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 案
(2017~2018学年第 二学期) 适用全院所有专业
院系(部)______经管艺术系______ 班 级17级新闻、国商;会计1、 2、3、4、5;17级金融1、2、 3班;物流1、2、3班; 酒管1、2班 教 师________ 张苗苗__________ 教案首页 本次课标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上)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3、4;5、6 1、2 课 时 2 上课地点
教 学 目 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知识的学习,在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革命和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通过课本的学习,在知识上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化进程,并且要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之间的关系及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教 学 任 务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3、提倡为什么不用“中国化”的提法而用“学理上”的提法 4、为什么实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重 点 难 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难点:正确理解其科学内涵与历史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作业或 考核
思考或讨论(二选一):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见《三中 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中共十七大以来文献选编》,新华网2012年11月11日 4、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教学设计 步 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方法与手段)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教学导入 本学期上课方式改革(学生开讲) 简单引入并介绍马克思主义 讲述(PPT展示) 口述 思考 记笔记 5分钟
告知目的 了解毛概课程结构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意义
设问、启发 讲授(PPT展示) 个别回答 5分钟
课程新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及意义,并插播遵义会议短片,补充材料--“三二二二”中国化的历程 教师讲授或提问 思考讨论 记录 70分钟 分析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及历史意义,其中两大理论成果是今后学习毛概的的基础,本次课要求学生深入正确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讲授或提问 记笔记 5分钟 课后作业 思考或讨论(二选一):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口述 标记 5分钟 后记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及意义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为后续继续学习两大理论成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强调了课堂改革。 综述 教学内容 【复习导入】 本学期上课方式改革(学生开讲)并展示相关可以选择的话题,让学生记录 利用几个问题简单引入并介绍马克思主义
【告知目的】
能力目标:对企业的营销活动和推销活动正确区分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市场营销这门课程体系结构 理解市场营销内涵及核心概念 掌握市场营销与推销的区别 【课程新授】
教学引入: 1920年11月,毛泽东在给新民学会会员罗章龙的信中强调,要改造中国,固然需要
有大批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这个“主义”,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重大的理论成果?本章将对此做出专门的介绍与分析。 教师:我们就这一成果进行讨论、交流,谈谈你的感想。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一)中国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近代中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思考: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 洋务派实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技术。民间也有过“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思想和行动。维新变法的改良派采用改良的办法。孙中山早年上书封建政府,企图走改良道路。但都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只有进行自下而上的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面貌,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 2.中国革命必须由先进的阶级来领导( 在中国近代史的政治舞台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都曾先后登上前台,但最终都归于了失败。这些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到胜利。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由代表新兴生产力并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3.中国革命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来了各种观念和理论,农民阶级从西方学来了拜上帝教,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这些阶级在它们所学得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中国社会的浪潮,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是这些理论武器的运用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中国的社会变革必须由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理论武器作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产生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经由一番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化,使之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2.李大钊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就已经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还须使之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虽然李大钊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但在实际上已经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陈独秀、蔡和森等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性。 总之,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所倡导的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的端倪。 3.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党的幼年时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中央认识到这个问题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也是最先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人。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在正式提出并形成全党共识前,毛泽东已多次表述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补充材料: 反对本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思想先导。 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从理论与实践、实际的关系的角度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划清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反对教条主义的界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一个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 1938年9月至11月,毛泽东在延安主持召开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并作《论新阶段》的报告和会议结论。《论新阶段》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它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须解决的问题。”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表述。) 4.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