社区居委会成员来源于群众,生活在社区,说话份量重,威信高,能集中大量时间和精力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解决社区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了。

2、较好地理顺了街道、居委会和社工站的关系。

“一委一站”的社区管理模式实现了街道办事处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名为指导实为领导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的转变,也实现了社区管理从高成本低效率到低成本高效率的转变。

对于不属于社区的工作事务,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必须本着“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按照权利与义务、劳动与报酬对等的原则,委托社工站办理,使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度和对社区生活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居民自治的能力。

3、强化了社区的民主自治权和管理权。

传统模式下的社区居委会干部疲于应付繁杂的行政性事务,无法集中精力落实社区民主自治权和管理权、商议社区发展大计,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未能及时得到激发和调动,久而久之,影响了社区居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实行“一委一站”后,社区居委会有能力、有精力、有义务、有职责了解民情民意,商议社区大事,解决居民难题,使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了恢复和增强。

4、能够及时解决社区居民的困难。

实行一委一站,改变了原来社区居民委员会议行合一的传统模式,充分体现社区居委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性质,真正使社区成为群众的“头”,而不只是政府的“腿”。

如:东风巷社区居委会在得知本社区东风巷14号院坝的环境卫生一直处于脏、乱、差的状态,就及时与社区工作站和居民小组长商议,并集资一千多元,组织居民自发进行绿化,维护院坝的卫生,使原来环境卫生较差的楼栋院坝的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工站的分工协作,使社区居民反映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并使社区居民能够真正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增强了居民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的意识,使社区居民对社区有认同感与归属感。

5、成功实现了共驻共建与资源共享。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共驻共建与资源共享,发挥社区人力资源优势,为社区解决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明通巷社区居委会与驻社区22家公共单位签订了结对协议,形成了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社区氛围。

6、较好地激发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实行“一委一站”社区管理模式后,社工站工作人员可以专心“行事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用人机制上由办事处实行一年一聘,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由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进行考核。

这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增加了工作站人员的压力,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二、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的对策(一)进一步明确社区管理的重心,理顺条块关系,不断提高社区的管理效能1、明确和强化社区的工作职能。

目前,许多城市任务层层落实到社区,为此,政府应着眼于明确和强化社区的职能作用。

按照社会行政管理的职能,使其接受街道和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

街道对辖区内的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街道经济组织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负起全面责任,有效提高街道社区管理的效能。

2、理顺“条块”关系,形成以街道综合管理为主的结构体系。

要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新体制。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强化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能的基础上,突出街道办事处在辖区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的管理权力,确保街道办事处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事务负起全面责任。

韩秀红郑静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研究162··3、继续强化街道社区的公共管理职能。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必然使政府管理发生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政府管理逐步转化为以公共管理为主;二是公共管理的范围逐步向社会基层转移。

因此,有必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要求,继续强化街道社区的公共管理职能。

即要赋予街道办事处以更为实际的政府管理权限,以其“准政府”的角色,履行实际的政府管理职能。

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是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关,街道党工委在地区中起领导核心作用,街道办事处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区政府的授权,对辖区内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行使相应的公共管理职能。

因此,一定要加强街道党政机构和居民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和体制建设,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不是政府,不谋政事”的局面,按照一个基层政府所应具有的公共管理职能的要求来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

为了实现街道的综合管理和检查监督职能,有必要建立行政性的监督机制。

区监委可以在街道设立行政监察机构,与街道纪工委合署办公,负责党风廉政建设和纠风等工作的布置、检查和督促。

与此同时,加强信访部门、财政审计部门以及居民自治组织的监督,以保证社区各项工作的井然有序和规范运作。

另一方面,根据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充实街道的财力,使之与街道现有的管理责权相匹配。

在分税制财税体制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应尽力保证街道财力的可靠来源,建立区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节街道的财力体系,促进社区的均衡发展。

(二)加强社区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育,形成优质的社区工作基本力量1、加强社区管理队伍的建设。

社会的高速发展迫切要求按照现代管理的要求,将那些思想坚定、道德修养高、善于团结同志、年龄结构合理、有专业知识的同志吸引到社区管理工作队伍中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街道社区管理工作队伍。

为此,上级政府应多配备一批高素质的社区管理干部,并尽可能地向社区多输送优秀党员干部,充实和提高社区管理工作队伍的力量和素质;各级党校要为社区干部的培训提供方便、创造条件,使从事社区管理工作的同志尽快提高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学会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完成社区管理任务,以适应新时期社区管理工作的需要。

2、全力调动各类人员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社区工作合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