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参考作者:周圣崇来源: 浏览次数:2184分享到: QQ好友 QQ空间腾讯微博人人网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网易微博一键分享打印复制网址(1)中国崛起的艰难之处在哪里(2)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和希腊政治制度的影响(3)英国人为何不崇尚暴力(4)美国人为何具有特强的创新精神(5)东罗马帝国为何在西罗马帝国灭亡近期一千年后才灭亡(6)中国的文字结构制约中国的发展吗(7)长城与400毫米等降雨量线为何如此吻合(8)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何如此牢固(9)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何如此之长(10)朱元璋对贪官古代大开杀戒(11)中国古代的皇帝为何大多数命短(12)中国古代的统一过程中为何由北向南统一的居多(13)英国几百年的霸主地位为何为美国所取代(14)巴黎公社革命如果没有主观上的失误会走向成功吗(15)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美国为何不与其他列强一样希望瓜分中国(16)蒋介石为何乐于与宋氏家庭联姻(17)红军长征为何展转二万五千里(18)日本人为何十分残忍(19)新中国建国后毛泽东为何很少出国(20)华约解散后为何北约不但不解散反而东扩(21)美国为何既不愿中国统一也不愿台湾独立(22)为何四大文明古国现在都不是世界强国(23)曾经辉煌一时的苏联为何在几年之间成为历史(24)美国会长盛不衷吗七、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1)对日索赔问题研究(2)东海及钓鱼岛问题研究(3)(某地)历史遗存研究(4)西藏问题研究(5)抗美援朝出兵利弊问题研究(6)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7)世贸中心为什么会遭飞机撞击(8)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9)中国足球为何难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0)新时期的创业精神(1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12)对李鸿章的再认识(1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演变(六)、历史学科研究课题分类1、中国古代史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国古建筑研究台湾和大陆交往的历史中国古地名研究2、中国近代现代史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研究“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原因本地区战争年代英雄人物和革命事迹调查近代中国着名人物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3、世界近代现代史世界史上着名人物研究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不同时期国际关系研究法西斯势力崛起的原因第三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日本对二战的反省4、地方史研究当地历史古迹的调查当地民俗研究地方方言研究学校校史研究当地杰出人物传略地方服饰研究地方饮食文化研究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仲伟伟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明确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而对于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总体来说就是: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许多教师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受益匪浅。
不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研的方式获取历史知识,并应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法重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初步的历史研究意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素质。
就我们学校开展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来看,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存在如下问题:1.课题范围太大。
由于刚刚入手,学生往往还不能完全适应,因此,在制定课题时只选择一些大范围。
比如,对于本学期开设的《历史人物评价》课题组中,就有学生选定了一个课题——《武则天的千秋功过》。
这样一个课题很明显范围较大,因为所涉及的范畴很广,可能几本书都无法论述完整武则天的功过是非。
做这样的课题基本无从下笔,而且很难把握好方向。
因此,针对学生的兴趣,我便让学生在大范围中确定小范围,在小范围中研究小专题。
如把这个大课题改为《试析武则天的用人政策》,这就使研究方向更加明晰了,而且搜集资料时也可以有的放矢。
2.资料获得困难。
历史具有过去性,它不像其他自然学科那样可以通过做实验、获取实物来获得研究的成果,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资料一般以文字资料为主,很少有实物资料,就连影像资料也相当缺乏。
比如,对于武则天的研究就不可能组织学生去进行实地考察,也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束缚下,武则天以女子当政,实施自己的理想抱负是何等不易。
所以,学生只能凭借一些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来分析有关武则天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背景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3.历史知识的薄弱,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因为研究某一个课题,不仅要求学生对这一课题的背景知识有明确的把握,而且对所有有关的知识也应了解的比较清楚。
同时,研究性学习不是单纯地用历史知识去解决某一个课题,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
需要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分析评价,把各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
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薄弱,知识结构不完善的弱点就很快暴露出来了。
一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为了得出一个有别于教科书或基本史实的“研究成果”,不是通过搜集资料进行认真辨析、推论,不是运用正确史料去作出理性的思考,而是去不着边际、毫无顾忌地“旁征博引”。
此种“研究”不仅忽视已被证实的基本史论,有时甚至会闹出为历史上的汉奸、卖国贼翻案的笑话。
这种重“立异”而轻“史实”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历史课教学,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也十分有害。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当适时地加以正确引导,激励学生继续发现问题,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去深入研究。
4.片面追求表面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
研究性学习作为教改的“指路灯”,本应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常常会有这种倾向:形式搞得大张旗鼓,实际效果却没有达到。
比如,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查阅资料、搞调查、分组讨论,对教师和课本大胆质疑,搞得轰轰烈烈。
结果却由于时间、精力有限,许多问题无法深入钻研,再加上教师指导不力,以至于留下了一些疑问,最后前功尽弃。
这样,不但没有增强学习效果,反而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系统性、准确性、科学性的把握。
因此,作为一种教学尝试,笔者认为,历史的研究性学习在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选题要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课题的选择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学生可以借助“假设”,通过教材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在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己寻找材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由此形成课题。
在选题中,不是任何内容都适合于研究性学习的,所以应从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出发,指导学生选取那些与学生生活体验有关的内容。
同时,选题的深度要适当,学术性不要太强。
毕竟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模仿科研的方法去学习,而不是搞专业研究。
学术性太强的选题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感觉离现实、离自己的生活太远,无法激发兴趣。
在这基础上再注意循序渐进,开始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那些知识类的探究性题目,以后可适当增加难度和深度,再选择那些准学术研究型、社会调查型等题目,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质疑、解疑和创新的能力。
2.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同样,任何教学改革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取得成效。
在研究性学习中,一旦确定了研究题目,就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方案,查阅资料,实地参观调查,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设想、观点,表达自己的感受。
要引导学生通过切身的感知和体会,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学会开动脑筋、多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不存在权威,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居高临下,其主导地位是通过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来体现的,因此,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就应该同时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三重角色。
虽然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活动搞得是否成功,关键是教师。
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一定的科研意识,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理论水平。
需要教师是“一专多能”的教育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师的指导要贯穿于整个学习的始终,在课题的确立、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过程的推进、最后的总结评估等各个环节,教师都应该发挥好“导”的作用。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如何,将是整个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此说,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应加强,否则将造成学习的无序和混乱。
3.学习过程要避免程式化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包括查阅资料、社会实践、调查、参观、访问;小组合作、交流;专家、导师组的指导等环节。
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步骤也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教师可以指定研究题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确定选题;可以通过实践得出结论,也可以先提出观点,再寻找论据去论证;可以以文字形式总结研究成果,也可以通过辩论来汇报研究成果。
总之,学习过程一定要避免程式化,一旦形成了某种套路,研究性学习也就丧失了吸引力,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并且重在激励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个性发展等存在差异,在研究性学习中就会产生各种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所以,评价首先要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重点做好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和研究材料的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等。
结题评价就是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参与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研究成果等进行评价。
其次,评价要重在激励。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依据不是研究成果的多少、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所以,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多肯定、多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总之,研究性学习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深化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方法、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