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规范管理]规范管理落实常规学校质量分析会
管理好一所学校,离不开一套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
制度中将学校里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等管理因素按特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组合,形成对校长、教师、学生具有规范、引导、激励作用的运行机制。
这一机制从19世纪至今,随着学校管理形态从经验管理与家长制管理逐步过渡到科学管理与以人为中心的带有 __色彩的管理形态的衍变,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内容。
因此,本文在系统阐述规范管理的涵义、学校规章制度的分类和作用的基础上,着重对学校规范管理和超越规范管理进行分析。
规范管理的涵义
规范管理,也称科学管理,是指为使管理合理化、客观化,提高管理效率,规范组织活动和被管理者行为的正式的标准化的规则。
其中,组织活动与行为规则以职能活动的科学分析成果为依据,摆脱对管理者个人经验的依托。
学校作为人们以共同的教学――教育活动为基础结合而成为“团体”,也像其他堪称“团队”的社会组织一样,其特征为各成员依据一定目标分担职责,共同活动;在“团队”中,各成员仍
须受一定的职能活动程序、标准与规则的约束。
作为当代主流的学校管理模式,因其在一定的科学分析成果基础上并在有限程度上体现了平等精神,这为学校管理提高了效率。
规范管理的具体体现
学校规章制度,简称校规,即学校内部规章制度,是规范管理在学校管理的具体体现。
学校规章制度的管理应包括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管理学校的规范,即学校外部的管理规范,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颁布的各级各类的教育政策法规;二是学校管理规范,即学校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也称为学校规章制度,即“校规”。
广义的理解包括这两种,狭义的、更为普遍的理解是指内部规范,即学校规章制度。
校规在学校中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无形的领导者。
以往的经验管理与家长制管理,处理问题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对待同一问题,不同的领导由于主观随意性作用,经常会有不一致的情况发生。
但是,经全体教职员工一致认可的校规中罗列有标准化、合理化和程序化的具体内容,能够约束学校内部包
括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所有人员的行为,取代了以往的领导的意志就
是政策的情况。
“团体”中有了完善的制度,代替领导者直接行使行
政权力和管理职能,因其平等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力量发挥着无形的“领导者”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治”的领导。
2.灵活应对日常事务。
执行校规时,容易造成千篇一律和生搬硬套的倾向。
规章制度的作用能否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关键还是在于掌
握制度运行规律的领导者在面对现实中纷繁复杂和不断发展变化的
具体情况时,领导运用校规处理事务的方式合法合理时,能在制度的
允许范围内加以正确的引导,还是可以避免规范性的制度硬化和僵化。
3.规范领导者行为,提高行政效率。
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是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制度的运行是关键,其中也最容易产生领导不以身
作则,破坏平等性原则的情况。
如果领导者和中层干部的身份和心态,不能从原来“自己说的算”到“制度说的算”转换过来,不甘于与被
领导者同在制度的规范下开展工作,那就等于用实际行动向师生们宣
布该制度是失效的,其权威性也荡然无存了。
因此,提高领导者思想觉悟,主动并乐于接受制度的监督,才能真正摆脱“人治”,提高行政效率,维护校规的权威。
4.从整体上开展学校管理活动。
校规的管理对象是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又受内在的思想意识支配。
执行校规过程中不仅约束其行为
表现还要得到师生的内心认同,需要校规的静态管理与执行过程的动态管理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师生员工具体情况的结合,从而使学校管理在运用校规时因人制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而且,考虑到管理方法的综合性,即要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如思想方法、经济方法和其他行政手段配合着发挥作用,来克服规章制度管理的局限性。
摆脱“人治”走向规范管理是当代学校管理的要义,校规作为规范管理的具体体现,力求把工作加以量化,做到了处处有规范。
其稳定性有利于教职工遵守、执行、照章办事。
这种学校管理确实收到了显著成效。
但过于稳定则不利于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因此,一个学校的规章制度只有既保持相对稳定,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够真正适应学校教育管理的客观需求。
即在学校管理中注入人文精神,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体系,创造出一种“超越规范”的学校管理方式。
规范管理的超越
“超越规范”管理不是取代规范管理,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超越。
即注重制度管理中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此为超越的目的,堪为艺术。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对规范的理解包括两个层面:伦理规范和制度规范。
伦理
规范是生活中逐步确立的风俗规则,源于人们的道德生活和社会实践,又高于人们的道德生活和社会实践,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
较为广泛,形成共识。
它强调发自人的内心与道德规范有关的软约束,当然,终极的道德应该是没有的,因为道德的约束力不具备法律的能力,靠舆论来实现道德的力量。
相比伦理规范而言,制度规范是刚性的,是组织管理过程中借以约束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办事方法,规定
工作程序的各种规章、条例、守则、规程、程序、标准、办法等总称。
可见,两者都是行为规范,但是制度是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而伦理
是一种心灵的契约,一个是强制力实施,一个是靠人们自觉遵守,二者
的结合正可以互补各自的缺憾,对于教育而言更应注意二者的结合。
其次,处理好规范管理严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严肃性,即在教
师管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系列性的管理体制。
在学校管理中,依规治校,对事不对人,照章办事,学校的运转走向制度化
和规范化的道路。
灵活性即在严肃性的基础上重视对教师加强感情管理,体谅教师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
渐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格和情感受到尊重和关注。
管理理念
从“规范管理”向“自主管理”的转变就是要体现出教师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让教师体验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在领导的管理下,自身也得到了成长和发展。
这里又涉及到了“人本化”管理,科学化管理与人本化管理相互补充。
一个是严肃制度,一个是灵活制度,两个制度相辅相成。
另外,校园安全工作一直都是学校乃至政府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予以关注的问题。
然而,学校在安全管理中所出现的困难和被动局面给学校、校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逐渐捆绑着校长的手脚,后顾之忧较多。
不安全因素的偶发性和突发性,学校是无法预见的。
因此,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很多学校在校规中体现出强烈的禁锢性,而不顾素质教育的开展,这种高度封闭,不与现代教育相一致的制度不仅限制学生的发展更是降低学校管理水平。
即使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早已颁布的法律文件,在现实中却难以实施。
究其原因,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点等主观因素的作用,在事故发生后并不能完全套入公式一般的规章中予以对应解决,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校方、老师以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与对事故的发生原因及后果的承担达成合意。
所谓“制度无情操作有情”,就是严肃性和灵活性的体现。
当然,这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灵活性的操作是有益的,对于运行结果而言是不可取的。
最后,制定规范时注意其法理性。
第一,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权力法律法规的授权。
《中华人民 __教育法》第二十八条、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具有自主管理权、教育教学权、招生权、管理学生权、颁
发证书权、管理教师权、管理设施经费权、拒绝非法干涉和其他权利以及独立的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
法律赋予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学校在法律上享有的、为实现其办学宗旨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活动的资格和能力。
因此,为了使学校管理规范化,学校有权制定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
第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合法性是
指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与其他具有
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
合理性是指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或只有比较原则、笼统的规定时所应坚持的基本标准。
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为了禁锢甚至惩戒人的行为,而是一种指引和激励的作用,对于学
校校规而言,更应体现出符合学校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精神和教育
的客观规律及学校各类成员的特点,尤其在制定限制或要求师生员工
承担一定的义务的条文时更要坚持合理性的原则。
第三,保障规章制
度制定时的程序公正。
制定学校规章制度应该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民主、广泛征求全校教职员工的意见,以便使制定出的规章
制度规范可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另外,注意规章制度制定时在
用语、内容、保障实施上的技术要求,用语上尽量明确、具体、规范,内容上相互配套、相互协调、前后一致,内容规定与程序保障相互呼应。
保障实施时,学校领导干部应带头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违犯规章制度的人员一视同仁,一律按照规章制度程序予以处理,
避免执行规章制度的主观随意性,有效保证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现代学校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方面的动态综合管理过程。
超越规范旨在为全校师生创建一个既有序可循,又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体现人文关怀的一个整洁、和睦、敬业的学校内部工作环境,更是为现代学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