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第四章课件

毛概第四章课件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 解决。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成 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 矛盾。
•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 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 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 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 党和非党的关系; •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 是非关系问题; •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思想
•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 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 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 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毛泽东这里讲的积极因素与消 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因素, 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 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 既包括直接的因素,也包括间 接的因素。
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 的历史背景
苏联模式的特征:
经济上: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单纯的公有制+单纯的按劳分配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文化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 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封闭
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 的历史背景
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1956年,随着苏共20大的召开和波匈事 件的发生,苏联模式的弊端初步暴露出来。 图为赫鲁晓夫作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 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进程
列宁《在尼· 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一书上作的批注 和评论》中写道:“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 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他还深刻阐述了从资本 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兼有两种经济结构的特点;分析了无 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存在及其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 社会中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及其处理办法,等等。由于列宁辞 世过早,没有经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的实践,没有全面地 认识和解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
1、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进程
对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作过某些 原则性的分析和预见,但限于条件,他们没有作出具体的解答。 他们认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产 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 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阶级对立也将随之消灭,对人的 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人们第一次成 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 的历史背景
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影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启示: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 思想成果
•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思想
•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思想
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初步总结了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资料:1956年,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 事件,同时,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理论问 题和实践问题。1955年底,毛泽东将主要精力 转向研究如何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提出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并着手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 经政治局多次讨论,毛泽东将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中的问题归结为十个方面,于4月底在中央政 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报告。
1956年毛泽东在第七次最 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思想
2、《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 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 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 的关系; •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 关系; •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 关系; •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 者个人的关系;
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 的历史背景
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 的历史背景
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 的历史背景
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 的历史背景
一、探索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教学内容
•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 成果
•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 的历史背景
如何在中国这样 一个经济文化比 较落后的东方国 家建设和巩固社 会主义是党面临 的崭新的课题。
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 的历史背景
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 出不少问题。
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 的历史背景
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 出不少问题。
毛泽东后来在谈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回忆 说: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 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 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 舒畅。由于这种心情,他早在1955年底便提出了“以苏 为鉴”的问题。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进程
至于社会主义社会产生什么新的矛盾,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会发生什么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作出具体的分析, 但他们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 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 同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 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