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词曲之辩证观摘要:词曲这两种文体产生的年代较诗赋小说要晚,历代批评家对词曲的批评也是或褒或贬。
编纂于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将词曲类作品收在最后,而且所收作品数量远比诗文要少。
《四库全书总目》在给这些作品所作的提要是我们了解其词曲观念的关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一方面遵循着儒家正统文化观,将词视为“不足重轻”的“倚声末技”。
另一方面又能突破观念的藩篱,从纯审美的角度关注词的本色之质。
两者处于矛盾中统一的辩证关系中,体现出《四库提要》的集大成精神。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词卑体轻雅俗兼容辩证观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6-0000-01
《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一部大型的官修目录著作,凝聚了乾嘉时期众多学者的学识和智慧,不仅成为中国古代书目编纂的里程碑,而且“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堪称中国古代十分重要的学术文化史著作。
《四库全书总目》总体上沿袭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但是每个部类内部的细化分类,则有一些调整和创新。
具体到集部来说,其分为五个小类: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词曲类位列集部之末,且所收作品数量远比诗文要少得多,分为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曲韵、曲品、南北曲
等。
其中“词曲类”所收词集之属五十九部一百零三卷,词选之属十二部二百七十四卷,词话之属五部十九卷,词谱词韵之属二部六十卷,南北曲之属三部十七卷。
计八十一部四百七十三卷。
而《四库全书》收的所有作品共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
可见,单从作品数量上来说,词曲类作品所占的分量是很少的。
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历代文人视词曲为倚声末技,在编集的时候,把词曲放在诗文之外,另行一集,以致后来都散失了,传作甚少。
另一方面《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的词曲观念又是辩证的,既有视词曲为倚声末技的地方,也重视词曲二体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一、词曲类“倚声末技”的文化观念
《总目集部总叙》即谓:“集部之目,楚辞最古,总集次之,诗文评又晚出,词曲则其闰馀也——至于倚声末技,分派诗歌。
其间周、柳、苏、辛,亦递增轨辙,然其得其失,不足轻重。
姑附存以备一格而已。
”这句话是从时间产生的先后上来把握楚辞、总集、诗文评和词曲的关系。
然而,使用“闰馀”一词,也体现了四库馆臣对词曲地位的认识。
与楚辞、诗文评相比,词曲无足轻重。
收词曲类作品只不过是为了达到“以备一格”而不致缺失一种文体的目的。
在专论词曲的时候,《总目》指出:“词曲二体,在文章技艺之间,厥品颇卑,作者弗贵,特才华之士以绮语相高耳。
”不把词曲
视为正统的文学,是绝大部分古代文人的观念,四库馆臣继承了这一观念,并进而认为只比技艺稍高一筹,可见编者毫不掩饰对词曲的轻视。
不仅如此,在概括具体的作家作品时也贯彻了这样的观点。
再如,“词选之属”中,对《尊前集》就直陈曰:“且就词论词,原不失为花间之骖乘。
玩其情采,足资沾溉,亦不必定求其人以实之也。
”如此观之,词就是一种花间戏取的伎俩,除了华而不实的外在,就再无本质的精神实质了。
再如,“词谱词韵之属”中,评《钦定词谱》:“又以词亦诗之馀派,其音节亦乐之支流,爰命儒臣,辑为此谱。
”无论是词集、词谱抑或是词选,编者都地秉承着“词为艳科”、“小道”的文化观念。
馆阁群儒之所以有这种“词卑体轻”的观念,与词的“出身”是息息相关的。
对诗、词、曲的产生流变及各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多个地方,以下试举几例:“考古诗皆可以入乐。
唐代教坊伶人所歌,即当时文士之词。
五代以后,诗流为词,金元以后,词又流为曲。
故曲者词之变,词者诗之余。
源流虽远,本末相生。
自五代至宋,诗降而为词。
自宋至元,词降而为曲。
律诗降于古诗,故中晚唐古诗多不工,而律诗则时有佳作。
词又降而律诗,故五季人诗不及唐,词乃独胜。
盖三百篇之余音,至汉而变为乐府,至唐而变为歌诗,及其中叶,词亦萌芽。
至宋而歌诗之法渐绝,词乃大盛……”如此之见,词是以“改装”诗歌、利用燕乐并命歌伶配以乐曲综合而成。
在正统文人心目中,词的内容形式依附于诗,曲调吟唱依附
于外乐,制作者是低贱的主要妓院教坊的伶人,为毫无社会地位的“末技”。
尽管当时词曲之作流行于大街小巷,为大众所喜爱。
但是,词不登大雅却是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
自宋以后,歌词之法的失传,词乐已彻底分离,作为一种文学载体,词越来越成为文人案头娱情之作,又加之长久以来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认可和恪守,“词卑体轻”也就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二、雅俗兼容的审美艺术与史学价值
尽管《总目》对词曲的看法似乎处处笼罩于“词卑体轻”的观念之下,但是,编撰者却又能从词的音韵、内容及特色等审美角度出发,肯定词作、词集的价值,而且也对词作中存在的弊病予以公允的评价。
这种辩证的精神和客观的态度下,《总目》又能凸显这些作品的审美艺术价值及文学史价值,让观念与审美在矛盾中得以统一。
《总目》在给《花间集》所作的提要里说:“诗余体变自唐,而盛于五代,自宋以后,体制益繁,选录益众,而溯源星宿,当以此集为最古,唐末名家词曲俱赖以仅存,其中《渔父词》、《杨柳枝》、《浪淘沙》诸调仍载入诗集。
盖诗与词之转变在此数调故也。
”这样的论述就比较客观公允,注意到《花间集》在词曲的流播、词调的定型等方面的功用。
首先编者赞赏词的音韵美和雅俗兼容。
如赞扬《片玉词》善隐括前人的典雅诗句,又善吸取民间俗语,使其词达到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的同时,也从侧面肯定了音韵之美在词的
兴起和传播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词作能够雅俗兼容的自身魅力。
其次,《总目》在创作倾向上也对其他一些文人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如在评价《淮海词》的时候就指出:“(秦)观诗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盛,在苏黄之上。
流传虽少,要为倚声家一作手。
”从“情”、“韵”的角度来看,《总目》认为,秦观的词甚至在苏轼、黄庭坚之上。
在评价《书舟词》的时候认为程垓词“颇有可观”。
在评价《姑溪词》的时候认为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茜,殆不减秦观”。
认为谢逸《溪堂词》“亦极锻炼之工”。
在评价《片玉词》的时候认为周邦彦词多用唐人诗句隐括入调,浑然天成。
长篇尤富艳精工,善于铺叙。
“通音律,下字用韵,皆有法度”。
此外,《总目》还注意到了一些文人在词史发展上的地位,认为词体自晚唐五代产生以来,就以清切婉丽为正宗。
“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
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
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
文化思想和观念是评论家行文的基本准则之一。
有着正统儒家美学观的馆阁群儒,本该对词采取轻视或者不屑的态度。
但这些“正派”文人名士,并没有完全为约定俗成的思维和审美所囿禁。
相反,他们能以睿智的目光,看到词家词作的本色之美,并求同存异、雅俗共赏,以较为宽厚兼美的笔锋,写下了对词人、词作、词品的评价,无不体现了文人们辩证的态度和宽厚的胸襟,也彰显了《四库提要》中华学术思想的集大成精神。
参考文献:
①啸馀谱十卷提要.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 年版,下同.第1835 页.
②张小山小令两卷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第1835 页.
③花间集十卷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第1826 页.
④碧鸡漫志一卷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第1826 页.
⑤宋名家词无卷数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第1833 页.
⑥词韵两卷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第1835 页.
⑦尊前集十卷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第18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