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概述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概述


组织行为管理学
发展人际关系的一般策略
– 对其他人的工作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关心 –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好的倾听者 – 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适度的礼貌,重要表现在平等对人
的艺术处理上 – 保持对人的忠诚和开诚的人际关系 –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乐观、积极的人 – 显示出合作帮助的态度
组织行为管理学
– 努力使自己成为群体的一员,这就要求在个人的思想意识 中,以团队的利益、群体的行为代替个人的行为目标
交互作用。
互动群体类型
– 相关群体互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密切相关行为,并 处在同一等级的群体间的互动
– 相离群体互动:互动群体之间虽然性质、功能、构成不 同,但仍具有相互影响
– 相属群体互动:同一组织中不同层次,有隶属关系的群 体间互动
组织行为管理学
2、群体间互动行为的的特性
群体间互动行为的每一种特性都表现出极性相反的特征。
组织行为管理学
3、信息沟通的类型 – 按沟通方法 • 口头 • 书面 • 非语言沟通
– 按沟通方向 • 上行沟通 • 下行沟通 • 平行沟通
组织行为管理学
– 按组织结构特征 • 正式沟通:五种类型
轮型
信息 速度

交流 准确性

特点 饱和度

成员 员工满意度 低
的 领导的出现 是
特点 集中度

Y型
行为的趋同性改变,即产生从众行为
– 从众的心理学实验
①线条比较实验
②光点实验
– 从众行为可以产生的结果:
– 积极(正作用)的一致性
– 消极(负作用)的一致性
– 无异议的一致性:其行为无所谓积极或消极
组织行为管理学
– 影响因素: • 情境、群体的性质、特点、组织气氛、行为的一致性程度、 内聚力等 • 个人:智力、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价值 观、个人的受暗示性、服从性、态度等
规章制度

相互作用 思想感情
价值观、信仰、态度、需要、 动机、承担的责任、身体和 生理的特征
显现的行为系统

活动
规范
相互作用 思想感情
群体行为的产出或结果
生产率
满意度 成长
有效性
组织行为管理学
二、群体行为的管理
• 群体的压力与规范
1、群体压力与行为改变
群体成员的行为在受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会出现
– Robert L. Kahn 研究角色冲突来源 • 角色传送者造成的内心冲突 • 角色传送者之间的冲突 • 个人角色选择的冲突: • 超负荷角色: • 角色行为的冲突:
组织行为管理学
4、工作中角色的类型
工作 导向 型角 色
创造型 信息收集者 信息传递者 协调合作者 评价者
维持 型角 色
鼓励者 协调者 权威 权威创造者 随从者 观察者
• 个人在群体发展中面对的问题 – 需要和目标的调整 – 产生必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了解和明确群体中权力和影响力的构成和分配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组织行为管理学
背景因素 技术因素和工作设计 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组织的文化特征 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群体成员的背景和素质
必需的群体行为系统 活动
群体的成员构成系统
组织行为管理学
–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 ②不稳定性 ③中心人物作用大 ④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内聚力较强 ⑤信息沟通快 ⑥成员的重叠性(一个人可以是几个非正式 群体的成员)
组织行为管理学
–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①心理或行为上的相互依赖或互补 ②互相认同(尤其是社会价值得不到承
绪上的交流
组织行为管理学
• 群体的类型
1、共同作用群体、协作群体、协调群体 —— 按群体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分
2、大群体与小群体 —— 按规模分 3、工作群体与社会群体 —— 按群体作用性质分 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按结构和功能分
– 非正式群体包括: ①横向群体:组织层级相同、工作性质不同 ②纵向群体:同一组织内部不同层级的人组成 ③混合群体:由组织内部各类人组成
成员对群体 的依赖性
组织行为管理学
– 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高力+积极诱导 低力+积极诱导 对照组 低力+消极诱导 高力+消极诱导
工作时间
生产率
组织行为管理学
• 群体中的角色问题 1、角色的建立
– 是指确立在群体中的位置 (每个角色在群体中都可能被接受或排斥) – 角色建立需要受到各个层次的接受,包括:上级、
慢 一般 低 低 是 高
链型
慢 一般 中等 低 是 一般
圆形
全方位型

快慢

好、高








组织行为管理学 • 非正式沟通
集束式
偶然式
流言式
单线式
组织行为管理学
3、沟通的有效性
– 提高沟通信息的清晰度:增加沟通渠道、明确沟通的问 题和信息、保持行动和言语的一致性、运用简单语言、 选取最主要的信息
组织行为管理学
–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①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②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③利用其沟通特点,进行决策 ④提高对群体成员价值的承认,促进个人发展 ⑤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⑥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
行为
组织行为管理学
• 群体的发展阶段——从形成到成熟
– 增加沟通信任度:运用沟通技巧、沟通双方彼此信任、 信息的可靠性、保持支持和友谊的态度
– 提高沟通的感受性 – 及时获得沟通反馈 – 克服不良的沟通习惯 – 创造沟通气氛
组织行为管理学
速度 接受信息 表现形式 文过饰非 行使个人权力 管理工作 计划性、 系统性、
效率
单向沟通 快 低
印象深 容易掩饰自己
自我 型角 色
保障者 探索者 统治者 回避者
组织行为管理学
• 群体的沟通
1、沟通的模式
– 群体的沟通是指群体成员间思想、情感、信息和行 为的交流过程
– 群体沟通的基本模式(罗斯) 包括六个基本要素:传递者、接受者、沟通内容、
通道、干扰和反馈
组织行为管理学
个体甲
传递者 1、编码 2、传递
观念 情感 意向 信息 行为
– 表现出对工作的依靠、需要和忠诚 – 寻求领导的帮助和指导 – 表现出自己的正直(遵从规范和道德的人总是会受到人
们的欢迎) – 尊重领导或管理者的权力和威信 – 认识到领导也会有困难、问题,也会出现错误
组织行为管理学
– 要善于从领导或管理者的失误中去学习,从中改进自己的行 为,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 正确评价领导和管理者的优点和长处 – 使抱怨减少到最低限度 – 避免总是围绕着你的领导 – 与领导和管理者保持适度的接触 – 显示和保持良好的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管理学
• 群体规范与管理的有效性 形成和制定群体规范是指导和控制群体行为的有力手段
• 皮尔尼克(S.Pilnick)的规范分析方法对管理实践的建设 性思考 – 明确规范内容 – 制定规范刨面图 – 进行改革(从上到下、按规范做、制定方针)
组织行为管理学
群体规范分析图
组织荣誉 Ⅰ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 从众行为的心理分析: • 视多数人的错误为正确 • 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 • 权宜的从众:知道自己正确,但是不愿违背多数人意愿 • 情景不明确,又不愿意冒险时的从众 • 必须从众:用同样的规范强迫所有人 • 习惯性模仿和服从
组织行为管理学
– 从众现象的二维分析:
B
A
接受
行为表现
拒绝
P
C
拒绝
接受
工作特征的接近性 个性的相似性 交往的时空因素
组织行为管理学
2、人际关系的类型
– 工作型人际关系
相似型人际关系
– 互补型人际关系Fra bibliotek接近型人际关系
– 仪表型人际关系
报偿型人际关系
– 价值均衡型人际关系 (彼此之间交换的价值均等)
组织行为管理学
交往分析(Transtional Analysis,TA ) • 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行分析 • 每个人都具有三种状态:
组织行为管理学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管理学
组织中群体行为
• 群体的行为特性 • 群体中的从众行为与规范的形成 • 群体内聚力的形成与作用 • 群体中的角色地位 • 群体的沟通与人际关系
组织行为管理学
一、组织中群体的行为特性
• 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概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是不同的工作个体组成的 2、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 3、群体成员应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感情和情
容易 有效 强 低
双向沟通 慢 高
非正式 不容易掩饰自己
不容易 复杂 弱 高
组织行为管理学
• 工作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有别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它是在群体 工作交往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它是人工作关系和社会关 系的综合表现,也叫人际之间的工作-社会关系。
1、影响因素
– 交往的频率 – 工作的共同需要 – 个性的互补性
P
权威 超我
A
成人 自我
C
儿童性 本我
组织行为管理学
领导和管理者的人际交往策略
– 不要总是以自己是上级的意识去处理人际关系,这样容 易使领导或管理者被孤立
– 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下属的认可,只有这样,下属才有可 能接受其思想、意识,服从管理和指挥,进行有效的人 际交往
– 要善于向下属表露自己的意向和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