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高校协作体体育教师科研情况调查研究

黑龙江省高校协作体体育教师科研情况调查研究

黑龙江省高校协作体体育教师科研情况调查研究[摘要]文章在构建合理有效的协作体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协作体对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

通过对高校协作体内体育教师科研状况调查的研究,深入探讨体育教师的科研状况、体育教师科研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协作体的互助作用等各方面问题,提出通过发挥协作体在教育资源共享上的优势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希望对推广更全面的协作体实施计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协作体体育教师科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国际竞争中以往那种单打独斗式的发展策略越来越失去优势。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在时代的呼唤下,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团队精神回归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为加强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实现教育优势资源的共享,建立高校协作体势在必行。

近年来,关于高校体育教师科学研究情况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其研究内容涉及高校体育教师科学研究系统的各个方面,但就某一区域内体育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鉴于此,本文试图以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在高校协作体这个平台上,通过调查,了解大学体育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讨论和提出改进建议。

一、黑龙江省高校协作体体育教师科研状况调查及成因分析(一)调查设计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以及科研情况等。

2.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黑龙江省11所高校150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这11所高校分别为: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佳木斯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牡丹江医学院、鸡西大学、八一农垦大学、七台河职业学院。

其中,综合性大学5所、师范类院校2所、医科类院校2所、工科院校1所、职业院校1所。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8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为100%。

(二)调查结果1.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1)年龄结构。

由65页表1可见,在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中,20~30岁的教师占20.4%,30~40岁的教师占30.6%,40~50岁的教师占32.6%,50岁以上的教师占16.4%。

(2)职称结构。

由表1可见,在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中,教授占10.2%,副教授占40.8%,讲师占30.6%,助教占18.4%。

从职称结构上看,这几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大多为初级、中级职称,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较少。

(3)学历结构。

由表1可见,在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中,有学士以下学历的教师占1.8%,有学士学历的教师占81.6%,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占14.6%,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2.0%。

(4)外语、计算机能力特点。

调查表明,英语是体育教师的弱项,在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中,有15.2%的体育教师能熟练应用英语,大部分体育教师不能看懂外国文献;有23.9%的教师能较为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有65.2%的教师只具有初级计算机操作能力。

2.发表论文现状。

(1)发表论文数量的情况。

由表2可见,体育教师发表的论文较少,在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中,28.8%的教师没有发表过论文,40.8%的教师发表了1~2篇,15.6%的教师发表了3~4篇,14.8%的教师发表了5篇以上。

(2)论文刊源特点。

由表2可见,体育专业学术期刊是被调查的体育教师发表论文的主要刊源,总计达77.1%,但核心期刊数量比例较少。

(3)发表论文类别情况。

由表2可见,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是被调查的体育教师研究较为集中的领域,而民族传统体育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3.影响体育教师科研的因素分析。

第一,主观因素。

(1)科研动机。

由表3可见,66.7%的教师认为,科研的动机是提高自身能力;44.5%的教师认为,科研的动机是评奖、评职称的需要;22.2%的教师认为,科研的动机是学校要求。

(2)科研方法。

85.2%的体育教师选择文献资料法,同时,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也是他们常用的科研方法。

(3)用于科研的时间。

这些被调查的体育教师每周用于科研的时间普遍较少,每周用于科研的时间少于1小时、1~2小时、2~3小时、4小时的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1.2%、44.4%、11.1%和13.3%。

第二,客观因素。

(1)激励因素。

奖励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精神奖励,对获得优秀成果的体育教师进行表彰、表扬;二是物质奖励,按照不同成果级别予以物质奖赏。

问卷显示,23.8%的学校同时选择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9.6%的学校以物质奖励为主。

(2)科研经费情况。

由表4可见,体育教师的科研经费主要源于学校拨给体育部门的部分教学经费。

因此,当经费运转不够时,一般是削减科研经费以用于教学和行政支出,这样就导致用于科研的经费更少。

二、黑龙江省高校协作体发展模式(一)协作体的指导思想通过协作体资源整合与师资交流的优势,扩大成员校之间在各方面的交流,促进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协作体的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积极开展行动研究。

推广各高校科研成果,扩大科研的范围和影响,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形成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浓厚氛围,积极有效、全面科学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协作体的操作原则协作体并不是简单的校际之间的沟通,而要通过一整套的运作机制来实现,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第一,合作性原则。

即要学会合作,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协商的合作氛围,培育团队精神。

加强学校管理、学校文化、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

第二,竞争性原则。

即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通过各种教学竞赛、教师培训、质量监控、调研、考核评估等手段,不断提高学校、教师、学生间的竞争力。

第三,择优性原则。

即在协作体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各自特色和优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

第四,计划性原则。

即以学期为一个阶段制订合作计划,通盘组织各类合作活动,使协作体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第五,激励性原则。

即协作中坚持开放办学、相互交流,均衡发展,对成员单位定期评估,活动积极,效果显著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不积极参与活动或没有实效的单位通报批评。

第六,个性化原则,即在合作中既要均衡发展,又要防止学校间千篇一律,要加强学校个性特色的发展。

(四)协作体的制度协作体设立秘书长职务,负责与各成员校联系、沟通,并处理协作体的日常事务。

第一,工作例会制度,即每学期由协作体秘书处召集各成员学校,根据计划、课题小结上阶段的工作,部署下阶段的任务,并适度调整活动进程。

第二,学期主题制度。

即每个学期以学校、教师困惑的、需要极力推行的科研方法、科研课题等为主要内容,由协作体秘书处设立研究内容,各自展开研究,找出本校优势,发现问题,挖掘根源。

第三,信息情报制度。

即秘书处将设立协作体网站和论坛,使各成员校可以及时进行交流。

还要求每个成员学校设立一名通讯员,每校每月上交活动纪实一份,每季度上交经验性文章一篇,统一汇总,印制简报。

第四,定期总结制度。

即每年进行工作总结,提炼经验,全面推广,表彰先进,确保协作体快速、健康发展。

(五)协作体的工作内容协作体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搭建学习平台,进行专业引领。

论坛采用轮值制,由轮值学校确定主题,精心安排,通知相关成员单位参加活动。

每次活动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题、确保活动质量。

每学期举办一次“协作体学术活动周”。

开设名师、专家讲座等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后,由轮值学校做好总结。

第二,搭建交流平台,进行实践指导。

在“协作体学术活动周”的基础上进行学术指导,通过协作体活动进行学术探讨,增强成员校间体育教师的交流。

第三,搭建展示平台,予以激励。

设立协作体科研专项基金,创立成员校期刊,对优秀科研成果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三、调研结论与建议(一)调研结论1.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主要表现为: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特点,学历整体水平不高,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化。

体育教师学历整体水平不高,拥有硕士、博士学历的人才较少;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化,但教授数量较少。

英语计算机水平相对较低。

2.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情况。

主要表现为:被调查的教师发表的论文较少,且论文发表刊源以体育学术期刊为主,核心期刊相对较少,表明科研质量还有待提高。

他们的科研成果以实践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为主,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两方面,而在运动心理学和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

他们的科研动机以评奖、评职称和学校要求为主,带有较明显的功利色彩。

科研方法中以采用文献资料法获取材料,加工和研究资料运用逻辑方法较多,而定量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运用较少。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师进行体育科研有一定的经费来源,但数额相对不足;科研物质奖励力度不够。

(二)建议1.发挥协作体的师资互补优势,各高校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

各高校应积极引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学历优秀人才,并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通过在职定向、委培等多种形式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改善高校育教师的学历结构。

同时,构建合理的科研梯队,以学科带头人带动其他体育教师搞科研,建立导师制度,发挥协作体的师资互补优势。

2.充分发挥协作体的优势,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科研。

高校要提高对体育科研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大对体育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

协作体成员校可以设立科研基金,对优秀科研成果予以奖励。

加强对体育教师科研重要性认识的教育,引导教师建立正确的科研动机,提高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自觉性。

同时,引导教师运用正确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应从整体角度考虑学科研究方法的定性与定量比例,以促进各学科宏观和微观协调发展。

此外,可以通过创办协作体成员校间的期刊,展示体育教师的科研成果,以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1]陶于,周兵.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及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1(22).[2]许谏,刘晶.强化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李浩智.浅析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软肋”[J].科教文汇,2008(11).[4]廖玫.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5]潘桂芝,李晓春.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调查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