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业互联网的格局
从工业化体系到人工智能,从传统制造到万物互联,工业互联网,一场
如诗如画的鸿篇巨制正在上演
工业互联网的起源及发展格局
如果一定要为工业互联网找一个起源,那一定是通用电气(GE)。
作为一时瑜亮的世上最大多元化服务公司,GE拥有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等高端设备到照明、塑料等日用商品门类齐全的产品体系,强大制造业的技术实力,以及IoT上精耕细作的丰富经验。
2012年,GE发布首份工业互联网白皮书,定义了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要素:借数字化之手,链接工业生产最核心的设备、人与数据。
在这份堪称工业互联网开山之作的白皮书中,GE提出了“the Power of 1%”的概念,阐述15年内减少任何一个核心行业1%损耗在全球工业带来的价值:航天领域300亿美金、能源天然气660亿美金、医疗健康中系统支持630亿美金……
GE认为,波澜壮阔的市场前景下,不论是满足效率安全和实时可靠的工厂内网、工厂外网和标识解析等基础业态,还是工业运营产生的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数据同步、人工智能改造等新型业态,工业互联网都是产业升级的核心手段。
在GE的基础上,美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和行业标准应运而生。
为响应“再工业化战略”,制造业与IT巨头抱团的工业互联网联盟(IIC),组织美国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机构(DMDII)先后成立, 吸收了一批工业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所、商业组织等巨头加入,包括波音、洛克希德马丁、通用电气、罗尔斯.罗伊斯、微软、GE、思科等。
美国引领潮流,德国也不甘落后。
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旨在基于CPS技术帮助德国的企业增强产品竞争力,实现从“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提升企业全球化能力。
立足工业化4.0,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6年,西门子MindSphere横空出世,旨在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工厂、机器和系统的连接,提取分析核心性能和应用数据。
2018年,西门子“Digital Twin”模型升级,将上述要素打入企业软件,使用户在获得实时信息基础上流程优化,通过产品实时数据提高系统性能。
人们耳熟能详的精益制造和匠人精神或许不能彰显日本新工业化的决心。
2017年,日本提出“互联工业(CONNECTED INDUSTRIES)”战略,促使三菱电机、发那科、DMG森精机和日立制作所等国之重器建立数据互换机制,谋求与德国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分庭抗礼的地位。
中国产业信息网在《日本“工业互联”战略启示录》中写道,当企业还在聚焦内部的互联互通时,日本已经另辟蹊径,提出了“工业价值链”的策略,建立统一生态系统,收购德国企业,抓住全球工厂自动化需求,完善工业体系供应链。
在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资源再利用、能源存储、机器人等多个领域领跑的日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力短缺日益凸显。
工业互联,是日本在新工业化浪潮中保持立足之地的重要砝码。
回溯工业互联网萌芽破土的时代,产业升级的思想伴着全球化浪潮浩浩荡荡,跨国企业在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市场份额下遥相呼应,巨头间博弈与合作并存的刀光剑影拉开帷幕,而连工业体系都不够完备的小国只能在其巨大的投入和庞大的工作量前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