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历年考研真题(大题)一.结合北京周边地区荒山治理问题,谈一谈荒化治理应遵循的生态学原则。
北京周边地区荒山治理问题1从气候特点讲,北京周边地区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致使地表水地下水短缺土壤结构不佳严重影响地表植被生长发育,在长期干旱条件下降水量的减少会导致地表径流量的减少,大风天气盛行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很容易导致土地沙漠化2从地质地貌上讲,北京及周边地区沙漠化区域地层主要特征是二元化结构,即下伏结晶基底,上覆新生界盖层,其它地层极为零星,但华力西期晚期花岗岩比较发育,第三纪、第四纪含沙砾层分布广泛,北京周边地区内荒漠化成沙的物质来源主要为疏松基岩、轻质土壤风蚀和河湖沉积物。
荒化防治方法1对荒漠化土地实行围封治理。
采取工程围栏和生物围栏的方式,将荒漠化地块严格保护起来,明确规定生态草建设区不准放牧,禁止牲畜和人为破坏,使生态系统得以体养生息,加速植被的自然恢复。
2营造抗旱耐盐碱的灌木。
针对疏林草原的特点,实行林草问作、乔灌混交,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为草本植被的葫发和生长创造良好的小环境。
3松土补播。
对植被盖度在15%~30%的荒漠化土地中的碱斑地块,实施翻松,补播适宜的多年生草种,增加草地盖度。
4种植适宜草种。
对植被盖度15%以下的荒漠化草地,实施全面整地、机械播种、打井灌溉工程围栏封护等措施,建设人工草场。
5改良品种。
对治理后植被盖度已达到80%以上,但经济价值较低的生态草地,实行全面或局部引种多年生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草种,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二、碳汇是目前的热点生态学问题,何为碳汇,请以碳汇的角度来谈一谈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循环中碳循环的异同。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
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在这个系统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为碳汇,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动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则释放碳素到大气中成为碳源。
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释放的碳就成为碳汇,反之成为碳源。
在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森林是一个大的碳汇,但随着森林破坏、退化的加剧以及一些干扰因素(如火灾)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就可能成为碳源,这将更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首先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有机质贮藏在体内(Gp),这是森林吸收碳素的过程。
而后,通过植物自身的吸收作用要释放出一部分外,植物还会以枯枝落叶、根屑等形式把碳贮藏在土壤中,而土壤中的碳有一部分会被微生物和其他的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和呼吸释放到大气中(Rh)。
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通量是森林生长过程中固定的碳和干扰过程中释放碳之间的差值。
森林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NEP)可用下面的公式表示:NEP=Gp-Ra-Rh,如果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按上面这个公式计算,一般森林生态系统的NEP为正,是个碳汇。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尤其是对热带森林的乱伐或把其变成为农业用地等行为就会使森林生态系统的NEP为负,从而成为碳源,这应该引起人类的关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森林变成碳源,从而缓和和扭转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在陆气系统碳循环中表现为碳汇,其NEP值为0.48Pg碳。
大气循环中碳循环大气(Afinosphere)是一个扰动、对流很刺激,且与地面、水中的物质不断在交换、循环的一个系统。
在生物的生长过程,绿色植物行光合作用,而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在呼吸作用时,则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
生物体本身亦是含碳的有机物,在其死亡时,亦化归为泥土,且腐化为释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成份,以上生物体中的有机碳及石氏物料,有较生质性料中的含碳,及岩氏废土壤中的细菌微生物含碳、碳酸钙岩石所含碳酸盐、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等,构成了地球上的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经长期的演变,但在近百年来,因石化燃料(如煤、石油、天气气)的燃烧,以获取能源(供加热、发电、推动汽车、交通工具、趋动施工机械等),于是释放出大量的空气污染物。
在完全燃烧过程下的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
长久的大量排放,全球性的二氧化碳浓度已渐渐增加,可显然观查到其升高。
另外,由交通工具、发电厂、工厂、森林火灾、废弃物焚化等,亦排放大量的一氧化碳。
不管是燃烧不完全的一氧化碳,或燃烧完全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如二氧化碳、臭氧化物等都因燃烧(以获取能源)而排放,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三、内蒙古地区地域广阔,为防治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有人说该该种植高木乔木能有效治理,你认为有道理吗?说明理由。
(17分)内蒙古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
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
其境内植被由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种类组成。
1防风固沙植物资源1.1防风固沙植物类型在中国西北部,存在大面积的荒漠地带,在这些沙漠地区有丰富的植物种类,他们长期适应风沙、干旱等严酷的自然条件,具有一定的防风固沙能力,利用植物固定沙丘是一个最好的治沙方法。
这些沙漠植物中有生长于流动半流动沙丘。
1.2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种质资源选择地带性植被优势种作为主要的防风治沙树种或者灌草,是选择适宜种群的重要原则。
任何天然植被均有其优势种和伴生种,共同组成和谐、稳定的复层混交结构。
其中优势种和建群种为其植被的主要成分,他们对地带性的生态条件有最好的适应性,具有较强的繁殖更新能力,是适宜群居的种群。
2 不同功能的防风治沙植物种群选择2. 1 阻沙、固沙带植物种群的选择防风固沙林树种的选择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1) 耐风蚀沙埋; ( 2) 抗干旱,耐贫瘠; ( 3) 早期生长快; ( 4) 足够的高度; ( 5) 树冠稠密; ( 6) 根系发达; ( 7) 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通常单一树种是不可能包括所有这些属性的,因此,多个树种在不同密度下的混交往往会起到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
2. 2 阻沙、固沙林带丘间地植物种群选择阻沙林能够阻挡和拦截部分风沙,所以地势较高。
在无灌溉条件下,人工定植的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 、拧条( Caraganakorshinskii) 和蒙古柳( salix mongolicum) 保存率甚低,造林效果不佳,改用管护封育,可促使天然植被的恢复。
2. 3 防风带树种选择2. 3. 1 防风带疏透结构的树种选择蒙古柳具有冠幅生长优势,枝叶茂密、分枝均匀,是当地群众进行编织的良好材料。
此外沙棘和毛条也是较适宜的树种。
综上所述,在防风带疏透结构林带中,杨树、沙枣、沙棘、蒙古柳和毛条皆为优良的植物种,在栽植时进行台理配置、疏透光源、依地定植,必将取得良好的生长效果。
2. 3. 2 防风带紧密结构的树种选择及配置防风带紧密结构的设置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减小风速,保护农田; 二是为当地群众提供薪材。
四、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08-3五、三向地带性及形成原因?08-2、07-2 06-2三向地带性是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者的结合,它们是陆地植被类型分布和分区的综合作用结果,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基本特点。
主要的原因是水分和温度的分布。
六、生态学应用领域及新的研究方向? 08-2、07-2 06-2七、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07-1 06-1任何植物群落都有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成层现象;即可分为许多层次。
如森林群落一般具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苔藓、地衣)等4个基本层次。
群落的地下分层与地上分层通常不相应的;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性表现为斑块划分,形成群落内部的不一致性或差别,即群落的镶嵌性。
这两种结构均具有深刻的生态学意义。
成层现象可保证群落充分利用空间,产生相对稳定的植物生产量,并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坏境。
层片是群落中生态结构单位的代表。
种群是生长在一定群落中种的个体的总和,以其不同的生态型和物候型参加到各个层片成分中。
层片和种群是植物群落的基本结构要素。
同一植物群落中各植物种群形成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组成上的多样性,保证了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八、生态学发展趋势及应用领域热点问题 07-2 06-2九、从生态学角度来谈谈和谐社会 06-3生态学原则是生态社会主义新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兴起的绿色运动,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背景生态社会主义得以产生并以崭新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并对西方各国政坛及政治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国际背景的。
(一)人类的盲目生产和过渡消费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1.人口膨胀目前全球人口正以每年9000多万人幅度增长,预计到21世纪中期,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
人口的过度增长,给地球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直接威胁着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2.水资源缺乏目前,全球淡水使用量每年达4.13万亿立方米,现在世界上面临水源紧张的人口已达3.35亿。
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
3.水土流失严重“自人类开始耕作以来,全世界已经损失了3亿多公顷的耕地,相当于损失了三个中国的生产用地。
水土的流失意味着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流失,现在全世界每年流失土壤270亿吨自1972年以来,全世界农民已丧失了约4800亿吨的表土,大约足以覆盖印度和法国的所有耕地。
4.世界物种大量消失世界上每天至少有140余个动植物物种灭绝。
1991年世界林业大会的专家宣告,自1970年4月22日诞生至今,“世界上已经损失掉近365万平方公里森林植被,平均每年消失的森林面积已达到1700万公顷,这样递减下去,不到300年全球森林将不复存在,而物种密度最集中的热带雨林也正在以每年l%一2%的速度被毁灭。
”热带雨林的消失,将意味着一半以上的物种从此灭绝。
(二)人类的生态意识萌生并逐步增强“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关系,这就为人们更加深人地把握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强有力和可靠的理论依据。
众多学者开始从各个角度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一系列关于生态研究的著作相继发表,人们的生态意识日渐清醒。
《寂静的春天》提出了对人们滥用农药对生态破坏的警示,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它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还有著名著作《只有一个地球》。
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正是人类自己无节制的消费和享乐破坏了我们依赖生存的地球环境,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势必毁灭人类自己的未来。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瘤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不满和怨愤,有识之士希望利用新理论、新运动来改造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