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势与政策报告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形势与政策报告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是正确认识、利用古代和外国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

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十分需要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使之与现代精神、中国特色相融合,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明显受到了两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一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二是世界优秀文化的影响。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对待外来文化,“如同我们对待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每位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这就是说,对古代和外国文化遗产都要加以批判的分析,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并通过吸收、借鉴进行我们的革新创造。

在处理与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采取更关注现实的原则。

继承借鉴古代和外国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只是手段,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才是目的。

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我们的所作所为关乎国家的命运!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又该如何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

应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

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我们原有的文化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而这种包容性也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我们也应该保护传统文化。

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形态,但不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精髓。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当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看80后时,看到的是天安门前挺拔的受阅身姿。

道与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随着人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传统文化会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更加突出。

当然,光有包容与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最需要的是创新。

面对受到冲击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得不反思,欧美日韩等的外来文化并不比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韩剧、动漫、大片、劲舞等为何迅速占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当我们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才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超越。

也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于是我们看到,孟母教子已千年,传统文化太久没有质的飞跃与创新,外来文化可以借鉴,当作我们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连接起来的桥梁。

事实证明,谁
创新得好,谁就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所以,在新的时代,我们不能盲目排外,更不能盲目屈从,应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包容外来文化,并在传统文化之上合理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属于我们民族的美好未来!
15管工5班邹俊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