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家的领导谋略谢庆绵一兵家和《孙子兵法》兵家是春秋战国“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研究作战、用兵为其主要宗旨。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著作分为四类:兵权谋类——侧重于军事思想、战略策略;兵形势类——专论用兵之形势;兵阴阳类——以阴阳五行论兵,且杂以鬼神助战之说;兵技巧类——以兵器和技巧为主要内容。
兵家主要代表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他们的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孙子兵法》、《吴起》、《孙膑兵法》、《尉缭子》等。
这些著作均是当时战争和治兵经验的总结,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包含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战的哲理。
兵家著作中以《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影响最大,该书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孙子》作者孙武,字长卿,人称孙武子、吴孙子,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月尚不详,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人。
据《史记》记载,公元512年,孙武从齐国出走至吴。
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以兵法进见吴王阖闾。
他以惊世骇俗之宏论,卓越远见之谋略,使吴王为之动心,于是重用。
此后,他被任为将军,和伍子胥共同辅助吴王,“西破强楚,入郢,北威章、晋,显名诸候”。
孙武主张改革图强,亩大税轻,“士少”、“富民”,鼓励发展小农经济,以求富国强兵。
从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418年,他在吴三十年,战功显赫,使吴国崛然而起,夺取晋国的霸主地位。
《孙子兵法》今存十三篇。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篇,其中,除与今存之十三篇同外,尚有《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见吴王》等五篇佚文。
《孙子兵法》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它在世界军事文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
《孙子》被尊为“历代兵家之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
宋代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
十八世纪之后,《孙子》陆续有了英、法、德、捷、俄、芬等译本。
它不仅受到了军事界的重视,而且渐渐受到了外国管理界的重视。
至本世纪,日、美等国管理学者研究《孙子》者日多,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日本的许多大公司都把《孙子》作为培训企业经理人员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必读教材。
美国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中甚至说:“你若想成为管理人才,必须读《孙子兵法》”。
八十年代以来,日、美学者多次来华作关于孙子兵法管理思想的学术讲演。
吴起是兵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历史上常把他的兵法和孙子联系在一起,合称“孙吴兵法”。
吴起是战国时卫国人,先后担任鲁、魏、楚的将军,屡立战功。
他也是个改革家,曾辅助楚悼王变法,使楚“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吴起兵法》今存六篇,其主张是“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他还依起兵原因把战争分为“义兵”、“暴兵”;并提出“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等军事原则。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兵法家。
他是孙武的后代,任齐威王军师时,设计围魏救赵,大败魏军,其兵法书大约于三国时佚失。
1972年银雀山汉墓发现其竹简,整理为上下编三十篇。
书中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和辩证思想,特别强调“内得民心,外知敌情”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还有尉缭,他是战国魏人,与惠王论用兵之道,主张分本末,别宾主,明赏罚。
著有《尉缭子》三十一篇,今存二十四篇。
二《孙子》谋略《孙子》属于兵家中的权谋类,侧重于战略策略思想,其治兵作战之论富有深刻的哲理。
现择其要者评述于后:(一)“经五事”、“校七计”、“道”为首。
《孙子》首篇为《计篇》,乃全书之纲领。
该篇开宗明义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其意是说:用兵作战,事关重大,关键在于“经”(抓纲)五事,“校”(比较)七计。
五事者,“道”、“天”、“地”、“将”、“法”,五事之中,“道”居于首位。
七计之中,第一条“主孰有道?”也把“道”摆在第一位。
那么,什么叫做“道”?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之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计篇》,以下未注明篇名者,均出自此篇。
)“道”是道义、民心、战略、方针,只要做到合道义,顺民心,则上下一致,内外协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是历史规律,治兵如此,其它管理也是如此,概莫能外。
“天”指天时,即气候、季节、昼夜、阴晴、寒暑等自然现象。
“地”即地利,指地形、地势、路途、空间距离等。
“天”、“地”也可作时间、空间理解,均属外部环境。
“将”是将帅,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这里强调的是人的因素——指挥者的素质。
至于“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法”就是指组织制度,包括机构编制、通讯联络、岗位职责等管理制度。
以上五大要素也是五个子系统。
组成一个整体,制约着战争的成败胜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身为将帅不可不知。
这里所说的“知”,包含有通晓、掌握的意思。
这五者包括有政治和军事、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等一些重大的关系,其中,“道”,政治、道义,居于首要的地位。
(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是《孙子·谋攻》中的著名论断。
体现了《孙子》的中心思想:以智取胜;《孙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胜。
《孙子·谋攻》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注意:这里追求的是“全”,而不是“破”。
“全”是上策,“破”则次之。
要达到“全”,就需要以智取胜,而不是以力取胜。
孙子说,这是用兵的法则。
由此,孙子认为,能够百战百胜,还不算是最高明的将帅;只有不战而使敌人屈服,那才称得上是高明中之最高明者。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谋攻》,以下同上)孙子强调: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以智取胜。
其次是外交仗,再次是用武力战胜敌人。
最下之策乃是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因为,为了攻城,要制造战车,准备器械,这必须好几个月才能完成。
垒筑用以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
结果闹得将帅焦躁愤怒,兵民疲惫不堪;还要强使士兵象蚂蚁似的去爬梯攻城,造成士兵伤亡惨重。
这就是攻城的灾害。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必直接交战就能使敌军屈服,不必硬攻就能夺取敌人的城池,不必久战就能毁灭敌人的国家。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这里,反复强调这样的思想:要获得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全”胜,就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来取胜于天下——这就是谋攻的法则。
也就是:以智取胜。
以智取胜——应当说,这也是一切经营管理和市场上竞争必须遵循的策略原则。
(三)“知彼知己”,“未战先算”。
《孙子·谋攻》的另一著名命题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强调军队的指挥者对敌情和我情都必须非常熟悉。
《孙子》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指挥战争的规律,突出了未战先知、未战先算的极端重要性。
“未战先算”要求“校以七计”(《计篇》,下同)。
必须对敌我双方进行七个方面的比较和计算。
这七个方面是:(1)“主孰有道?”哪方的国君政治比较开明而得民心?(2)“将孰有能?”哪方的将帅更有才能?(3)“天地孰得?”谁更占有天时地利?(4)“法令孰行?”哪方在执行法令上更为彻底?(5)“兵众孰强?”军队实力方面何者更强?(6)“士卒孰练?”哪家的士兵更加训练有素?(7)“赏罚孰明?”在赏罚方面哪家较为严明?孙子坚持战争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知的,因此,未战先算既是必要,又是可能的;借此以提高自觉性和计划性,避免盲目性和妄动性。
同时,这里的计算已经包含有数量分析的要求。
孙子是重视数量的,他要求把彼己的情况尽可能转化为可计量的数,这是定计、用计的常法。
《形篇》中指出:“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算的结果是:“吾以此知胜负矣!”他的结论是:“多算胜,少算不胜,而何况无算乎?”另外,“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殆。
”(《地形》)他用“彼”、“己”、“天”、“地”等关系代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决策必须建立在对主客条件的周密调查和充分估量之上。
这是有普遍意义的。
(四)“任势”、造势。
《孙子》中有《形篇》和《势篇》。
“形”即实,实力。
“势”指力量对比上的格局、态势。
战争是力量的对比和较量。
《孙子》说:“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形篇》,下同)。
意即:打胜仗的军队总是事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作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
善战者总是把自己的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的上面,创造必胜的条件。
他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这就是要创造力量对比上的优势,有这种优势,加上各种手段,就是造就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最佳态势。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势篇》)“任势”,就是凭借优势,以势压敌。
这种“势”,不是消极等待而得来,而是要靠主动去造就,这就叫做“造势”。
“造势”,包括以强压弱,以勇压怯,以@①投卵(避实击虚),以治击乱,以奇制胜,等等。
他说:“势者,因利制权也”(《计篇》)。
就是说,为了夺取胜利而掌握权变。
这种原则在管理的实践中带有普遍性。
任何管理都有一个任势、造势,也即善于凭借自己的优势和造就优势的问题。
这种优势,造成一种气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造势》),达到所向无敌。
(五)“避实击虚”,“因敌制胜”。
《孙子》和《老子》一样,都很崇尚水。
不过,《老子》崇尚的是水的品质,《孙子》崇尚的则是水的形势。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虚实》,下同。
)“因敌制胜”,就是要以敌情作为制定战略战术的依据,而且,“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水之性是避高而趋下,兵之形是避实而击虚,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空虚薄弱点。
这就是兵之性。
《孙子·地形》说:“料敌制胜,上将之道”。
善于了解敌情,根据敌情及其变化制定战略战术,从而取胜,这是一流将才的作战原则。
不仅如此,还要做到“能为敌之司命”,就是能够当敌人的司令,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然后让他暴露出破绽,乘虚而入,战而胜之。
把敌人的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就叫做“为敌之司命”。
要当敌之“司命”,必先当敌之司令。
这也是一种经营策略。
任何经营,都必须一方面集中优势,另方面依据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寻找空虚薄弱之点,避实击虚,对于市场上的竞争,尤其应该采取这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