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亚杰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动态ppt

皮亚杰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动态ppt

皮亚杰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智慧发展阶段******************
皮亚杰花了大半生的精力,通过大量观 察和实验,按着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 将儿童心理(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 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 前运算阶段 (2-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 形式运算阶段 (12岁以上)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重量守恒(9-10岁)
第四分阶段(9-12个月)格式的初步联系运用时期
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被当 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 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 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 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 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
3
中心片面性
指儿童在观察事物时,仅仅把注意集 中在他最感兴趣的,或者事物最突出 的地方,而对其他的部分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4 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 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5
非变换性
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中,要经历许多的中间状态,若能理解事 物这一演变过程,则说明思维具有了变换 性。
意向行为的形成时期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 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 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 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 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 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 (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 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 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第六分阶段(18个月-2岁)通过心理组合而创造新的格式
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 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 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 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 新阶段的开始。
二、前运算阶段智力活动特点(2岁-7岁)
1,以表象思维为主 2,自我中心主意 3,中心片面性 4,不可逆性 5,非变换性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准备放入水中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 低于A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
(2)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或关系对 事物进行不同的组合。 (3) 列序:指在内心根据大小多少,轻 重,和长短等关系对事物的次序进行安排 的能力。例如知道A<B<C,则A<C。
此阶段婴儿已经具有明显的意向行为,真正的智力活动就产生了 物体守恒:当正在玩的玩具被拿走后为,婴儿知道去寻找。 因果律:已经理解父母的手(原因)和玩具的摆动(结果)之间的关 系
第五分阶段(12~18个月)尝试错误期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 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 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 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 ,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 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 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 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 属尝试中的偶然。“尝 试错误期”。
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 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 )并未改变。
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A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物质守恒(7-8岁)
1.
感知运动期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有目地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 第四分阶段(9-12个月) 手段与目地的分化并协调时期; 第五分阶段(12个月-18个月),“尝试错误期”。 第六分阶段(18个月-2岁)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
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
具体运算:在心理上操纵客体和事件(命 题内思维:能够产生、理解和验证具体的 、单一的命题 )
形式运算:操纵假设情境中的命题与观念 (命题间思维:能够推论两个或更多命题 之间的逻辑关系 )
简评
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 基本阶段和机制 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 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B
实验者从A、B、C、D四个 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 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 A 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 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 片。
C
D
三座山试验
自我中心
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 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 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这种自 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表象中、逻辑 中,而且在儿童中的外部行为也比比皆是。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 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 象.
现象学因果关系
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 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 原因。
三 具体运算阶段智力活动的特点(7~12岁)
1 守恒 2 分类 3 列序
守恒
谢谢!
第一分阶段(0-1个月)反射练习期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 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 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吮吸反 射和抓握反射),还扩展了原先的反 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 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 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5月)
1 假设---演绎性 2 组合分析 3 四元变换群
1 假设---演绎性
1 假设---演绎性:指结论是首先通过假设的 方式而被预先接受的。例如“地球是圆的”和“ 地球是平的”这2个命题 2 组合分析: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组成某 一问题的全部因素做各种可能的结合,然后逐一 分析。 3 四元变换群:当判断2中现象之间的关系时 ,可以应用正向、逆向、互反和对射四种变换形 式进行推论。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A与B一样大小
向儿童呈现(Ⅱ)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 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A B A B 向儿童呈现(Ⅱ)
局限性
第一,很多儿童认知的发展超出了皮亚杰提出的年龄阶段 的水平,而且在适当的教育和环境条件下能够解决皮亚杰 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有关各种认知技能经历一个不变的渐进质变序列的 问题仍存在争论。 第三,皮亚杰忽视了经验的重要作用。跨文化研究结果表 明,智力成长的序列不像皮亚杰所描述的那样一成不变, 它是一个因文化和经验因素以及问题解决策略上的训练程 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发展序列。 第四,皮亚杰理论中诸如同化、顺应和平衡这类基本概念 缺乏严格的操作定义,辩证思维的有关研究认为形式运算 并非思维的最高形式,辩证思维才是更加成熟的思维形式 。尽管如此,皮亚杰在发展心理学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 的。
儿童自我中心的典型对话: 珊:戴维叔叔,它爬上你的汽车,还用爪子抓车。 成人:发生了什么事? 珊:过来,我带你去看看(她把叔叔带出去并让他看 汽车顶部的一个刮痕) 成人:珊,这是谁干的? 珊:不是我。 成人笑道:我知道不是你,可是这个刮痕是怎么来的 ? 珊:它爬上你的汽车用爪子抓出来的。 成人:谁干的? 珊: (望了望四周)那儿,她指向一只正穿越街道的 猫! 成人:哦,是猫,你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我呢? 珊:我说了呀!
自我中心言语
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 点出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 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 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 不相干。


1
以表象思维为主

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 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 动作内化。内化事实上是把感觉运动所经历的东 西在己大脑中再建构,舍弃无关的细节,形成表 象。内化的动作是思想上的动作而不是具体的躯 体动作。内化的产生是儿童智力的重大进步。
2
自我中心主义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 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 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
习惯动作时期
在这一时期,婴儿逐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 来,形 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 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 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 等等。这些习惯不是反射性的,而是婴儿主动做 出来的,这一时期的婴儿已具备一定的眼耳手协 调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