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作业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鲍姆嘉通2.审美活动3.王国维4.朱光潜5.社会性6.柳宗元7.超功利性直觉性8.意象9.形式层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 10.√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审美范畴是审美形态美感概括。

而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2.也称时尚,是某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追求的审美趣味。

它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体美、服饰、建筑、艺术作品一直到社交生活。

在某种程度上,时尚体现了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了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氛围。

3.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4.人生的一种境界追求或生存态度。

这种人生追求诗意、创造和爱。

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

四、简答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要点:(1)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结晶;(2)民俗风情包含人生、历史的图景;(3)民俗风情有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4)在民俗风情的活动中,底层百姓体味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要点:(1)艺术品与与器具都是人工制品,都是人为了某一目的而制造出来的技艺品。

但制造艺术品的目的是为了精神需要,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器具的制造目的是为了某一使用,器具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

艺术品的制作没有明确的目的,而器具的制作有明确的目的。

(2)器具的制造可以传承,而艺术品的创造难以传承。

(3)艺术品的精神性往往是全人类的,而器具的使用往往有地域性和时间性。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答案要点:首先对西方传统美学的有关美的讨论进行了清理,指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主客二分的方法。

其次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进行了回顾,认为有一个合理之处,即天人合一的思维方法。

接着提出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再提出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最后得出“美在意象”的观点。

2.答案要点:(1)“空灵”的“静”在本首诗的体现;(2)“空灵”的“悟”(形而上的愉悦)在这首诗中的体现。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鲍姆嘉通2.柏拉图3.以美育代替宗教说4.马祖道一5.易经刘勰(填《文心雕龙》也可)6.布洛7.价值削平8.涤除玄鉴心斋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 10.×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也称审美品味。

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审美格调同样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它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的影响,是这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2.有三种含义:一是一种戏剧形式,二是一件悲痛的事情,三是一个审美范畴。

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悲剧是美的毁灭。

3.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是意象中间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它包含有一种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

4.也称审美态度。

是人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的心理状态。

四、简答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要点:(1)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

审美风尚又称为时尚,在某种程度上,时尚体现了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的气氛。

审美风尚如果延续的时间较长我们则称之为时代风貌。

所谓的“盛唐气象”就是一种时代风貌。

(2)盛唐气象在审美表现上主要表现为:国家、民族、人民的高度自信,整个社会弥漫着豪迈自信的气氛;在审美追求上以胖为美,不仅人以肥硕为美,艺术作品中书法、雕塑等都有该特征。

具体事例自己举。

2.要点:(1)丑成为审美范畴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

是现代社会文化和人的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引起的人的审美视域的扩展。

(2)传统的说法是丑作为美的衬托和对照出现,使美更美,还有就是生活的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3)我们认为丑的审美价值体现为二:一丑也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二丑往往更能体现出人的个性特征。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答案要点:(1)体现出文化路径不一致,西方重哲学思考,中国重艺术感受;(2)体现出宗教思想有差异,西方宗教讲牺牲,中国宗教讲出世;(3)体现出精神追求不一致,西方追求崇高超越,中国审美范畴讲生活态度;(4)体现出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重逻辑概括,中国重现象罗列.2.答案要点:(1)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表现在诗中……(2)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表现在诗中……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柏拉图2.王国维3.现成显现真实4.文艺复兴魏晋时期5.希伯来文化基督教文化6.仁7.不和谐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 10.×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现代西方一个审美范畴。

西方近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的理性化组织和人的局外性感受,使理性开始受到怀疑;再者,科学与理性的入侵,引起了信仰的丧失,人失去了精神支柱,成为精神上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理性失落了,信仰失落了,人失落了,西方现代文化与西方古典文化断裂了,这种断裂蜕变出一种新的审美形态:荒诞--人的存在失去了意义。

它的审美特点是平面化、平板化、价值削平。

2.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对来讲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期意象世界所显示的时代特色。

一个时代的审美风貌,体现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而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又是为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3.18世纪德国美学家。

在他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若干前提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提出美学(Aesthetica)学科概念,1750年出版《美学》第一卷。

后被人称为美学之父。

4.王夫之有关美感体验“现量”中的一层含义。

即美感体验中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是人生活的世界。

显现就是“一时明白起来”,也就是海德格尔的“去蔽”、“澄明”、“敞亮”。

显现真实是“美”与“真”的统一。

四、简答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要点: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换一个说法就是美是主观的呢,还是客观的?再换个说法就是美是在物呢,还是在心?影响:一是形成了我国的所谓美学四派,即蔡仪的客观派、吕荧高尔泰的主观派、李泽厚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派、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派;二是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思维方法、主客关系等问题上不能展开充分讨论,限制了我国美学思维的发展;三是否定了当代西方美学,使我国与西方美学思想隔绝。

2.要点:(1)特点:很早把“悲”与“美”联系起来但缺乏悲剧精神。

有悲剧性作品,但不能将悲剧进行到底。

人物性格不具坚强性,不具崇高感。

(2)原因:宗法小农经济,乐天安命;儒家的礼、道家的无欲的审美心态;缺乏宗教的献身精神。

(3)影响:清官、侠客意识;忍辱、奴才意识;缺乏崇高、抗争精神;社会裹足不前,生存于更大悲剧中而不觉。

艺术中无彻底的悲剧性作品。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答案要点: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这是审美意象的第一次生成,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画家进入操作,也就是运用技巧、工具和材料,制成一个物理的承载,是意象的物化过程,它仍然是审美意象的生成,仍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造的过程。

艺术创造的过程,尽管会涉及操作、技巧、工具、物质媒介等等因素,再扩大一点,它还会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等因素,但它的核心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意象的生成统摄着一切:统摄着作为动机的心理意绪(“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统摄着作为题材的经验世界(烟光、日影、露气、疏枝密叶),也统摄着作为媒介的物质载体(磨墨展纸),也统摄着艺术家和欣赏者的美感,离开意象的生成,来讨论艺术创造的问题,就会不得要领。

2.答案要点:飘逸的温厚内涵是道家的“游”。

“游”有两个内容,一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一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飘逸”的审美形态,它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乐”的美感。

表现为:(1)雄浑阔达、惊心动魄的美感;(2)意气风发的美感,表现为不受任何束缚,放达不羁、逸兴飞扬;(3)清新自然的美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